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潔
摘 要: 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效果,思政課專任教師可以專業實訓為平臺、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訓結合起來,與專業教師協同育人。在這一過程中,思政課專任教師不僅要有針對性、多角度地對學生進行了解,與專業實訓教師共同商訂教學計劃,雙方達成有效合作,還要抓住教育契機順勢而為對學生進行教育。
關鍵詞: 思政課 專業實訓 協同育人
協同育人基于協同論而提出,是指各個育人主體以人才培養和使用為目的,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突破主體間壁壘,充分釋放彼此資源和要素的活力而實現深度合作,以追求協同體的整體最優化實現各自的最優發展(普清明,2014)。為了更好地服務于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以下簡稱思政課)效果,思政課專任教師可以利用專業實訓為平臺、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訓結合起來,和專業教師進行協同育人。在這一過程中,為了讓協同育人順利進行,有幾個重要方面需要處理。
一、達成有效合作很重要
(一)要有合作的理念和態度。
從思政課程的角度來說,與專業教師協同育人可以解決思政課實踐教學缺乏平臺的困境,把德育與學生的現實問題尤其是職業生活中會碰到的問題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從專業課程來講,協同育人可以幫助專業教師解決實訓過程中學生職業理想的厘清、職業行為習慣的養成、責任意識的強化、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等問題,讓學生更順利地完成實訓任務、更好地實現實訓目標;還可以避免專業教師因為實訓指導任務繁重、學生人數眾多而分身乏術,或者因不擅長、不認同專業教學過程中要進行德育等原因而造成的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忽略,使學生獲得更全面的發展。但很顯然,這種雙贏建立在雙方協作一致的基礎上。因此,無論是思政課專任教師還是專業實訓教師,都要認識到雙方對彼此的意義,用尊重、積極、合作取向的對話方式處理育人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并將協作共贏的理念和態度有效貫穿整個教學準備、實踐和評價過程中。
(二)要能把握合作過程中雙方主導與輔助交替的平衡。
從育人的角度看,如果說我們認同人才至少需要具備德、智兩個部分的話,那么無論是思政課實踐還是專業實訓,都具備同等重要的位置,不存在主導和輔助的問題。但在現實的操作過程中,如果兩者都只強調自身的主導地位,協同就難以進行。必然需要雙方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情況在主導位置和輔助位置上切換,這其中平衡的把握非常不易。尤其是對于思政課專任教師來說,這種交替的平衡更不易,一則現實教育過程中有重專業輕德育的現象,二則以專業課程實訓為平臺和載體,思政課專任教師更容易產生“客人感”,擔心給專業實訓帶來“麻煩”。在這種情況下思政課專任教師要注意防止兩種傾向:一是自我輕視,流于被動;二是矯枉過正,太過強硬。前者不但難以實現實踐教學目標,而且不容易對專業課程實訓起到應該起的作用,難免讓思政課專任教師變成可有可無的存在;后者則不利于差異和問題的解決,甚至會使得協同育人無法進行。
二、有針對、多角度了解學生很重要
任何教育工作要取得成功,對工作對象即學生的了解至關重要,這是所有教育學理論傳授給教師的至理名言,協同育人也不例外。
(一)需要有針對性地了解學生與專業學習、職業發展有關的思想道德現狀。
在以專業實訓為平臺進行實踐教學的過程中,思政課專任教師的工作對象不是平常的學生,而是特定場景中的學生,這個特定場景是:專業實訓過程。思政課專任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在這一特定場景中容易表現出哪些思想道德方面的狀態;哪些思想道德方面的因素,可能會對專業實訓起到消極或積極影響……具體來說大到學生的自我認知、成才目標、職業理想、職業價值觀、未來的職業規劃等,小到學生的行為習慣、責任心、團隊協作能力、交流表達能力等,都是思政課專任教師協同育人前需要提前了解的。只有把握住學生這些方面的特點和現狀,思政課專任教師才能預估學生在專業實訓中的情況,從而提前擬訂合理的教學計劃;才能在現實的專業實訓過程中看到并理解學生出現的種種表現,從而判斷這些是否可以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契機,以及用何種方式進行教育會取得良好效果。
