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梅
風險社會視域下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培育
鄭小梅
風險社會理論認為,人類已經進入高風險時代,大學生群體在風險社會背景下,其道德人格出現了異化,例如道德認知的弱化、道德情感的利己化、道德意志的非自主化、道德行為的雙重化。因此本文提出從“三個注重”,即注重大學生風險意識及道德認知教育,注重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個性發展以及注重大學生道德人格形成的環境熏陶,培育大學生良好的道德人格。
風險社會 大學生 道德人格
風險社會理論認為,伴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人類生存的空間和模式在“現代性”的洗禮中已經被充分現代化了?,F代化給予人類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現代性自身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類的生存和未來的發展,改變人類的行為模式與思維模式。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社會發展階段——“風險社會”。在“風險常態”這個不可回避的現實境遇里,大學生的道德人格必然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從風險社會視角研究大學生道德人格的培育成為當前的一個時代問題。
最初提出“道德人格”一詞,是著名的心理學家科爾伯格,他認為,所謂道德人格,主要是從思想層面出發,對個人的品行做出的評價。隨著社會的發展,道德人格的內涵也在不斷地豐富。道德人格是社會個體的人格的道德性規定,是個人的習性和后天的道德實踐活動所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的總和。主要由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構成,表現為意志的自主性、主體的完整性、價值的穩定性和行為的統一性。大學生道德人格是指當代大學生在一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背景下,通過道德實踐而形成的最起碼做人的價值、品格、情感、行為等的綜合體,是當代大學生優良的內在道德品質和善良的外在道德行為的統一體。
當前,傳統的現代社會正在向風險社會轉型,人類進入一個高風險時代。在這個越來越不受控制的世界里,大學生群體的道德人格出現異化趨勢。
(一)風險的普遍性導致大學生道德認知的弱化
道德認知是社會個體對社會道德現象、關系、規范、原則的認識。風險社會急速涌現的危機與風險,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學生喪失了道德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無處不在的風險,導致犬儒主義、相對主義滋生,大學生陷入“宿命論”的循環怪圈,認為一切的美好向往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對未來社會產生失望、悲觀的情緒,對自身的發展感到迷茫、孤獨和失落。也產生迷茫情緒。在日趨復雜的風險社會里,風險的普遍化進一步弱化了大學生道德認知,導致他們大部分無法理性認知風險,不能正確判斷風險帶來的影響,因此對很多不道德的現象或者行為照單全收。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在風險的普遍化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
(二)風險的全球性導致大學生道德情感的利己化
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人們在道德方面對社會存在的一種主觀態度。隨著全球化的到來,眾多風險聯袂沖擊,相互影響,再加上風險“飛去來器”的擴散效應,往往使一個小問題或者一個區域性的風險擴大為全球性風險。在地球越變越小,風險越演越烈的背景下,大學生道德情感容易發生變異,其精神世界容易出現空殼化和無序化的趨勢。主要表現為價值真空、社會認同感降低、利己主義和享樂主義泛濫等。部分大學生把一切都看作是相對的、主觀的、任意的,缺乏價值引導和信仰追求,對社會的認同感降低。有些大學生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用詭辯論為自己不道德行為找借口,實用化、功利化傾向嚴重,物欲宣泄,金錢膜拜,崇尚享樂主義,不能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缺乏責任意識,無法肩負時代使命。
(三)風險的不確定性導致大學生道德意志的非自主化
道德意志主要是指道德人格的一種堅定不移的精神狀態以及自主選擇的能力。通過道德意志可以將道德認知以及道德義務轉化為道德情感。然而風險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它不在于正在發生,而在于它隨時可能發生,這種高度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大學生的道德意志非自主化。有些大學生面臨風險,望而卻步,缺乏進取性和創新性,容易隨波逐流,喪失個性;有些大學生生存性焦慮和不安全感加劇,在現實中遇到挫折就容易產生“鴕鳥心理”,害怕再次面臨失敗,喪失信心和斗志,從而在無形之中增加了依賴性。比如,對老師監督的依賴、對同學的依賴、對道德獎罰的依賴,這些消極的從眾行為影響了道德意志的獨立,沒有形成道德自覺,必然會影響道德行為的實施。
(四)風險的復雜性導致大學生道德行為的雙重化
一般來講,所謂的道德行為主要是指無論是出于有意識的舉動還是無意識的舉動,都被稱作為道德行為。然而真正的道德行為是指自覺的、有意識的可以將社會道德規范行為體現出來的行為。從根本上講,風險社會是“人為風險”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其可能產生的影響也更加多變和廣泛,使得很多大學生難以把握和應付。一方面,雄心壯志容易被現實擊碎,并迅速被大眾所化,表現出與應有的社會使命不相符的道德行為。另一方面,對人對己雙重標準,以自我為中心,寬以待已,嚴以待人,人前人后兩面。這種道德行為的雙重性,是大學生知行不一的表現,也是道德意志非自主化的影響。
大學生由于價值觀不夠成熟,又缺乏對復雜環境中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容易在風險文化的社會環境中,受到各類風險影響,從而導致道德人格出現很多問題。因此,風險社會視域下,培育大學生良好的道德人格,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認為,在大學生道德人格培育上,要做到三個注重。
(一)注重大學生風險意識和道德認知教育
風險意識內含著人類一種積極的風險應對態度,本質上是一種人類主體的自我反思意識。當前大學生的風險意識教育還比較匱乏,已然不能適應當今風險社會背景,因此,風險意識教育已經成為高校教育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要堅持以課堂教育為主渠道,開設風險教育課程,同時,通過風險主題社會實踐,開展風險意識教育,培養風險責任意識,引導大學生正確理性的看待風險,提升風險抵御能力。要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提高大學生的價值認同感,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升大學生的道德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
(二)注重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個性發展
在高風險社會中,個體的行為越來越具有群體化傾向,每一個不負責任的行為都有可能會引起大范圍內的風險。要切實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創新,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育,創新教育思維,創新教育平臺,注重發揮大學生道德人格的主體作用,發揮大學生對道德目標和道德要求的自覺認同,對道德行為的獨立判斷和選擇,對道德實踐活動的積極參與。尊重大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注重其個性發展,鼓勵大學生自我道德修養具體方法的創新,鼓勵大膽創新和有擔當的冒險精神。引導大學生學會自我反省,學會保留美好的東西,發現并克服自身的不良之處以此來調節自己的道德行為,培養大學生道德人格的高度自覺性。
(三)注重大學生道德人格形成的環境熏陶
風險文化呈現出的是一個混亂、無序的社會狀態,這種社會狀態很容易破壞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信任關系,這種環境會嚴重影響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因此,要從三個方面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一是加強正能量的宣傳,通過榜樣法,利用新舊媒體,樹立先進典型,做好正面引導,促使大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二是創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物質環境,發揮環境“潤物細無聲”的教育作用;三是創造良好的信息環境,做好網絡輿論監控,抵制腐朽文化侵蝕,讓網絡滲入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同時,不讓其受到不健康信息的影響和腐蝕。
風險社會紛繁復雜,大學生良好道德人格的培育任重道遠,高校在注重大學生風險意識及道德認知教育,注重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個性發展以及注重大學生道德人格形成的環境熏陶之外,還應該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設、隊伍建設等,通過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加強大學生道德修養和人格獨立,培養大學生對各種道德現象的正確判斷力,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形成自覺的道德行為。
(作者單位:成都醫學院)
本文系成都醫學院?;痦椖浚–YSZ15)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專項結題成果。
鄭小梅(1986-),四川綿陽人,成都醫學院黨委宣傳統戰部,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