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偉超 楊 丹
淺談基礎教育改革中教師所面臨的挑戰及應對策略
薛偉超 楊 丹
基礎教育改革自從頒布已實施了十多年,在這個過程中雖然取得了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顯著的問題。尤其是一線教師在教學理念、教師角色、教師評價和教材運用等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本文針對這些挑戰提出了更新理念、轉變角色、完善評價體系和活用教材的應對策略。
基礎教育改革 教師 挑戰 應對策略
21世紀初期,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標志著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正式開始。此次課程改革的實施將有助于中小學課程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轉向關注每一名學生的發展,因此相比于前七次改革,本次改革具有步伐更大、速度更快、難度更大的特點。本次改革主要是在黨的教育方針指導下,調整和改革先前的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改革主要包括了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目標六個方面,即轉變課程功能、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制訂與素質教育理念一致的評價和考試制度以及實施三級課程管理制度。這一系列的改革雖然指明了方向,但同時也給教師們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一)新課改對教師教學理念的挑戰
以人為本是此次課程改革的一個顯著特征,注重學生的“全人”發展,反對權威主義和精英主義的情結,務必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強調課程目標的完整性,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側重基礎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基本素質;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著眼于未來,注重能力培養;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強調國際意識的培養。從教學的層面來看,新課改由之前的“大一統”轉向更加注重創新與個性;將知識本位轉化為學生本位;由直接呈現知識向引出活動、營造情境轉變。從學生的層面來看,教師應該意識到學生是發展變化的人;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是獨立的人。由此可以看出,新課改對于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這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既是展現個人才學的機遇,同時也是對自身的挑戰。
(二)新課改對教師角色的挑戰
在先前的教學中,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的。但在推行新課改以后,將教師的角色定位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學科課程的開發者與建設者、學校與社會教育資源的協調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這一角色是最核心的特征,更加具有時代氣息,而且作用更直接、更明顯。與傳統教學相比較,新課改推行后對教師角色的挑戰主要有: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權威;教師將處于被學生選擇的地位;教學也將由個體化走向合作化。
(三)新課改對教師評價的挑戰
新課改更加注重教師評價對于學生學習態度的激勵作用,側重于構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斷完善課程實施和持續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評價機制。基于綜合評價,更重視學生個人的成長進步和各方面潛力的開發。長期以來,教師是學生評價的絕對權威,通過考試和分數簡單粗暴地將學生分級劃類、區別對待。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身心品質、個性等差異性,分數至上、高分低能的應試教育影響了莘莘學子的發展。新課程改革改變了以往過于重視評價的甄別性與選拔性功能,開始重視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學生全面發展和完善教學實踐的評價功能。從評價的目的來看,教師評價是一種發展性的評價,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提高實踐能力。在評價原則上,教師評價始終以指導性和激勵性為原則,通過評價來引導和鼓勵學生學習,將其貫徹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在評價標準上,更加體現了開放性,激勵學生大膽創新;在評價方法上,堅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以總結性評價為輔;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在發揮評價的診斷、激勵和發展功能的同時,如何更新先前的評價觀念,這是所有一線教師要面對的新問題。
(四)新課改對教師運用教材的挑戰
“高品質的課程是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缺少良好的課程內容,再好的教學方法,也無法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這恰巧也說明了課程內容的改革對于提升課程實施品質具有重要意義。教材依然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但在使用過程中,不少教師還沒能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轉變。很多教師由于被學校安排的教學進度和課時所制約,沒有足夠的時間整合教材,也沒有精力去嘗試新的教法,因此只好為了倉促的趕進度而照本宣科。
(一)更新理念
面對新課改,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理念。新課改的實施必然會帶來很多積極的變化,教師們應調整心態、積極嘗試,敢于創新,不能盲目地以先入為主的態度去否定新課改。教師應該以兼容并包的態度去理解和鉆研新課改,并積極進行教學實踐。既要傳承傳統教學法的優點,又要積極踐行新課改的理念,深入探究各類教學法,而非盲目地生搬硬套新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及時撰寫反思日志并總結優點和不足,逐步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風格。
(二)轉變角色
教師應在新課改中探尋并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增強角色意識,樹立角色形象。自覺成為學生獨立人格的尊重者,新課改徹底改變了以教師傳授為主導的“灌輸式”教育,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教師的職責不只是局限于傳道、授業、解惑,也可以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各種活動當中去,真正地融入學生;教師既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與合作者;作為教學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去積極開發和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在教學的同時,又能傾聽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成為學生情感的共鳴者,這也為新課改的順利開展與實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三)完善評價體系
新課改后的評價呈現出功能人性化、指標多元化、方法多樣化、主體互動化、過程動態化的顯著特點。針對學生評價,要改變先前只重視知識的傾向,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態度,不斷完善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方式方法應該更加靈活、開放和多樣化。針對教師評價,應建立起有助于教師不斷提高其自身教學能力的評價機制;建立多方位評價體系,除學校主導評價以外,還應容納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自我評價,以顯示評價的多樣性和公平性;建立“以學定教”的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模式。在考試內容方面,應該削減記憶性內容考試的比例,增加主觀性試題比例,側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在考試方式方面,倡導把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除傳統筆試的方法外,也可以新增實驗報告、辯論等方法作為評價的方式。
(四)活用教材
教師必須樹立課程意識。課程意識是教師對課程系統的基本認識,是對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基本反映。它包括教師對課程本質、課程結構與功能、特定課程性質與價值、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課程設計、課程實施以及課程評價等方面的基本看法、核心理念,以及在課程實施中的指導思想。實施新課改后,教師必須要靈活使用教材。首先,教師要樹立起終身學習的意識,擴充自己的知識面,深入鉆研新教材,探究新思路、新方法。其次,還應在熟悉和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平臺,使教材變的生動形象;最后,教師還需轉變對待教材的觀念,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重組教學內容。
總之,教師應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新課改,不斷利用各種機會提高自己的教學工作水平及專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更要將理論和實際相聯系,不斷進行研究和反思;對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進行重組,逐漸適應新課改提出的要求,迎接新課改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1]Arthur L.Costa, Bena Kallick. Habits of Mind Across the Curriculum Practical and Crea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ers[M]. Alexandri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9.
[2]Guan Qun, Meng Wanjin. China’s New National Curriculum Reform: Innovation,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J].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7(4).
[3]Nunan, D. 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4]Wang, Q.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5]White, R.V. The ELT curriculum[M].Oxford: Blackwell,2006.
[6]關蕊,王俊剛.教師在課改中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8(3).
[7]劉鴻雁.談課改對教師角色的挑戰和應對策略[J].寧夏教育科研,2006(4).
[8]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9]于向東.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0]宗云.基礎教育改革對外語教師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8).
(作者單位:寶雞文理學院)
薛偉超(1991-),男,陜西鳳翔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寶雞文理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教學、翻譯;楊丹(1993-),女,陜西寶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寶雞文理學院,研究方向: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