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
(廣東省東莞理工學院教育學院(體育系) 廣東東莞 523000)
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深入,校園籃球運動由傳統的體育健身已轉化為了體育文化,該運動的開展有其獨特的自身發展優勢,由素質教育衍生的人本文化和健康教育理念,使得學生的體育意識有了很大提升,越來越多的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鍛煉活動中去。
據調查,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新興體育項目的迅速興起,競技體育的思想觀念對高校體育形成了巨大沖擊,而高校在技能傳授過程中也忽視了學生的體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導致參與籃球學習的人數也不斷下降。目前我國高校的籃球課程大多以選修的方式開設。籃球課程時間安排也比較固定,在教學實踐中存在人數過多的現象,加大了教師指導難度,影響了學生參與籃球課程的積極性。同時,教師在實踐中按照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按部就班教學,對于技戰術的多重規律得不到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傳授,更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難以達到教學預期目的。再者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教學方式方法過于單一,過于側重程序,缺乏因材施教能力,有的還存在強制性,影響了學生的參與性和主體認知,制約了學生個性的自由展現,缺乏輕松愉悅和自主的學習環境。目前,高校的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教師積極性普遍不高,導致課堂質量降低。在教學中集中講解的形式較普遍,由于課堂人多,教師無法全部指導到位,還有的學生缺乏自我練習和主動請教意識,無法提升教學整體效果。再加上我國高校對體育教學資金支持和教學改革力度不夠,難以推動和促進體育教師的自身教學改革與創新的積極性。
我國的體育教育應主動向終身體育教育方向轉變,轉變高校體育發展理念,提倡人本主義和健康發展的理念,來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強化師生強身育人觀念。在教學內容方面,學校應根據自身發展實際,簡化教學內容,并多加研究改善,求精、求易。科學、系統、靈活地研究體育項目課程的開設,并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綜合體質的合理需求,大膽改革教學形式和課程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的積極性,提高籃球教學質量。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籃球場地設施的修繕和資金的投入,要做好物質基礎保障,配合好教師的教學活動,并要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督導與教學激勵機制,提高教學待遇,尊重教師地位,以此來充分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自身進修創新意識。
通過對大部分學校的比賽活動研究分析發現,競技體育的“金牌”“第一”意識仍被學校看重,為了取得好成績,出現一些虛報、冒名頂替、違反比賽規則等不良現象,影響了比賽的公平性,對其他參與院校的正常參與產生了消極影響。另外,各院校規模程度不同,經濟支撐能力也不相同,所以造成了各學校的球隊訓練物質基礎保障和資金投入也會存在差異,再加上過低的回饋,影響了教練和運動員的訓練積極性,弱化了比賽水平;再者,部分兼職教練和體育教師迫于教學、科研、職稱等方面壓力,無法全神貫注地將大量精力投入到球隊中去,生源、學訓矛盾、管理、資金投入都是制約我國高校籃球隊運動水平發展的主要因素。
各高校要加強籃球隊的組織領導,制定有關管理制度,完善高校籃球隊外部領導體制;完善人才培養體制,促進學校籃球隊的自我建設;通過媒介宣傳和校園體育活動推廣,提高球隊的積極影響,激勵籃球隊訓練和比賽的積極性;加強社會資金籌措,提高籃球運動開展的物質基礎保障;要廣招籃球人才,建立生源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和籃球人才培養模式,促進學校招生體制建設;提高體育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培訓制度的完善,培養其理論與實踐的綜合能力,提升籃球隊的實戰經驗和訓練理論;改革賽制、轉變觀念,增加運動員實戰鍛煉機會。要多創辦一些既豐富多彩又形式多樣的籃球賽事,以此來調動高校辦隊的熱情;加強資金投入和管理力度,進一步擴大籃球在高校的影響力。
課外活動的參與不僅與學生自身的心理、生理有直接影響,還受社會、學校等環境的間接影響。目前高校的籃球課程安排學時比較少,不能滿足學生參與的各項需求,體育課程的體系不夠完善,有的沒有納入課外體育,缺乏課堂體育的可持續性,導致體育教育無法得到延伸與補充。目前部分院校的課外體育活動還是處于封閉狀態,沒有構建課內外一體化的新模式。更未將有限的體育資源進行合理整合,并充分利用。在營造活潑、輕松、和諧的課外體育氛圍方面做得還不夠,沒有對不同學生的不同體質、興趣、特長進行科學的項目設置和時間安排,影響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導致高校的課外體育活動大多都是放任自流和無人問津的狀態。
學校在課外籃球活動中應積極建立科學有效的激勵機制及量化制度,以此來解決體育教師在課外指導中的不良情緒,改變學校課外活動中的指導空白;要通過政府投入或招商引資、學校補貼等途徑來完善場地設施等物質基礎的保障,確保籃球教學與課外活動的順利開展;課外籃球活動開展形式可以結合性別、心理及生理等特征,開展男女搭配、多人制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用全新的活動組織形式來吸引學生的共同參與,以此來調動廣大學生的參與課外籃球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廣大學生要在活動中積極發揮自身的特長與個性,逐漸培養其終身體育及綜合發展意識。
隨著“體教結合”模式的不斷發展,學校建立體育教學制度、優化教學課程設置、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完善激勵政策、加大資金投入等,通過政府、學校和師生們的共同努力,必將會形成一體化的模式,來保證校園籃球健康、可持續發展,這在“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指導方針貫徹中具有深遠意義。我們要充分調動師生們參與的積極性和長效性,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科學整合,在充分利用的同時還要發揮其作用,進一步豐富籃球運動的組織形式,推動素質教育和學生對籃球運動興趣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養成其終身體育意識,促進我國校園籃球運動的長效發展。
[1]王艷麗.我國競技籃球訓練指導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2.
[2]李正賢.普通高校籃球教學活動的教育生態研究[D].蘇州大學,2010.
[3]張旭渝.高校籃球文化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影響[D].廣西師范大學,2009.
[4]趙娜.校園體育文化環境對大學生體育需求主體意識影響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
[5]余清風.高校體育教師職業態度調查與分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20(1):93.
[6]王阜存.高校體育教學適應性發展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報,2000,3(30):388.
[7]郭吉強.我國大學生高水平籃球隊選材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0,36(11):30.
[8]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