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為例,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會發現,從理想狀況的角度看,學生大約可以分成四種:有些學生職業理想明確,未來職業發展與專業相關度高;有些學生雖然職業理想明確,但未來發展完全與專業無關;部分學生職業理想模糊;部分學生甚至完全沒有職業理想和規劃,比較迷茫。了解了學生的這些情況后,我們就可以預估,在具體的專業實踐中,這四種學生就有可能出現不一樣的表現:第一種學生在專業實訓中會非常積極主動,責任心很強,更愿意直面困難,積極解決問題,他們會主動求教于教師;第二種學生在專業實訓中通常積極性不高,甚至會成為游離者;第三種學生因為對于將來如何發展尚感覺矛盾猶疑,所以在實訓中缺乏主動性,隨波逐流;第四種學生經常會根據慣有的學習習慣對待專業實訓,但不管是比較努力還是散漫,都因為缺乏清晰的理想和學習目標,不會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究行為。對于后三種學生而言,如果的確出現了預估的表現,那么僅僅靠督促、考勤是不夠的,還要從根源上解決。比如對于第二種學生,教師要更多引導并創造機會讓他們在專業實訓中培養跨專業素養,提高他們在專業實訓中的積極性;對于后兩種學生則可以通過個別輔導、團體訓練等方式先著重幫助他們厘清自身理想目標,從而激發他們的實訓動機。
(二)多角度、多形式地了解學生。
思政課專任教師除了在思政課理論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上述情況進行了解之外,還可以通過跟專業教師的有效交流對學生進行了解。這凸顯了協同育人在了解學生方面的一個優勢:聽聽不同教育者的看法,對教育對象的了解會更全面更立體。
除了從教師的角度之外,還有一個角度非常重要,即為學生自身的角度。專任教師可以通過向學生口頭提問、發放簡單的問卷調查、進行座談會、分組訪談等多種形式更真實有效地了解學生實際情況。這其中,問卷和分組訪談是比較高效的。比如要了解學生與專業實訓相關的職業理想、職業價值、人際溝通、團體協作等方面的情況,通過訪談、調查等方式更容易得到這方面的真實信息。尤其是通過以組為單位的訪談起到的作用會更大:一方面,教師在這樣的問答過程中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很多信息,從而客觀、直觀地認識學生。另一方面,分組的方式使得教師面對的學生從以班級為單位的大基數變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小基數,這樣可以讓教師更好地關注每個學生,讓師生有更多互動,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有利于教師在后續實踐教學中有效地因材施教。endprint
三、共同商定教學計劃很重要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思政課專任教師與專業實訓教師協同育人也是如此。雖然二者協同育人會有更好的效果,但會面臨更復雜的情況。所以,協同制訂詳細周全的教學計劃至關重要。
(一)合理安排教學時間。
在教學時間方面,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專業實訓在現實中存在一些不太協調之處。首先,兩者目前教學時間安排在不同學期、不同時段,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在內的思政課通常面對的是大學一年級學生,專業實踐往往會被安排在更高年級,這就使得兩者同時進行教學出現困難。這一問題的解決最好能在學校層面進行,否則單靠教師個人能力會非常困難。若從學校層面進行處理,則可由教務部門出面,考慮能否將思政課的社會實踐與理論教學分開,將實踐課延后至與專業實踐一起?;蛘?,可以探索其他更好、更靈活的處理方法。其次,兩者教學時長不一致。一般來講,專業實訓課往往會安排至少一周以上的時間,而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則不然:一方面思政課實踐課時目前并沒有統一的規定,某些學校會給出十個課時左右(后面隨著對實踐教學的越來越重視是否會增加課時不得而知),相比較專業實訓,顯然實踐教學時間較短,與專業實訓在教學時間長度上是很難重合的。另一方面,專業實訓教學時間相對集中,就是說在進行實訓的一周或更長的時間中,教師和學生都停止其他課程學習,專門進行實訓,教學時間和任務都相對集中,但思政課專任教師通常會在這一過程中承擔其他的教學任務(比如同時教授其他班級的理論課),因而教學時間和任務都比較分散,幾乎不太可能和專業實訓教師一樣全天候地進行實踐教學。面對這一問題,思政課專任教師需要考慮的是將實踐教學集中在一兩天中全部完成,還是將教學時間段分散開來,每天選擇一兩節專業實訓時間進行思政課實踐教學。兩種考慮各有利弊,但具體情況需要結合思政專任教師的時間、專業實訓的流程、教學內容等整體權衡。
(二)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要兼顧協作課程。
就協同育人中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標準的制定來說,需要注意兼顧本課程和協作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這其中平衡的把握不太容易。雖然在同一載體中協同育人,但畢竟是兩門課程,都有獨立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無論是專任教師還是專業教師,職責所在都必須盡可能地引領學生達成課程目標和評價要求。如果都固執于各自所授課程的教學目標和評價標準,就難以協同育人。因此,在這一過程中必須有所堅持也要有所妥協,這里的平衡是最難把握的。特別是對于思政課專任教師來說,因為借用專業實訓作為平臺和載體,難免有加入他人的“客人感”,所以如何把握堅持和妥協的尺度尤其需要注意。
為了更好地處理這一問題,思政課專任教師可以先獨立確定關于本次實踐教學的教學目標與評價標準,然后與協作課程的教師探討和協商,盡量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獨立又融合。
