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斌
(南京市金陵中學河西分校 江蘇南京 210009)
縱觀當前學校體育的現狀得知,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多數體育課堂都過于強調體質增強和知識傳授,往往會忽視對生命的整體關懷,背離了根本指向。所以在創建體育課堂時從生命化內涵著手,才能讓學生從體育學習中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價值,促進其健康成長。
長期以來我國學校體育受傳統教育觀念影響,在定位方面都以社會本位為主,課程內容中過于注重對運動技術訓練和體育知識傳授,通常會選擇忽視體育課程與學生日常現實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聯系,也忽視了在體育運動中和知識技能學習中學生是否體驗和感悟到情感和生命的真諦,造成體育課程內容脫離學生實際生活現象,難以促使學生提升生命質量,更無法完善生活意義和促進學生生命成長與發展。雖然全新的體育課程標準能糾正以往課程的弊端,如將體育課程標準目標設定為身體健康維度、運動參與維度、社會適應維度及心理健康維度,明確規定學校體育設置課程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心理和身體健康的雙重發展。然而這些只治標不治本,體育教師以及學生形成的教育觀念早已根深蒂固,并不是靠課程標準就能扭轉,當下的體育教育教學仍然沒有實質性改觀。除此之外,新課程改革的潮流和過度開發的體育資源也脫離了學生現實生活,例如棋牌、電子競技、魔術等非體育性教材則打著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色進入體育課程,如果從深層次分析這些項目對學生發展根本有弊無益,嚴重者還會對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沖擊。
教學目標是教師為了達到預期教學效果而設定的教學估計,一般設計體育課堂教學和開展體育課堂教學的出發點都以此目標為基準。體育教學目標可以決定體育教學的總方向,因此有十分強的導向性。“以人為本”體育生命化課堂創設教學目標,注重在體育教學中發揮人的作用和體現人的內涵。總體來說,目標要求教師在實施教學中除了要引導學生增強身體素質,重視通過體育教學幫助學生施展自身個性,從而提升學生精神品質,準確掌握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堅韌的性格和堅強的品質,同時還要求學生具備和他人以及團隊和諧相處的能力及意識,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體育具有豐富的生命品行,教師應充分利用體育教材并結合生命教育需求深入挖掘和提煉其中所蘊含的生命教育元素,優化體育教育課程目標,遵循生命體育與體育教學的特點并結合學生認知能力、實踐能力設計不同年齡段生命體育目標,從而形成完善的體育課程目標體系。例如將生命安全教育貫穿于整個基礎教育階段,重視挫折教育并在此過程中強化學生面對挫折和困難的心理,加強生命體驗,提高學生安全救護知識和能力水平,加強學生生命意識和生命活力,使生命價值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指導學生生活走向正確的方向是教育真正的意義和存在價值,體育生命化課堂教學內容要充分摘除陳舊和落后的知識,充分考慮現代化對高素質人才知識的需求,使知識體系具有系統性和完整性。教學過程中既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本質,同時也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對知識具體內涵進行思考,從關注生命角度選擇教學內容,和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系,使每節體育課都能與學生成長掛鉤,也要注重課程內容的終身性,有利于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的同時促使其形成終身體育習慣。也使學生在對體育知識和技能掌握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并形成終身教育觀念。體育生命化課程的教學內容也要從基礎過渡到全面綜合體系,從易到難、從簡到繁,使不同層次學習水平的學生都能順利掌握體育知識,也能通過此方式對學生學習體育興趣進行激發,提升學生體育能力。
教師過程即授課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根據學生反饋的問題做出詳細思考。教學的基礎在于創設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理所當然”和“司空見慣”的環境下產生有意義的問題,并在探究問題中產生自己獨特的見解。體育生命化課堂教學反映了真實的教育情況,學生會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展開思考并在學習探究性運動技術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全身心地預測、領會、傾聽和投入并以富有創造性的教學設計為輔助來解決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在教學中提富有哲理性和啟發性的問題,借助問題和學生展開互動,也借此發現和糾正教學中的問題,積極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生命,實現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留有一定的理解知識時間、思維判斷時間及想象時間,促使學生從被動式學習逐漸轉為主動學習。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對話的主體,每一個體育運動技術項目的聯想都要從自身期待出發,同時和運動項目中隱藏的意義進行溝通,最后雙方達成一種教學上的契合。其中“溝通”的核心和主體是學生與運動技能,教師要在基于自身和運動技能對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每項運動項目的意義,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建構和理解。
體育生命化課堂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弊端,教師和學生在全新的教學模式下也逐漸走向交流和活動的良好氛圍中。人與人之間心靈交流活動是一個完整體育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平等及民主的師生關系才能彼此打開心扉,從而有效促進體育教學活動開展。師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溝通越多,就能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解決個體差異化問題,有利于對癥下藥進行教學,讓不同學習情況學生在掌握教學內容時選擇和自身情況相符的教學方式,提高身體素質較差學生自我鍛煉能力和身體素質。體育生命化課堂教學首先要求教師轉變傳統的“一言堂”觀念,不再做課堂的主宰者以及不把個人意見強加于學生,不用自己的道德標尺衡量學生學習情況,尊重其個人化思維,給學生提供質疑和施展自身個性的空間,關注其需求,使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識和學會運用批判的思維,課堂教學中要恩威并重,學生鼓勵學生成績,增強學生運動成就感。最后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討論與評價合作,營造氣氛活躍的協同學習情境,形成良好的教學共振與教學相長學風,提高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體育作為當前社會大眾參與的活動之一,除了對群體發展有了良好的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能引導新時代的學生往健康化的方向前進。體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生命”,生命化體育更體現了“以人為本”的體育哲學。遵循生命的特征,實現生命的超越性和創造性,對此則要求體育教師在構建體育生命化課堂中應設立促進學生雙重生命提升和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注重動態教學過程,構建民主、和諧的體育課堂氣氛及師生關系,讓一位學生都能最大限度、自由且充分地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
[1]李曉蕓.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安全教育綜合實踐的開展[J].教學與管理:中學版,2014(6):72-73.
[2]楊偉,李春華.生命教育視闕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策略研究[J].時代教育,2015(9):241-242.
[3]朱小亞.新課改創建小學體育高效課堂的策略[J].教育界:基礎教育研究,2013(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