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香榴
(廣西外國語學院,廣西 南寧 530222)
形體訓練是區別于力量、速度訓練的又一類體育運動訓練方式。即主要針對人類軀體健康健美體態而開展的一類運動訓練方式。因此形體訓練通常會加入更多音樂和舞蹈元素,包括藝術理論、舞蹈學習以及健美操等藝術運動形式的結合。
近年來關于中國青少年身體素質下降的議論幾乎每年都會在新生軍訓、征兵體檢等全國性活動中集中出現。比如2017年一些媒體就在報道征兵體檢時使用了“淘汰率爆表”的創新語句,指出一些地級市在征兵體檢時應征青年視力不合格率高達46%,超重20%,血檢尿檢不合格、轉氨酶過高17%,血壓、心臟不合格13%等等。如此種種,不一而足。一些傳媒甚至使用了“高中生體質觸底反彈,大學生仍未見底”等略帶諷刺意味的形容,另一些則哀嘆“好日子養出了弱孩子”。
僅僅從這些負面消息的持續出現可以看出,當前中國青少年人群體能體質情況的確不容樂觀。這其中誠然有日益沉重的課業負擔給學生們造成的現實壓力,然而更有越來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帶來的不良影響。比如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給當代大學生營造起更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同時,也造成越來越多大學生寧宅勿動的惰性心理和行為模式。不少大學生深受互聯網影響而終日沉迷網絡游戲等線上活動,寧愿宅在宿舍里也不愿外出運動。更有大學生漸成網購的忠實粉絲,坐等快遞上門已成常態。不僅如此,動靜不相宜的生活和學習方式還造成越來越多大學生產生了抑郁、焦慮甚至強迫癥等病態心理問題,迫切需要高校優化體育教育形式和內容,尤其需要強化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舉措[1]。
顯而易見,終身體育能夠從體質體能的提升層面推動和促進大學生以更加良好的身體狀態應對繁重的學業與未來繁忙的事業。快節奏的生產生活方式正在將中國人逼近到體力承受的極限。加班、熬夜對不少都市白領是必須面對的日常工作狀態,倘若沒有足夠強健的體魄,這樣大負荷的運作模式很快就會將人迫近崩潰的邊緣[2]。
事實上,近年來不斷見諸媒體報道的青年白領、企業家猝死在工作崗位上的新聞已經通過事實在佐證終身體育對國民的重要意義。而在高校求學期間,作為準社會人的大學生正處于加強身體運動、培養終身體育意識與方式的最佳階段。高校期間養成的良好生活習慣將成為大學生畢業進入社會崗位后最為珍貴亦最為實用的財富之一。
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時任清華大學體育部部長的馬約翰就在其著作《體育的遷移價值》專門針對體育對大學生心理的積極意義進行過總結,他指出體育不僅能夠培養大學生形成“堅持、勇氣、決心、自信、進取心”等個人品格,也能形成諸如“忠誠、公正、合作、自由”等社會品格。
若干年前持續被披露的高校惡性犯罪事件如同給功利的應試教育當頭澆下一盆冷水,讓高校開始重新認識心理健康對當代大學生的決定性意義。特別是多元思想越來越深刻地影響到高校學子的思想意識領域時,以自我為中心、功利、狹隘的意識正在嚴重腐蝕一些大學生的精神和心靈。而體育運動強調的誠實守信、團結協作、堅持不懈、勇敢拼搏等品質恰恰是針對種種不良心理的良藥。大學生在運動場上揮灑汗水與青春的同時,也在為思想進行“排毒”,讓運動使人的精神更加積極向上、充滿正能量[3]。
因此,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間,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能夠借助體育運動的方式完善大學生的個人品格與社會品格,使其以更加健康的體魄和更加健全的心理共同面對嚴峻的人生挑戰。而這樣全面發展、具有更好綜合素質的高校畢業生才是合格的社會接班人,是構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未來支柱與砥石。
相較于田徑、球類等運動項目,形體訓練對體能消耗相對較少、對練習者體質的要求也相對寬松,因此形體訓練屬于有氧運動范疇內的項目,是著力于塑造更加勻稱、健康、富于美感的人體的運動形式。
大學時代是人一生中最為寶貴的青年時代,這一時期的高校女生格外關注個人形象,對美體美態、美姿美儀尤其熱衷。而形體訓練著力于塑形的鍛煉目標會對高校女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使高校女生樂于耗費相當時間和體力去積極主動地參與形體訓練[4]。
因此,形體訓練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發出高校女生自主加入體育訓練行列的興趣和熱情,使運動成為其自愿的活動內容之一。而基于塑造更好形體的運動意愿可以在更長時間內促使學生保持足夠的運動強度,使體育鍛煉對人綜合素質的提升作用日漸明顯。一旦學生發展體育鍛煉可以在很大程度對自身體能體質和心理素質產生越來越顯著的積極影響,則其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熱情會進一步提升,如此可以形成良性循環,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產生雙向的促進和推動作用。
