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旭穎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19)
王國維“境界說”與叔本華“直觀說”之關系
任旭穎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119)
“境界說”是王國維的美學理論核心,是以叔本華美學思想,尤其是“直觀說”為立論基礎的。通過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可見王國維對中西美學思想的繼承、融合與超越。
王國維;境界說;叔本華;直觀說
王國維是20世紀中國社會和人文學科的第一大學者,其創作的《人間詞話》以中國傳統詩話詞話為體式,借助西方理論,結合自己的思想見解,嘗試將西方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匯到中國舊有的傳統批評中來的偉大著作,為陳腐的體式注入了新觀念的血液。雖表面不成體系,實際上也為中國詩詞之評賞擬具了一套簡單的“境界說”理論雛形,“境界說”可謂王國維融匯中西思想精髓的一次成功的嘗試,也是王國維對叔本華思想運用較成熟的成果。《人間詞話》多處明顯可見叔本華唯意志論、直觀說和悲觀主義人生觀等的痕跡。下面就王國維“境界說”的形成與叔本華“直觀說”之關系進行進一步探討。
“境界”并非王國維首創,這個概念的出現和發展有悠久的歷史。王國維提出的“境界”的內涵是什么呢?葉嘉瑩認為, “有境界”的作品要求作者能對所寫之景物和感情有真切的感受,同時,也要求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鮮明真切的表現,使讀者也可得到同樣鮮明真切之感受。
這種說法固然是一種見解,然而《人間詞話》有“原夫文學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觀也”??梢?,意境不只是體驗和表達,更重要在于“能觀”。文學境界的創造取決于藝術家、作家能否進入審美靜觀。要求詩人擺脫意志,忘掉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進入審美靜觀中,以此“觀我”“觀物”,構成審美靜觀的純粹主體。王氏在《叔本華及其教育學說》中寫到:“若我之為我,則為物之自身之一部,昭昭然矣,而我之為我,其觀與直觀中時,則快然空間及時間中之一物,與萬物無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由此可見,“境界說”乃是受叔本華直觀說的直接影響而提出的。
《人間詞話》雖承襲傳統詞話體式,實則圍繞“境界”以幾對相對的概念構建起了一套較簡單的理論體系:造境與寫境、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隔”與“不隔”等。這其中既可見中國古代傳統文論的影子,也可見深刻的叔本華直觀說的烙印。與“直觀”相關的大體有以下幾則,具體論之。
2.1 合乎自然與鄰于理想
前文在論述境界內涵時已經提到,評判詞有無境界的關鍵,在于作家能否“能觀”。為喚起詩人的“能觀”,境界客體必須既“合乎自然”又“鄰于理想”,而這兩者與叔本華的“理念說”密不可分。
理念,是叔本華從柏拉圖那里繼承并改造的一個形而上學的概念。叔氏認為,意志作為先天的“自在之物”,是宇宙世界的本體。植物、動物、人,都可說是意志在不同等級的客觀化,即“表象化”。為了把握意志在某一對象上的恰當的客觀化(即理念),只能“通過純粹的靜觀而被掌握”。當意志作為“個象”獲得“恰當的客觀化”,其本性便能被領悟,從而“終止跟它的表現密不可分的痛苦”,可入“涅槃之境”。總之,對象的“理念”和“純粹主體”共同構成在這個對象上的“意志之恰當的客觀化”,實際就是詩的審美境界構成。就境界表現的客體來說,“合乎自然”,即合乎理念。
而美之理想,在王氏看來,與對象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叔本華認為,人類像被縛在“乙克賽溫”式的輪子上,周而復始,永無盡頭。在這一進程中,歷史只有前后的反復,人類的內在本性也是一種可悲的“輪回”。因而,在叔本華的悲觀主義的影響下,王國維的“理想”也浸透了濃厚的悲觀主義色彩,“理想者可近而不可即,亦終古不過一理想而已矣”,揭示出了人類“永恒的理念”,亦美矣。
2.2 “隔”與“不隔”
人們往往認為,王國維所謂“隔”與“不隔”,指的是語言表現上的“不使隸事之句”,“不用粉飾之字”,這固然不失為一得之見。但若深入剖析,仍可見叔本華直觀說的影響?!度碎g詞話》有:“語語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前半句原稿為“語語可以直觀”,可見可以“直觀”便是“不隔”,反之,不可“直觀”便是“隔”。
王國維在《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中云:“美術(文學藝術)之只是,全為直觀之知識,而無概念雜乎其間。”“唯詩歌(并戲劇小說言之)一道,雖借概念之柱,以喚起吾人之直觀,然其價值全存于能直觀與否。詩之所以多用比興者,其源全由于此也?!?/p>
審美跟其它科學不一樣,不是通過抽象思維或推理來完成的,而是通過直觀和對對象理念的直接把握來實現的。叔本華認為,理念是直觀的對象,所以藝術家從他所感到的出發,無意識地也可以說是本能地在工作,這個理念在通過藝術家的心靈加工時,已肅清了一切不相干的東西,因而他的作品也能為感受力較弱的人所領會。但是,如果藝術家是從概念出發,要人們通過抽象思維去領會一個概念,就會使鑒賞者的精神離開直觀表象而轉移到一個完全不同的、非直觀的、完全在藝術品以外的表象上去,這樣就會影響對理念的直接把握。叔本華反對藝術家從概念出發,王國維反對用“代”字,大概都是出于同一目的。也許,他們的提法有些絕對,但他們確實看到了藝術與其它學科的區別。看到了藝術表現手法的獨特性。
不過,為什么王國維最終要將“語語可以直觀”改為“語語都在目前”呢?私以為王氏在此考慮到中國文學批評理論偏重感性的傳統。歐陽修《六一詩話》引梅堯臣語云:“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泵肥?、歐氏都要求寫景“如在目前”,既然王氏理念借傳統可得以傳達,何樂不為?
