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鳳
(湖北文理學院 湖北 襄樊 441000)
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
王文鳳
(湖北文理學院 湖北 襄樊 441000)
古往今來語文一直都很重要,它是一門基礎的人文社會語言學科,也是人類文化思想交流的工具。在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發展的過渡期,以信息技術為主要代表形式的現代教育浮出水面。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廣泛使用現代教育技術是一種潮流趨勢,并逐漸擴深范圍。因此,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語文中的應用,是一項迫切且以意義重大的工作。
現代教育;教學技術;小學語文
1.1 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解?,F代教育技術是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長”的教育本質論。①認為課程組織應以兒童的經驗為中心,認為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立發現,師生關系中要以兒童為中心。
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國起源于十九世紀,是伴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而產生的新型教育形式,也是馬克思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中的根本途徑,將教育同社會生產勞動相結合。與傳統教育在本質上有一定的區別是:將人類通過對科學原理的研究和社會生產實踐得出操作技能結合教育,運用有效的現代科技成果及創新探究思維能力使教育體系更加完善系統化,更符合時代的需求具有時代特色。
1.2 發展趨勢?,F代教育技術是一種以信息社會為背景,正在形成的社會,并不是一個已經形成的社會,具有過渡性,與信息社會發展相結合,在二戰之后學校教育正在改革不斷出現新的趨勢使工業化時代學校教育的一些特性變得更加顯著。
1.基本普及學前教育。越來越多的國家為了使學前教育能夠順利的過渡到小學教育,他們把學前教育納入國家教育系統,加強對學前兒童的培養,使他們在進入小學前就具備一定的發展能力。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并延長其年限。義務教育是國家強制教育,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必須接受,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它對人的發展、教育發展和社會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普通教育是以基礎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升學為目標,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相對職業教育而言比較差。職業教育是對從事某種職業勞動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定向培養,以勞動就業為目標,學生的文化素質程度上要比普通教育弱一點。因此,兩者應該相互結合相互滲透促進社會更好發展。
4.大力發展高等教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化教育的跨越式發展。在辦學形式、教學內容、入學目的和教學評價上也各有特色。
5.教育制度促進國際交流。教育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進入了大眾化發展階段。提高了國民素質,推動了科技、文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搭起世界教育與文化交流的橋梁。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區別于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由于小學生年齡小,玩心重,沒有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的緊張感。
2.1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觀察是由人體大腦發出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的自主活動。而小學生作為幼年群體是很難控制思維去集中思考的,導致了很多孩子對周圍的事物不留心,難以產生足夠的興趣去了解他們了,當然我們的學習也可能包括其中。沈復在《童趣》中寫到“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也,必細察其紋理,故有時有物外之趣。”②這里沈復講了他小時候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能夠很仔細的去研究他,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人類活動最好的動因。
在傳統的教育中,教師只能通過自己的語言描述來闡述事物,即使配上一些表演活動也難以讓學生產生足夠的興趣,因學生是思維易發散,很難全神貫注去觀察事物的幼年群體。而傳統教育中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比較缺乏,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卻能創造出很好的教學氛圍,利用影像與音效的結合,能讓語文課文所描述的情景生動活潑的展現在孩子面前,這樣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對于感興趣的東西,即使是思維易發散的小學生也能用心的去觀察。拋棄不好的傳統模式,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已經是時代潮流了。作為教師我們可以把植物和小動物的成長經歷制作成紀錄片,采用競賽的方式,看看誰能知道的更多,從而更好的引發學生的興趣。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還制造了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機會。
2.2 提高教學效率。小學生的心理年齡較小,認知發展水平較低,抽象思維較弱,如果在課堂教學中僅靠教師的口授,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甚至是去學習的興趣。因此運用現代教學媒體是必然的。通過信息技術豐富教學內容,促進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③
《圓明園的毀滅》對學生來說是篇不易理解的課文,十分陌生遙遠,無論教師的語言多么抽象肅穆,描繪的多觸目驚心。學生由于沒有見過圓明園,很難感受到當時的情景。在導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歷史家、藝術家、政治家去查找資料,了解圓明園的歷史和現狀討論整理成資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創設情景穿越時空化遠為近。學生看著視頻資料聽著低沉音樂,圖文聲像并茂的再現,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文化,反對侵略,增強學生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對所學習的課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提高教學效率。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到來,各行各業都應順應時代的浪潮,我們的教育行業涉及到人才的培養,則更應不斷革新與發展。大量實踐也證明,恰當而巧妙的將現代化技術與語文課堂相結合,能達到傳統教育所達不到的效果,能化靜為動,將復雜無聊的事物生動形象的展現出來,更符合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讓他們在學習中也能體會到樂趣。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探索,如何更好的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讓學生在有聲有色的環境中汲取知識,也能讓他們更好地體會到語文的魅力。
[1] 張曉芳. 現代教育技術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促進[J]. 中國成人教育, 2014(14)
注解:
① 韓冰清,林永希.教育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3-5
② 沈復. 浮生六記[M]
③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45-47
王文鳳(1996.07-),女,漢族,湖北黃岡人,本科,湖北文理學院,研究方向:教育技術學。
G424
A
1672-5832(2017)11-02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