進入高校階段的女生已經處于生長發育的后期,基本與成熟女性在體能體質方面水平相當。這一時期的高校女生肌體脂肪含量逐漸增加,但肌肉力量相對不足,需要適當體育運動減去贅肉而提升肌肉組織的爆發力和持久力。因此,高校女生對于體力消耗大、對體質要求較高的田徑和球類等運動形式常常會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受。其中不少女生更會對田徑與球類運動后肌體的疲乏甚至疼痛感心存畏懼。這也是造成高校體育傳統教學項目對女生吸引力欠缺、眾多高校女生會設法逃避體育運動的主要原因之一。
反觀形體訓練,由于其更加注重以持久的練習逐步塑造出更加健康良好具有美感的人體形態,故形體訓練單位時間內的體能消耗在多數人完全可以承受的范圍內。這樣的運動強度并不容易使練習者遭受運動疲勞甚至運動傷害的風險。適宜的運動強度可以極大地減少高校女生對于體育鍛煉的心理畏懼,使其逐漸提高對形體訓練的接受度和認同感[5]。
隨著訓練時間的推移,伴隨身體姿態與外形的良性糾正,高校女生會逐漸發現外表持續改善的同時,心肺功能、體能體質也在相應地提升。這會使學生進一步保持且強化對形體訓練的良好印象,同時更加積極、自覺地堅持開展形體訓練運動。在校學習期間形成的運動模式能夠作用于學生畢業后的生活和事業發展,也就是幫助學生培養起終身體育的意識與習慣,這會給學生未來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形成無可限量的積極影響。
形體訓練與音樂和舞蹈密切的關聯決定了這一特殊運動形式包含了更多審美元素,練習者可以在體育運動的同時接受藝術美的培育和熏陶。對多數高校女生來說,人體之美屬于藝術之美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塑形美體和藝術審美之間有關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因此高校女生會對兼具藝術美和形體美的體育項目更易投入情感和關注,這是從另一個側面幫助高校女生培養起終身體育意識和舉措的重要因素。
故,在體育運動的同時感知藝術美、提高審美內涵與美學鑒賞能力也是高校女生高度接受形體訓練的又一主因。審美元素是形體訓練培養高校女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另一強大助力。
雖然形體訓練無論運動強度還是運動形式都非常有益于高校女生提升身體與心理素質并培養終身體育意識,但每個學生個體的差異還是決定了同一類運動形式的開展依然需要以人為本,也就是以學生體質分析為導向細化教學對象。
比如那些零基礎的高校女生在面對形體訓練時就需從強化基本功入手,通過增強其柔韌性、協調性、平衡能力與肌肉力量等為后續加大難度做好準備,同時降低學生產生運動疲勞甚至運動傷害的風險性。而有了一定時間和基礎的學生則可以視具體情況增加適宜的難度或復雜性,使形體訓練中具有更多技巧性元素,從而使訓練內容對人體的塑造與改善產生更大的效果。至于具有較高水平的學生則可以考慮讓其借鑒職業運動員的訓練方式與強度,使基礎塑形提高到健美身形的高度,從而使形體訓練的成效得到持續的強化和固化。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些民諺俗語充分說明了基本功對于任何一項運動或藝術形式的決定性意義。高校女生通過形體訓練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同樣不能離開基本功的練習。特別是對依賴人體柔韌性、協調性、平衡能力等基礎能力的形體訓練來說,缺少任何一環基本功訓練都會提高學生遭受運動疲勞甚至傷害的可能性。
比如柔韌性練習就是形體訓練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人體肌肉群之間的韌帶、關節的靈活程度、肌肉的彈性都不僅直接影響人體活動幅度,更決定著勻稱體態的形成。芭蕾舞演員和藝術體操運動員的身體形態之所以接近完美,至關重要的原因正在于其超乎常人的柔韌性。故高校女生需要格外加強柔韌性的基礎訓練,比如肩、軀干、髖、腿、踝等各關節活動部位都需要展開針對性的強化訓練。柔韌性練習需要結合靜力和動態兩種訓練方式共同進行。均勻而緩慢地牽拉以促使韌帶和肌肉的軟組織得以延展就是靜力訓練。而以一定節奏與頻率通過運動實現韌帶和肌肉的延展就是動態訓練。
再如耐力訓練。雖然表面上看不出耐力對塑造形體存在怎樣的促進作用,但從形體塑造需要足夠時間積淀這一點看,漫長且持續的訓練若無足夠耐力的支撐也是必然無法實現的運動。耐力訓練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則循序漸進進行,也就是較低強度但足夠的持久,使形體訓練對人體能體質和外形塑造實現滲透式影響。
這主要是為不斷維持甚至提升高校女生開展形體訓練自信心的一種形式。藝術表現能夠充分展示女性軀體的美感,使訓練者既帶給旁觀者藝術和美的享受,也使自身產生源源不斷的成就感和運動自信。強化藝術表現力訓練的形式很多,除了日常訓練中把握好音樂和舞蹈的節奏、旋律外,增加對經典音樂與舞蹈的鑒賞訓練也十分必要。
尤其是選擇體育舞蹈開展形體訓練時,由于體育舞蹈項目存在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準確把握其中的區域文化特征和規律就非常必要。否則以桑巴的歡快對應華爾茲的優雅就會不倫不類,不僅難以取得美形塑形的目的,也會打擊學生的熱情。
