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淳 韓東奧
(1.蘇州科技大學 江蘇 蘇州 215009;2.東華大學人文學院 上海 200050)
第四屆中國工程史暨第三屆科學社會史學術研討會綜述
梁 淳1韓東奧2
(1.蘇州科技大學 江蘇 蘇州 215009;2.東華大學人文學院 上海 200050)
第四屆中國工程史暨第三屆科學社會史學術研討會的順利召開對于推動我國工程史和科學社會史的學科發展,也進一步加深了各個單位專家學者在工程史和科學社會史領域的研究與交流。本文做會議做綜述總結,以期望紀念此次學術盛會。
工程史;工程共同體;工匠精神
2017年6月3日到4日,第四屆中國工程史暨第三屆科學社會史學術研討會在東華大學順利舉辦。參會人數共有86名,其中副教授級以上職務學者34名,碩博研究生33名,共有64位專家、學者做報告。與會專家有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工程哲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工程哲學》雜志主編李伯聰,《工程哲學》雜志副主編王大洲,中國科技史學會工程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劉二中,大連理工大學教授王續琨,北京大學教授周程,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王大明,廣州行政學院教授李三虎等著名學者。
大會分為兩場主報告會場和五個分論壇會場。6月3日上午大會,李伯聰、王續琨、劉二中、閆坤如、周程分別做主報告。下午的五個分論壇主題分別是:工程史的技術考察;當代工程的綜合研究;工程共同體研究;科技與社會發展;科學社會史與工程史的理論問題及其他。6月4日上午的大會,做報告的有王大洲、李三虎、儀德剛、楊小明。閉幕式上各分論壇評議人對各分論壇報告做簡要總結,最后李成智教授做總結,會議圓滿結束。
此次研討會東道主東華大學大力支持、悉心準備,會務組熱情周到、多方協調,使得會場學術氛圍凝重又富有生氣,全體與會學者一致好評,并表示要以更加旺盛的精力、科學的態度刻苦鉆研、深耕細作,為中國工程史和科學社會史學術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我將我參與了的兩場主報告和第三分論壇發言作綜述,雖不能反映會議全貌,但已經足見會議盛況和國內學者在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1.1 關于工程史、大科學工程史的理論研究
李伯聰教授的報告《關于中國近現代工程史中的多重古今變局》代表了工程史研究的較高學術水平,李教授從三個方面探究近現代工程史中的古今變局,分別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中中國錯失的三次歷史機遇;中國近現代工程史開端的20年延誤;中國近現代工程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他認為世界近代史就是世界海洋大國崛起的歷史,中國機會很好,但卻三次錯失良機,并將中國近現代工程史開端的20年延誤歸咎于帝國殖民主義和清政府的雙重打擊。
王續琨教授的報告《大科學工程史的研究構想》從大科學工程史的時間起點、研究論題(包括立項規劃、研制施工和運行管理研究)、研究進路三個方面進行闡述,他認為打通大科學工程史的研究進路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首先是大科學工程史與工程史及其分支學科的相互促進關系,其次是大科學工程史內部各門分支學科的多頭推進關系,最后是大科學工程史與大科學工程哲學、大科學工程學的協同發展關系。
劉二中教授的報告《工程史大有可為》體現了他對工程史研究的積極態度,他認為工程史研究對象無限廣闊、研究內容博大精深、研究過程其樂無窮、研究意義不可估量。
中國科學院大學王大洲教授的報告《大科學工程的編史學思考》,他提出大科學工程是工程史、科學社會史研究的一個戰略要地,大科學工程編史學考量可以推動大科學工程史研究,并建議結合工程哲學,推進工程編史學研究,為工程史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2 基于專業技術項目工程的研究
華南理工大學閆坤如教授的報告《中國PX項目發展及其決策倫理探析》,從倫理學角度分析公眾對PX項目風險認知偏差的原因和對策,并對PX項目引發的風險決策和工程系統方法論進行思考分析,并提出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良性風險溝通體系、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和關注風險分配的公平和正義來作為PX項目的風險決策。
廣州行政學院李三虎教授在會上做《三峽大壩的社會建構》的報告,指出工程框架具有選擇性,工程框架選擇是一個社會或政治過程,工程框架選擇進程和結果究竟取決于威權政治還是利益相關者訴求,要看所處歷史階段、工程規模大小、經濟發展情況以及政治或社會協商程度。
北京大學周程教授的報告《超導托卡馬克T-7的引進和改造》,為現場學者普及超導托卡馬克的歷史、發展、引進、改造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超導托卡馬克被公認為是探索、解決未來穩態聚變反應堆工程及物理問題的最有效途徑。
1.3 其他相關學術報告
東華大學教授楊小明在會上暢談《中國思想的現代科技人文價值》,他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經過長期的積淀和升華,形成一種基于復雜性思維而又自成體系、獨具智慧的思想方法,以整體、系統、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在今天仍有強烈的科學人文價值,并倡導當代人大力挖掘中國自然哲學中有機自然觀的特征和人文關懷底蘊。
