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芮
(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重慶 400700)
我國中小學校園欺凌現狀分析與思考
蘇 芮
(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 重慶 400700)
近年來,我國中小學有關校園欺凌的事件層出不窮,這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實際上,更多的校園欺凌事件正在多數人都不知情的情況下悄然發生,默默地摧殘著眾多學生的身心。2017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沈德詠表示,要將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貫穿少年審判工作各環節。但是,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明確的法律法規去約束規范中小學生的校園欺凌行為,所以這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教育性問題,需要正視并從根本上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中國;校園欺凌;中小學
1.1 校園欺凌的定義。校園欺凌即發生在學生之間蓄意或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負、侮辱造成傷害的行為,可歸為肉體上的攻擊欺負和通過語言和行為進行心理上的迫害。
1.2 校園欺凌的分類。校園欺凌在心理學上可分為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體欺凌、言語欺凌。間接欺凌是指通過散播謠言、利用他人等方式將受欺凌者排除在某個團體之外。近年來,通過網絡發布欺凌視頻的網絡欺凌也成為了一種主要方式。
校園欺凌在世界各個國家的青少年成長過程中都存在,我國的校園欺凌行為主要存在以下5個特點:
①普遍性:校園欺凌事件是在學生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據《中國校園欺凌調查報告》顯示,有68%的中小學生表示存在校園欺凌。其在小學、初中階段表現的尤為突出,高中階段逐漸減少。
②多樣性:欺凌形式可能是辱罵恐嚇,拳打腳踢,偏見、孤立,圖片影像的網上傳播等。其中語言欺凌是校園欺凌的主要形式,發生率高于身體以及網絡欺凌。
③不均衡性:調查結果顯示,欺凌者往往非常強勢,被欺凌者無力反抗,而且更多的現象是多數人欺凌少數人或單獨一人。
④隱秘性:欺凌行為一般發生在較為偏僻的地方,如廁所、無人的角落,以及學校附近的胡同、小區等偏僻的地方。由于初期的校園欺凌帶來的后果較小,所以很難被老師或家長察覺,欺凌者往往選擇沉默和忍受。
⑤反復性:由于力量的不均衡造成了欺凌者的忍氣吞聲,再加上校園欺凌的隱秘性,讓學校家長沒有及時察覺情況,這助長了欺凌者的氣焰,導致了欺凌者對被欺凌者進行反復性的侵害。
3.1 家庭因素。首先,欺凌者缺少同情心,喜歡通過欺負弱者尋找自豪感,達到炫耀的目的。家人從小對其過度寵溺使他們形成了一種極度自私、自大的心理。如果他們就傾向采用武力方式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另一面,如果家庭成員性情暴躁,父母沒有建立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做好家庭教育,而是反之成為其反面教材的話,孩子從小就開始模仿起了父母的粗俗言語和攻擊行為,當做出錯誤行為家長也不及時糾正之,漸漸地欺凌者習得了攻擊性行為,并不會意識到這是錯誤的行為。
欺凌者的家庭環境會影響欺凌事件的發生,那么被欺凌者的家庭環境則會增加欺凌事件發生的概率。被欺凌者缺乏父母關愛,以至于產生了自卑心理,孤言寡語,不愛成群結伴,這樣易被其他學生視為“異類”,成為侵害的對象。
3.2 學校因素。校園是社會的縮影,更是教育環境的直接反映。部分中小學校存在對學生法制、道德教育不夠重視的現象,大多數老師只注重于學生的成績,一味地提高考試的地位,學校德育、法制課程的開設沒有落到實處。所以,當校園欺凌出現時,教師覺得那些性質是輕微,影響不大的,通常就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來對待。若當一件校園欺凌事件后果變得嚴重時,往往是在重復發生很多次之后學校才介入。部分學校所采取的處理方式也比較傳統,以批評、處分等方式處罰欺凌者,沒有從根源上解決問題,這更加促使學生的叛逆心理和欺凌行為的加劇,增加欺凌事件發生的概率。
3.3 社會因素。雖然中小學生還沒有正式步入社會,卻也在潛移默化地受到社會的影響。電視、網絡、游戲、媒體等渠道讓學生在無形中就融入到成人的世界。由于年幼的學生沒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會很容易地模仿社會上的不良行為。例如某些電視節目通過欺負、玩弄他人來取悅觀眾。這讓學生錯誤的認為這種行為能帶來愉悅感,于是開始模仿學習,欺凌他人。
4.1 政府。2017年9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沈德詠表示,要將寬嚴相濟刑事政策貫穿少年審判工作各環節。針對校園欺凌、校園暴力等問題,情節較輕的,應當依法盡量給予最大限度的教育、感化、挽救,對犯罪性質和情節惡劣、手段殘忍、后果嚴重的,必須堅決依法予以懲處。所以,政府應及時頒布針對校園欺凌的相關法律法規,完善校園安全管理制度。
4.2 家庭。首先,作為父母,應該對孩子的生活給予合適的關注和關愛,相互信賴、多溝通交流,理解包容孩子。其次,父母應做好家庭教育,要讓孩子保持一顆善心,要學會為他人著想,能明辨是非,判斷善惡。再者,父母要樹立良好的榜樣,文明道德,避免采用暴力解決問題。最后,無論是作為欺凌方,還是被欺凌方,都應該采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
4.3 學校。學校教育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偏重分數、輕視素養”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學校應該是一個健康成長、快樂學習的場所,應該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存在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喜悅。對于處理校園欺凌問題,學校有責任預防和解決,通過強化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對人性的尊重。
4.4 社會。社會上,凈化網絡尤為關鍵。應專為青少年提供一些網絡平臺,過濾掉某些具有暴力、血腥等不良元素的網站或電視節目。另一面就要開啟積極影響,通過網絡、公益廣告等方式對校園欺凌進行宣傳,讓青少年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正視校園欺凌行為。
[1] 姚建龍. 校園暴力: 一個概念的界定[J].中國青年政治學學報,2008,(04):41
[2] 楊立新,陶盈. 校園欺凌行為的侵權責任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8):160
[3] 蘇尚鋒. 中小學校園暴力行為特征及其規訓[J].中國教育學刊,2011,(02):70
蘇芮,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小學教育全科專業。
TM344.1
A
1672-5832(2017)11-02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