(三)將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有機嵌入專業實訓流程。
就教學內容而言,因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借助專業實訓作為平臺,所以要考慮在完成自身實踐教學的基礎之上,絕對不能給專業實訓產生消極影響,否則任何專業實訓教師都不會愿意配合。相對于專業實訓來說,思政課教學內容靈活選擇的余地比較大。因此,本著協調合作的原則,思政課教師可以在教學內容部分提供合作便利,盡量選擇貼合專業實訓的教學內容。其實,越是能夠貼合專業實訓,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內容就越具有現實意義,對學生的吸引力就越大。
以思政課程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這門課程中的職業道德、中國精神部分本來就與專業實訓中的非專業性職業素養,包括行為習慣、工作態度、敬業精神、責任意識、創新思想等內容一脈相承、互相疊加;這一課程中的成才目標、職業價值、理想信念等內容對于學生的職業定位、專業學習、職業發展等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這幾部分內容都非常適合與專業課程實訓結合起來。但一定要注意,受實踐教學時間所限,思政課實踐內容不能貪多、過散,而是要針對學生在專業學習和職業發展方面的實際情況,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的問題并有所取舍。
四、善于利用教育契機很重要
首先,思政課專任教師要提前確定教學流程和組織形式。一般來講,可以在專業實訓這種高仿職業活動中對學生群體和學生個體心理特征、思想動態等加以關注和追蹤,結合學生的專業實踐,運用講座、團體輔導、個別訪談、榜樣示范等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再根據教學組織形式完善教學流程。
其次,思政專任教師要及時抓住實訓過程中出現的教育契機,因勢利導地對學生進行教育。相比較于由一位教師獨自進行的課堂教學,以專業實訓為載體進行的協同實踐教學更容易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不可控因素,而且在協同育人中,原先以班級為教學單位的形式被分解成以人數更少的組為單位的教學形式,教師參與每一組的學習過程,顯著縮短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臺講、學生在下面學的空間距離,所以每個學生出現的狀況更容易被教師關注到。這些因素當然給教學工作帶來很大挑戰,但這些情況正是學生在現實中最自然狀態和問題的體現,應對得好,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一次協同育人過程中,教師因為實際情況需要調整一個教學環節,這需要學生的安排跟著變動,其中就有幾位學生被激起消極情緒并進行無效的表達。教師若能順勢而為、處理得當,這一狀態就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對學生進行職場溝通訓練的機會。無論是被激起情緒的當事學生,還是同在一個場中間的旁觀學生,都可以從中得到很好訓練,同時,也能化解意外變化帶來的師生沖突并向學生示范沖突解決的過程與技巧。
總之,由于實踐教學更注重現實的過程,這一過程相較于課堂教學必然更加不易提前把控,更容易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因此一方面教師要提前考慮可能會出現哪些變化并提出備案,另一方面教師不要一味拘泥于原先制訂的計劃,而是要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以取得意想不到的積極效果。
參考文獻:
[1]普清民.政校行企“協同育人”的實踐探索[J].高教論壇,2014(10):108-110.
[2]吳曉璇.高職專業教師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協同育人的困境與出路[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8):164-166.
[3]劉兵勇.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育人的機制構建[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學報,2015(27):81-84.
[4]張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分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1):20-23.
本文系2016年度江蘇開放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項課題“思政課專任教師和專業教師以專業課程實訓為載體進行協同育人的實證研究”、蘇州市職業大學教改項目(研究性課程)“蘇州市企業對員工非專業性職業素養需求的情況研究”、蘇州市職業大學教改項目“非專業性職業素養培養與專業課程實訓結合的模式探索——以數控技術及應用專業為例”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2、SZDYKC-161101、SZDJG-160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