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飛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鄭集實驗小學,221143)
例析校本教研的開展策略
孫飛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鄭集實驗小學,221143)
校本教研首先要做到有本可研。以筆者所在學校校本教材籃球為例,利用(聘請)專家或教研組集體智慧制訂出每一水平段籃球教學的框架。即制訂出每年級所要達到的籃球水平,而后依此制訂出這一年級的教學內容,并以大(或超大)單元計劃的形式呈現。第二個步驟,將大單元計劃分發給組內體育教師,教師們分頭制訂各自年級的課時計劃。以上兩步驟分工,避免一線教師在大方向上把握不準確,同時避免一線教師制訂大單元計劃的力不從心。但這樣分工會缺少教研的氛圍,教師們往往閉門造車,缺少交流。所以第二個步驟有必要變換一種方式進行,采取分工不分家的方式,比如,某一年級規定一名教師總負責(匯總),而后依據技術分類的不同分發到各個教師手中,如:1號教師負責一年級籃球課時計劃的匯總、校對,同時負責籃球技術(一至六年級)運球的課時教學計劃制訂,而一至六年級的籃球移動技術則交由2號教師負責,同時2號教師負責二年級課時計劃匯總、校對,以此類推。這樣分組,不僅使某一技術的教學具有系統性,也讓教師們形成了彼此間的交流、討論,也形成了一個小范圍、短時間的研究小組。
在進行校本課時計劃制訂的同時,可以進行教師自身校本技能的提升教研。組內體育教師專業不同,自身具備的籃球技能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因此,筆者所在學校制訂了特色發展“體育教師先行”計劃,要求每一名體育教師具備一定的籃球技術,例如:教師依據自己制訂的籃球課時計劃,先學會本年級的籃球技術。其中,A教師負責籃球校本三年級的匯總,他將學習三年級校本中所規定的籃球技術,以此類推。在一定時間內(如校本課時計劃統稿時),進行各年級教師教授技能的展示。同時,這樣的技能學習也是對已制訂課時計劃(在教師層面)的一次再思考。以上是分年級的展示,還可以進行體育教師的籃球綜合技術大賽,比如:規定球性練習能做出5~8種,能做出體前變向換手運球、胯下運球、背后運球,并能做出2~3種運球動作的組合動作等。用一學期左右的時間進行一次全校體育教師的籃球技能大賽。運用以上兩種方式,有效地從“專”和“全”的角度促使體育教師自身校本技能的提升,其中“專”是精通某一年級技術教學,“全”是自身技能的全面發展。由此,使每名體育教師都行動起來,通過主動聘請校內的籃球專項體育教師指導、觀看網上視頻等方式,對籃球基本技術,從球性、移動、運球、傳接球到投籃等,甚至籃球戰術進行學習,形成了一個在技術層面的研究氛圍。
在承接以上兩點的基礎上,就可以進行校本課程實踐——教學環節。以筆者所在學校籃球為例,把體育教師的籃球課教學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片段課或者模擬課形式,依據教授年級,抽中一課內容,迅速寫出教學流程、注意事項,然后進行示范、講解某一技術并簡要組織教學,時間15分鐘左右;第二種形式是籃球教學課。比如,利用現在提出的一人循環課、同課異構,或者二者的結合均可。效果最好的是2~3人進行的相鄰年級的同課異構循環課。如,2~4年級的運球課,每名教師連續上2~3節課,讓組內教師觀摩之后,對于教材之間的銜接、教學的起點與終點等問題,有疑問,想研討,不僅營造了研討氛圍,他們自身也獲益最大化。
這一階段也是校本教材的學生實驗階段。實驗的目的就是衡量這一校本教學的制訂是否適應學生,是否能夠促進學生籃球技能的提升?可以總結為一句話:六年的校本教學,學生能學會打籃球嗎?這就要求參與實驗的教師要與制訂這一技術課時計劃的教師以及平行班教師進行討論、再次實驗、修訂等。比如,針對水平三學生的籃球教學取得的修訂結果:籃球移動的教學可以不再單獨成課,放在素質練習或“課課練”部分即可。水平三學生的籃球教授順序為:直接進行原地投籃的教學、跑籃的教學,而后再進行變向運球、傳球的教學,最后進行運球與投籃結合、跑籃與傳球的結合、簡單戰術的配合。
教學比賽是從三年級至六年級籃球教學的一個亮點,為了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比賽,裁判員的培養也不能放松。比賽時,讓等待的學生,與教師一起做裁判員,并一起說出某某違例或犯規的名稱等,這也成為校本教學的內容之一。通過以上對教材實施修改,校本教材更適應學生的學習,讓學生愛上籃球。筆者認為,看到學生們運用所教授的技能進行比賽,是對體育教師自身最大的肯定,可以激勵教師去發展、去提升。
以上幾個“一”是相互交叉、促進的過程,只是籃球校本教研的第一步,或者說“入門”。教師校本教研的開展是一個多方合力的過程(需要學校制訂計劃、教導處安排教研時間等),同時教研形成過程又是相當脆弱的,哪怕存在一點小問題(如辦公室氛圍不融洽等)也會前功盡棄。所以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辦法,多一些堅持,同時遵循寧少勿多、寧短勿長、寧真勿假的原則,從而讓教師們真正喜歡校本,樂于討論校本有關問題,如筆者學校的籃球氛圍:組內教師與校女籃打比賽;針對校本教案中記錄的問題及相應的解決辦法,與制訂教師進行不定時的討論。當有問題不能解決時,會及時寫在校本教研本上,每個人都去想辦法,不定時研討10~30分鐘(或兩天內)加以解決。一旦形成了這樣一種氛圍,教師們喜歡,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的合力也就形成了。無形之中讓辦公室氛圍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