2.3 “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
王國維在《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一文里說:“若我之為我,則為物之自身之一部,昭昭然矣。而我之為我,其觀于直觀中時,則決然空間及時間中之一物。與萬物無異。然其現于反觀時,則吾人謂之意志而不疑也?!币馑际钦f,“我之為我”,在直觀中,意味著“我”在時間與空間中與萬物融為一體,是“物之自身之一部”。王國維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這對概念就是根據上述觀點而提出的。
無我之境的特點是,“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直覺中對外物感受就是“以物觀物”。主體在一開始就輕易擺脫了任何意志和欲望的束縛,達到靜觀。陶淵明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詩人在采菊時無意中看到南山,寫的正是直覺中的境界。因有“見南山”,故這里自然有“我”在。但說其為“無我之境”,正是因為這里的“我”于空間和時間中“與萬物無異”來說的。
與之相對,“有我之境”的特點是“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這頗有點像人們常說的移情觀象。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我”,不是具有某種特定情感的主體,而是具有普遍意志和欲望的主體。這樣的前提下,“有我之境,由動之靜時得之”。故“宏壯”,這需要主體強力掙脫意志、欲念的束縛,最終達到純粹的靜觀。這種由動到靜的變化,就產生了壯美的意境。相對的,“無我之境,人惟于靜中得之”,產生了優美的意境。
2.4 “詩人之境界”與“常人之境界”
在叔本華看來,直觀是藝術的唯一源泉,而藝術是“天才的任務”。王國維也認為,天才能夠超脫利害,利用直觀之法創造了藝術,使自己解脫了痛苦,同時又使常人在藝術作品的觀照中解脫了痛苦。根據對萬物直觀程度之高低,王氏將境界分為“詩人之境界”和“常人之境界”。
所謂“詩人之境界”,即那種超越利害的,只有天才之詩人才能感受到的境界。在藝術觀方面,王國維接受了叔本華的“天才說”,但他又認為,天才僅僅靠稟賦時去創造藝術是不夠,“須濟之以學問,助之以德行。”因此,他將詩人分為“主觀之詩人”與“客觀之詩人”,“客觀之詩人”,就道出了藝術創造不能只靠天才的頓悟,還應深入社會人生,深入客觀外物,才能進入“直觀”。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國維的“境界說”理論體系很大程度是以叔本華美學,尤其是“直觀說”為立論基礎的??梢哉f,離開了叔本華美學思想的影響,對“境界說”的一些概念和命題就不可能有準確的理解。不過,如果說王國維早期的《<紅樓夢>評論》是對叔本華思想的照搬,那么,到《人間詞話》時,王國維受叔本華思想的影響已化顯為隱了,說明王國維已不滿足于僅僅簡單介紹和套用叔本華的美學思想,而是試圖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把叔本華的美學理論同中國傳統詩學、美學結合起來。這種變化,正是一個學者在治學過程中積極探索、不斷超越自我的必然結果。
[1] 王國維.人間詞話.王國維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2] 王國維.<人間詞><人間詞話>手稿.王國維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3] 王國維.叔本華之哲學及其教育學說.王國維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4] 叔本華.石沖之譯.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5] 王國維.紅樓夢評論.王國維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6] 王國維.叔本華與尼采.王國維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7]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8] 佛雛.王國維詩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 羅鋼.傳統的幻象:跨文化語境中的王國維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10] 王國維.周錫山編校注評.人間詞話匯編匯評匯校[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3.
任旭穎(1993.10-),女,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文藝學。
B0
A
1672-5832(2017)11-02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