內蒙古師范大學儀德剛教授的報告《早期機器人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從早期機器人知識傳播概況、傳播方式、傳播特點三個方面研究,他認為早期機器人知識傳播是獨立或個體的行為,沒有得到民國政府的集中宣傳,大多數媒體以翻譯國外報刊的文章作為主要傳播手段。盡管民國時期的機器人均為早期機器人,這一理念卻為現代機器人的誕生打下良好基礎。
2.1 基于工程師、工程共同體的研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研究員王安佚的報告《新中國工程師發展史研究初探》呼吁工程師群體意識的覺醒,她提出了工程師發展史研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及其努力方向,首先要在工程師群體研究下深挖細節,其次要將中國工程師與歐美國家工程師發展橫向比較研究,并對中國工程師的社會角色問題進行研究,最后是對工匠與工程師問題的研究。沈陽師范大學碩士生苗雨晴的報告《論工程師在工程活動中的角色及責任》以上海中心大廈為例,分析了工程師在具體的工程活動中的社會角色及責任,對王安佚研究員的報告做了詳實的案例補充。
陜西省委黨校副教授梁軍做題為《作為工程共同體的“大慶人”及大慶油田工程管窺》的報告,他認為大慶油田工程作為特定時空下中國工業工程的成功范例,關于工程主體“大慶人”的哲學分析對于當下中國建設工程強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特別是從政治話語下的群體典型到工程哲學視野下的“工程共同體”視角的轉換,能夠更加理性、客觀、全面地剖析大慶油田工程中工程共同體的結構和功能,促進科學家、工程師、主要領導及管理層、工人以及相關利益群體在工程活動中更好地統籌協調,同時也有利于進一步樹立中國本土的工程文化自信。
2.2 關于工匠文化、工匠精神的報告交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副教授施威做報告《傳統工匠文化體系及其現代轉化》,他認為傳統社會影響工匠文化演變的要素包括行業和階層、技藝和傳承、標準和追求、個體和整體等,并提出“四大子知識體系”,即“工匠創物文化、工匠制度文化、工匠創新文化、工匠精神文化”。施教授分析了工匠精神衰微的原因并闡述了工匠文化價值體系現代轉化的必要性、內容及路徑,最后做出“重拾工匠精神,重塑工業軟實力,就必須重構現代工匠文化體系”的總結。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傅暢梅的《工匠精神的理論視域與價值蘊涵》報告,從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工匠精神的理論內涵及特征、工匠精神的核心以及工匠精神的倫理蘊涵四個方面做出深入分析,其中對于工匠精神的辯證邏輯思維引起現場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他們一致認為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精神應當是正向的、積極的,無負面之說,故不存在負面影響。
蘇州科技大學科技哲學專業2016級碩士研究生梁淳的文章《蘇州絲綢行業工匠精神的歷史演變》,對蘇州絲綢行業發展做了歷史分期,分析各個歷史時期蘇州絲綢行業工匠精神的具體特征,并嘗試探索蘇州絲綢行業工匠精神的未來走向。本文得到現場專家教授的指點和建議,梁軍教授指出在各個歷史分期的銜接中工匠精神具有非獨立性,強調工匠精神自古至今的傳承與發展。施威教授指出把區域定位擴大到“江南地區——以蘇州為中心”,兼顧浙西、上海、蘇南地區,文章內容更有說服力,并指出文章內容需要加強理論支撐。
2.3 其他相關學術報告
東華大學副教授何朝安在論壇上做報告《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性及其獨特性》,從最近熱議的AlphaGO戰勝柯潔入題,提出思考“自然界中人類的位置和獨特性究竟是怎樣的?”他提出人工智能不可能超越人類,論點如下:1、人類的獨特性大于人工智能的獨特性,人類具有情感等心理因素而機器無情感。2、人類社會總有真理不可被證明,而機器只能接受被證明的真理。3、引用哥德爾定理“沒有一個機器能夠成為心靈的完全或有效的模型,心靈是在本質上異于機器的”。
太原科技大學副教授楊常偉的報告為《山西傳統釀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報告詳細呈現了山西傳統釀醋工藝流程,楊教授提出山西醋業的發展是傳承和發展老陳醋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的基礎和前提,制醋企業的壯大與發展是傳統制醋工藝和傳統醋文化傳承的一種形式,并希望把醋文化賦予企業文化的核心內容,推動整個山西醋業的發展。
梁淳(1991—),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科技哲學碩士,蘇州科技大學教育與公共管理學院,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方向: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韓東奧(1992—),男,漢族,黑龍江省五常人,科學技術哲學碩士,東華大學人文學院,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研究方向:科學哲學與科學史。
B81
A
1672-5832(2017)11-02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