對任何一項有氧運動而言,時間是顯現成果最重要和關鍵的因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僅無法實現運動塑形和美體的目的,更可能對練習者身體健康造成負面影響。而大學體育課堂上短短幾十分鐘的教學相比于形體訓練需要耗費的時間無疑是杯水車薪,因此,延伸訓練時間與場所就成為以形體訓練培養高校女生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的核心策略之一。
比如要求學生在每天課堂教學結束后保持至少一小時自我形體訓練的時間,以及在周六周日與節假日至少保持兩到三個小時的自我練習等。信息時代的高等教育已經基本實現了計算機、移動通訊器材等的標準配備,這給高校女生課余時間自我開展形體訓練創造了良好條件。教師可以事先將相關的訓練項目和內容錄制成視頻存放在網站或者發送到學生各自的郵箱中,待學生課余時間就可以根據視頻教學內容自主練習。
如果最初接觸形體訓練的大學新生還無法實現自我練習,那么教師可以視情況降低訓練難度,先從夯實基本功做起。比如將全套練習拆分成若干局部分解動作,讓學生每天完成一個或少數幾個動作即可。如果學生仍然感覺有困難,也可以先讓其從增強耐力與心肺功能方面入手。比如以每天慢跑三十分鐘或一小時替代一段時間的形體訓練,或者每天完成六千步或一萬步行走也可。
延伸訓練時間與場所雖然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和強化形體訓練的成果,但另一方面其實也是通過這樣更加富于彈性和變化的舉措培養起學生終身體育運動的意識與習慣,不必過度拘泥于某一特定形式的訓練形式和內容。只要學生能夠基于形體訓練的目的堅持體育運動,假以時日就可以在形體塑造和終身體育運動思想與方式上產生效果。
某種程度上,形體訓練是一種比較難于顯現訓練效果的運動項目,比如學生天生體型就相對標準,通過形體訓練可以在其柔韌性、協調性與平衡能力上取得長足進步,但從外形上常常不會產生過于顯著的變化。此時若僅僅對比學期前后學生體型的變化就無法衡量學生取得的訓練成果。不僅如此,這種簡單機械的考核評價方式還很可能挫傷學生參與形體訓練的積極性、打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的自信心。
因此,高校需要優化和改革傳統功利性的體育教學考核評價方式,尤其是改變過去只重期末考試成績一項的作法,將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納入考核權重之中。比如學生每日課余時間堅持體育運動的時間,又或是在校際間運動項目的比賽中取得的名次等都可以作為日常評價的參考內容[6]。
對高校來說,豐富考核評價方式的目標也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思想,故評價方法只是手段,重點是引導學生積極投入運動訓練,讓體育運動逐漸成為一種需要、形成一種習慣、變成一種自然。一旦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養成,則不僅對學生個人是寶貴的財富,更是為社會輸送更多身心健康的合格畢業生鋪平了道路。
沉重的學業負擔與現代不良生活方式的綜合影響導致了近年來高校學生體質出現逐年下滑態勢,這不僅無助于大學生以健康的身體機能和健全的心理素質應對學習及未來社會工作的壓力,也與高等教育走素質教育戰略大方向的改革之路背道而馳。尤其是對先天體質條件就相對薄弱的高校女生而言,若不能抓緊在高校期間的寶貴時間和機會培養終身體育的良好意識與習慣,不僅會在面對繁重學習任務時倍感吃力,更會在未來進入社會工作崗位后因身體、心理方面持續弱化的綜合素質而影響到自身工作、生活的品質和發展空間。故高校女生需要借助形體訓練類體育運動方式培養良好的終身體育意識與手段,從而在學校期間奠定更加扎實的身體和心理基礎,為未來的社會工作和生活提供更為有利的保障。這不是僅僅針對高校女生開展體育教育的優化舉措,也是高等教育全面提高體育教學水平、實現素質教育改革目標的應有之舉。
[1]麥越輝.劉萍.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與發展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15(6):28.
[2]支雪甘.析青少年學生產生亞健康的主要成因及體育對策[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5):106-108.
[3]陳耽.任嘉良.關于我國體育舞蹈選手表現力培養的探討[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14)4:41-42.
[4]孫宣宣,趙俐娜.青少年健美操訓練中表現力訓練初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0(S1):598-599.
[5]孟涓.李訟嚴.對我校體育教學模式改革與發展對策的研究[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2015(2):13.
[6]陳連珍,熊靜宇,王春香.形體訓練對高校女生身體形態的影響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2(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