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西華大學人文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劉 艷
(西華大學人文學院 四川 成都 61006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孔子經典語錄之一,也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是說自己不想要的東西抑或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或者要求別人做到,這是一種在換位思考后的自我反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種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懷不僅體現在中國古代,全世界也受到其影響,這條準則在現在的中國更是被用到了極致,對我國的對外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外交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論語》。這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最廣為人知的名言之一。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如果自己本身不想要得到某種結果或精神上不愿意得到某種對待,就不要讓別人遭受不想要的結果和某種對待。
《論語》中有兩處地方可以看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論語·衛靈公》中,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這句話是說子貢問孔子道:是否有一句話值得終生奉行?孔子答:那可能就是“恕(道)”吧,自己討厭并且不愿意去做的事,就不要要求他人去做。《論語·顏淵篇》中也提到了這句名言,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句話是說仲弓向孔子請教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人行禮要做到像對待貴客一樣,對百姓就像對舉行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在朝堂上就不會惹人厭煩,在家族里私下的交往也不會惹人怨恨。”仲弓感激的說:“我雖然是個遲鈍的人,但一定會緊記先生的話。”
在中國古代,流傳至今的“大禹治水”的故事就體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崇高精神。大禹剛剛成親沒多久就接受了治水的任務。當他想到洪災泛濫,有多少人失去家園,失去親人,妻離子散,流離失所時,就想到如果是自己的親人遭遇到這樣的事,自己一定會痛苦不堪,所以他離開新婚妻子,帶領27萬志同道合的朋友開始了疏導洪水的艱難任務。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次經過家門但他都沒有回家與親人團聚。終于經過漫長的13年的艱苦工作,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成就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自己也名垂青史,為后世所知。
到了戰國,有個叫白圭的人和孟子談起大禹治水,他大言不慚的說道:“如果是我去治水,一定比大禹做得更好,用時也更短,可以很快消除水患。你想想只要把河道疏通,然后讓洪水流到相鄰的國家不就行了,多方便啊?”孟子聽完后不客氣批評他說:“你大錯特錯了!如果把鄰國用來聚水,再次下大雨的話洪水便會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真是害人害己!有仁德的人,是萬萬做不到這樣的。”成語“以鄰為壑”就是這樣來的。
從這兩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白圭只為自己方便,不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考慮,看問題片面,這種“己所不欲,便施于人”的自私自利的思想,最終必然是損人不利己的。而大禹卻懂得推己及人,將洪水引入大海,雖然用時長,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水患,又幫助了鄰國人民。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直到現在都是值得我們追隨的。
我國近代史是一部中華民族屢遭外來入侵的屈辱史,鴉片戰爭以后,我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斗爭,最終取得了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人民終于當家作主,不再遭受壓榨和屈辱。現在的中國日益強大,人民安康幸福,正是因為和平來之不易,我國在對外合作中處處強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條準則,不因國強而欺弱,與各國保持良好合作關系。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中非經貿人文座談會談及中非合作時,他回憶起令他至今無法忘懷的事情。那時,李克強是中國最大的農業省份河南省的省長,他曾經和某個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洽談種業合作問題,希望與對方進行小麥種業合作或購買對方的種子。但結果卻差強人意。他們只同意將處理過的種子便宜賣給我們,這些種子只能種一年,第二年就退化無法使用,然后第三年我們必須再次購買。李克強表示中國不會在非洲做這樣的事情中國會把研發技術毫無保留地同非洲朋友共享,并幫助非洲減少貧困和溫飽問題。李克強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國人民過去和非洲一樣處于貧困當中,都有過填不飽肚子的經歷,目前非洲人民也是這樣的,正是因為中國曾經經歷過,所以才會不希望其他人也經歷這樣的苦痛,所以要盡力幫助我們的非洲朋友過上和我們一樣的生活。
我國的飛速發展使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心生警惕,對此,國家主席習近平多次對外表示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中國決不會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2014年3月,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中說到,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中國人歷來講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國雖大,好戰必亡。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侵華戰爭,造成中國軍民傷亡3500多萬人的人間慘劇,這段悲慘的歷史,給中國人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中國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氣一樣,就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只有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只有同世界各國一道維護世界和平,中國才能實現自己的目標,才能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平等待人,這條準則不僅適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同時也適用于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共處,推己及人,為他人著想,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忘記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1] 劉重林. 也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 銀行家,2013,08:136-137.
[2] 語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 走向世界,2009,10:59.
[3] 十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 少兒科技,2012,07:12-13.
[4] 顧春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J]. 新課程(小學),2014,07:139.
劉艷(1992-),女,漢族,山西省忻州市,西華大學,碩士,中國傳統道德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研究方向。
B82
A
1672-5832(2017)11-028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