黃 林
(長春理工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德國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黃 林
(長春理工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本文通過介紹德國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復雜的政治歷程,概述當代德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并分析與總結德國思想政治教育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希望能夠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德國;思想政治教育;啟示
1.1 君主專制時期的“臣民教育”。1817年普魯士統一德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帝國憲法規定德意志帝國是君主立憲的國家。然而學生只是完全服從的工具,需要由教育者通過教育、教化使之成熟。因此,在這一時期受到封建統治皇權的政治影響,教育則以“馴服臣民”為最高目標,其教育濃厚的政治性灌輸以“君主”“權威”及其色彩為主。
1.2 魏瑪時期的“基于國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一戰后誕生的魏瑪共和國是德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政體,依據魏瑪憲法第148條的規定,所有學校都應致力于道德教育、公民意識、德意志民族精神以及國際協和的目標。它同時也規定了對持不同宗教或政治見解者的寬容。
1.3 第三帝國時期的法西斯教育。希特勒上臺后提出由民族精英來對德國進行統治的方針,并且過分強調德意志的民族精神,通過德國史的講授來強調德國歷史上的種族斗爭和生存斗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在納粹時期,希特勒通過大量的法令,同時依靠一系列的恐怖手段,在德國建立起一整套的法西斯專制獨裁的政治體系。
1.4 二戰后聯邦德國的民主政治教育。“非納粹化” 運動和用西方民主思想對德國人民政治再教育的民主化改造使民主政治觀念開始在德國扎根。聯邦德國建立以后, 德國政府把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精心布置, 成立聯邦政治教育中心, 圍繞那些重大的社會主題展開教育, 涉及經濟、社會政治體系和國際政治、歷史和生態等許多領域。
2.1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自 1951 年德國教育部長常設會議做出決議以來, 政治課在德國所有聯邦州都列為必修課。德國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各種教育手段, 促進青少年以政治認知發展為基礎的政治品格形成, 并能夠有效參與社會政治生活, 最終完成自身的政治社會化。
2.2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德國的家庭教育是比較尊重子女的人格和個性的發展,主張采取平等和民主的教育方法,他們十分倡導樹立為國教子的教育觀念、真愛教育觀念與培養創造型人才教育觀念。
2.3 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德國的政治家提倡進行民主自由的公民訓練,在 1952 年創建了聯邦政治教育中心( Die Bundeszent rale fuer polit ische Bildung)作為德國政治教育的決策、組織、實施和管理機構, 其目的是促進民眾對政治實情的理解, 增強民眾的民主意識, 加強政治參與的準備和能力。
3.1 加強思想滲透教育方法的應用。目前在我國,思想滲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的作用還沒有得到廣泛的關注。除了極個別的文科學科會偶爾滲透些許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外,大多數的學科在教學時,并沒有思想滲透的內容。這與我國的教學模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有關,很難在短期內付諸實踐。但是我們應注意借鑒德國間接滲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各科的學習中都能接觸到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才能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會責任感。
3.2 大力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社會力量的挖掘建設。我國應加強社會大環境的挖掘和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配合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們不僅要依靠各級政府以及奮斗在第一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還要依靠全社會的參與,充分調動各類社會團體的積極性,如各類政黨、宗教團體、大眾傳媒等社會組織,打造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借鑒德國全方位滲透的教育方法,增強滲透效果、增大輻射范圍,使學生在健康向上的校內校外的環境中接受精神的洗禮與道德的熏陶,無形之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3.3 借鑒德國家庭教育的模式。我國應借鑒德國家庭教育的模式,改變中國家長們教育后代的方式方法。現在中國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多問題,家長的溺愛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孩子成長的極不負責任的行為,也正是這種溺愛,造就了今天的“小皇帝”、“小公主”。家長對孩子成長的包辦,使得孩子各種能力不健全,社會責任感缺失。甚至有些家長的教育與學校教育背道而馳,無形之中削弱了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我們應該重新樹立正確的家庭觀,科學合理地幫助和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在家庭生活中鍛煉孩子的獨立性,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得到感染和熏陶,配合學校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大化。
3.4 與時俱進地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力度。對于我國傳統的優秀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首先,我們應該繼承,繼承的同時,我們還要與時俱進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創新研究。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需要有一套與之相匹配的道德規范,人們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他們所生存的社會關系中形成自己的思想觀念,確立自己的道德規范。德國道德思想的發展總體上體現了德國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應該借鑒德國的做法,制定與我國現階段國情相匹配的道德規范,并及時地根據變化與時俱進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工作,構建新時期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確立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倫理道德。
隨著我國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建構新的知識理論體系來指導實踐、服務教育決策是十分必要的。德國的公民教育是被公認的成功典范,通過與其比較研究,無論是對公民教育還是建構新的知識理論體系都是大有裨益的。我們相信,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會在世界范圍內不斷吸納人類優秀的文明成果和其他國家的有益經驗,找到適合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道路,不斷取得豐碩的成果。
[1] 傅安洲.聯邦德國政治教育中心述評[J]. 當代青年研究, 1999( 3)
[2] 王瑞蓀.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汪宗田,傅妥洲,《德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述評》,思想理論教育,2007(01)
[4] 傅安洲, 阮一帆. 德國學校政治教育理論及其借鑒意義[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12)
黃林(1989.08-),女,朝鮮族,吉林蛟河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53
A
1672-5832(2017)11-02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