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剛
基于科研團隊組建提升輔導員科研能力探索
李義剛
高校輔導員科研能力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對輔導員提出的新要求,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目前高校輔導員“散兵作戰式”的科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輔導員科研能力提升的瓶頸。基于科研團隊組建的模式有利于形成“科研共同體”的互助共贏局面;有利于發揮“導師制”傳幫帶的作用;有利于應對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問題、新挑戰,從而保證輔導員科研團隊的可持續的發展。
高校輔導員 科研團隊 科研能力
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這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職業化、專業化水平提出了具體要求,作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和排頭兵,高校輔導員應該潛心開展科研工作,通過學術研究,完善知識結構,提高工作能力,提升自我,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發展。
從理論上講,輔導員科研能力應當包含四方面的意思:一是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的理論基礎;二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方面的工作需要;三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將日常工作中的經驗進行歸納、提煉和總結成一定的理論成果;四是理論聯系實踐,在日常的工作中運用理論成果指導實踐。當前,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各項職能著力點和落腳點集于輔導員一身,在“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工作狀態下,再加上輔導員缺乏學科背景、研究方向較為分散、科研能力培育支撐體系不健全等內外原因,在輔導員個人科研工作中表現出的往往是一種“散兵作戰”的零散型模式。在這種工作模式下,輔導員疲于應對日常事務性的工作,很難研究性開展學生工作,將經驗與理論進行轉化和應用層面更加難以保證。同時,輔導員群體內部的日常工作和科學研究缺乏協同,單打獨干的工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輔導員專業技能和科研水平的增長,具體表現[1]:
第一,從外部環境來看,制約輔導員科研能力發展主要在用于科研工作時間和精力不足及缺乏一定的科研培育體系。一是繁瑣的事務性工作占用輔導員大量時間和精力,導致科研工作無暇顧及。輔導員往往憑借日常工作經驗來應對各種事務性工作,缺乏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規律的深入研究,能夠將經驗上升為理論水平的較少。二是輔導員科研培育體系有待完善,主要體現輔導員科研培育體系缺乏頂層設計,如輔導員科研考核、激勵、保障、培訓、幫扶制度及科研團隊、平臺構建及科研協同制度建設。輔導員科研工作基本上處于一種自發、散養狀態,完善制度及科學化的管理的缺乏直接導致輔導員的研究工作協同性不夠,進一步阻礙了輔導員科研水平的提高。
第二,從輔導員主觀條件來看,專業學科背景支撐的缺乏及自身科研意識的不強是造成輔導員科研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一是輔導員隊伍學科來源具有多元化的特點,高校輔導員的招聘中對專業往往不做特別的要求,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選題方向、文獻收集、統計分析及文章寫作等方面的科研基本功較弱。二是輔導員科研意識比較淡薄,科研興趣不高。一方面,大部分輔導員認為憑借以往的工作經驗就足以應付日常事務性的工作,他們沒有意識到研究性的開展學生工作可以更加高效、高質量的完成工作。另外一方面,輔導員在具體學生事務的執行中比較積極,對于思想政治工作理論工作的研究則興趣不大[2]。因此,輔導員對于科學研究缺乏一定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高校輔導員科研團隊的產生是為了適應新形勢下高校思政工作特定的歷史時期,基于輔導員這個特定的研究主體,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這個特定的研究方向,是一個系統的研究工程。如何科學的設計團隊的架構模式、保證團隊的高效運轉以及達到預期的效果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問題。高校對輔導員科研團隊的建立的支持力度直接關系到團隊發展的重要因素,唯有從體制機制上理清關系,才能確保科研團隊正常運轉。基于以上的分析,個人覺得高校輔導員科研團隊建設中應該注意以下三方面的問題:
第一,高校要從體制機制層面做好科研團隊建設的頂層設計,全力保障輔導員科研團隊的運轉。高校要立足輔導員科研團隊的實際情況,從制度、政策和經費上給予適當的傾斜。在保證科研團隊基本運行的人力、物力、財力外,還要課題立項、培訓交流、科研獎勵、職稱評審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全力保障輔導員科研團隊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高校要從團隊架構、制度、文化等方面做好輔導員科研團隊建設。規范化的組織管理是科研團隊運轉的前提。首先,在設計科研團隊的架構時既要緊密圍繞科研團隊的發展目標,同時要充分結合團隊成員的實際特點,讓團隊的架構接地氣,能夠靈活、高效開展科研工作,讓團隊目標的實現與團隊個人的發展相統一。其次,要構建圍繞團隊發展目標相適應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規范團隊成員的行為與習慣。再次,要建立團隊特有的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團隊內部良好氛圍的形成,另一方面培育團隊成員共同的價值觀,有利于團隊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高校要支持輔導員科研團隊打造特色品牌。高校要多樣化、多渠道地拓寬輔導員科研團隊的研究主題和運作模式,打造輔導員科研團隊精品項目和標志性的成果,形成特色品牌,使輔導員科研團隊成為輔導員科研能力提升的重要載體[3]。
第一,有利于形成“科研共同體”的互助共贏局面。輔導員科研團隊的組建基于共同的研究目標,要求輔導員從“單打獨干”科研模式轉為合作互助模式,從關注個人的發展轉向為團隊科研的集體共同增長。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整合輔導員的知識資源,匯聚輔導員的研究力量,克服弱勢,形成優勢,從而整體來提升輔導員的科研能力水平。
第二,有利于發揮“導師制”傳幫帶的作用。輔導員科研團隊需要在學工隊伍或馬克思主義學科專業老師中聘請一批理論水平較高、研究能力較強或者實踐經驗較為豐富的科研專家擔任指導老師。科研團隊的導師不僅僅充當科研團隊的帶頭人的角色,更蘊含著“師徒式”的傳幫帶的關系。他們以學術研究為起點,以科研團隊為平臺,從團隊目標、職責分工、行動步驟等方面全面謀劃,在理論提升、專業發展及科研研究等方面對輔導員進行全面指導,以此來促進輔導員的科研水平提升。
第三,有利于應對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問題、新挑戰。如何準確把握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發展趨勢,有效應對新的問題與挑戰,探索新的規律,都是擺在輔導員面前的實際問題。按照以往輔導員單打獨干式、單純依靠經驗式的工作模式已經無法有效面對,唯有加強協同創新,整合輔導員力量,共同研究面對,攻堅克難,形成一批新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學理論成果和方法,才能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樓艷,葉文.基于導師制的團隊合作輔導員專業化發展模式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17(01).
[2]陳九如,樂程.高校輔導員科研能力的現狀分析與提升路徑[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4(08).
[3]張艷萍,楊雪.提升高校輔導員科研能力的對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5(11).
(作者單位:浙江農林大學)
本文系浙江農林大學高等研究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SZYB2017007。
李義剛(1988-),男,漢族,湖北孝感人,碩士,研究方向: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