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坤+劉韋東
摘 要: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應用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是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任務之一。河套學院積極推進轉型發展,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落實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搭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創新創業實踐,營造創新型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精準發力。
關鍵詞: 地方院校 應用型本科院校 創新創業 人才培養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提出:“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1]近年來,河套學院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為培養創新型人才精準發力。
一、積極推進轉型發展,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河套學院確立了“立足西部,面向全區,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辦學定位。在專業建設方面,學院確立了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突出應用型特點,優化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開展人才培養的基本依據,學院與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簽訂了《河套學院轉型發展試點任務書》,明確了轉型發展的總體目標、主要任務。以轉型發展為契機,努力探索和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新途徑,修訂2016級人才培養方案指導性意見,調整優化課程結構,完善課程體系,增加創新創業課程,探索并實行本科“3+1”培養模式,專科“2+1”培養模式。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保證。“創業能力是指潛在的創業者在一定條件下將各種資源整合,把自己的創業夢想變為現實的能力”[2]。為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學院在人才培養中設置了創新創業教育模塊,模塊由創新創業課程和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兩部分組成,課程統一開設創新創業類基礎課程,共計32學時,2學分,理論24學時,實踐8學時。創新創業實踐學分認定制度,創新創業實踐學分經過認定可沖抵人才培養方案中除通識教育必修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以外課程的15個學分。為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學院各專業都會根據實際情況開設研究方法、學科前沿、創業基礎、創新思維訓練、企業管理和創業指導等方面的課程,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二、積極落實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努力搭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
李克強總理強調,高等教育要著力圍繞服務國家創新發展,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更多創新型人才。為全面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內蒙古自治區出臺措施,鼓勵和引導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專業結構調整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做好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自2013年以來,內蒙古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扶持力度,3年內按每戶每年8000元為限額扣減有關稅收,創業項目全部納入小額擔保貸款,全額貼息,并不斷加強創業教育和創業培訓,年培訓約1萬人次。2014年自治區建立高校畢業生創業擔保基金,貸款額度最高50萬元,并組織實施“高校畢業生萬人創業行動”[3]。河套學院積極落實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學院每年都會專門召開就業工作會議,傳達和解讀相關政策,根據每年畢業生的實際情況,部署就業工作。各系部每個學期都會不定期召開就業工作會議,分析各專業就業形勢,研究就業對策及方案。
學院積極為畢業生搭建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學院于2015年11月正式成立了河套學院創業孵化基地,創業孵化基地由學院統一規劃,集中進行創業園區建設,學院在辦公用房緊張的情況下,克服各種困難,騰出500多平方米辦公用房,作為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業孵化園用房,孵化園占地12畝,可以容納20多家企業入駐創業園,可以為在校學生提供50多個創業實訓崗位。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積極為學生搭建創新創業項目與社會投資對接平臺,激發大學生的創造力,學院連續舉辦三屆河套學院“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通過初賽、復賽、決賽三個環節,在全院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推動賽事成果轉化和產學研用緊密結合,以創新引領創業、創業帶動就業,推動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2017年7月學院在“建行杯”第三屆內蒙古自治區“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了1銀1銅5優的好成績。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強化創新創業實踐,提高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關鍵在教師。“十二五”期間,學院全面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學院進一步完善了師資隊伍建設的各項規章制度,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師資總量逐年增加,隊伍結構得以改善。“師資是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成功的關鍵因素,其質量和數量直接決定著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內容涉及的學科多、實踐性強,要求教師既要有廣博的理論知識,又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又能通曉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和市場經濟運行規則”[4]。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學院在每個系部配有專門創業導師。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根據《河套學院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切實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以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構建創就業工作新體系,提高教師水平,學院組織創業導師參加了“高校創就業教育與人才培養高級研修培訓”,提升了創業導師的創新創業教育能力。
學院針對畢業生實施了“一對一”幫扶措施。學院要求全員參與畢業生就業工作,從專業教師到班主任、輔導員,再到學校行政管理人員,根據專業特點,結合學生意愿,幫助學生精心設計就業崗位,培養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意識,做好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記錄,群策群力地做好畢業生就業幫扶工作。學院將會調動多方力量幫助創業學生爭取相應的政策支持,真正使創業教育、實踐在學院落地生根。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加強實驗教學資源建設和共享,推進學院實驗室管理信息化,規范管理、提高效率,學院于2016年11月份引進“開放式實驗教學與實驗室管理系統”,目前系統可實現實驗教學管理、實驗室管理、資產管理、耗材管理四大功能。系統預留門徑管理、監控管理接口,相關配套設備學院正在完善,屆時實驗室管理效率將大幅度提高,實驗室將全面開放。“十二五”期間,河套學院在重點開拓巴彥淖爾市及周邊地區就業市場的同時,與區內外大型企業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大力拓展京津冀、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就業市場。endprint
四、營造創新型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
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文化的前沿陣地,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造全方位育人的文化環境。“創新型校園文化應體現寬松、民主、自由、開放、進取的特點,形成自由討論的氛圍”[5]。河套學院校訓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教風是嚴謹治學、誨人不倦,校風是培育高尚、追求卓越,學風是明德勵學、篤行至善。“仰望星空”就是要有理想,有信念,對理想和信念有執著的追求,才能為國家和民族的興旺發達、為人類的進步事業做出貢獻。“腳踏實地”就是要求真務實,身體力行,扎扎實實地從自己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教風是教師在長期教學過程中形成的教育教學的特點、作風和風格,是教師道德品質、文化知識水平、教育理論、技能等素質的綜合表現。河套學院在教風實踐中將師資隊伍作為“質量工程”建設的核心,制定了師資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和多項師資引進、培養和培訓的保障政策。目前學院正在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造全方位育人的文化環境,營造創新型校園文化氛圍,力爭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程中發揮引領作用。
河套學院所塑造的校園文化更具地方性、傳統性、審美性和精神性,體現出寬松、民主、自由、開放、進取的特點。河套學院的校園設計與布局上以陰山巖畫為標志的校園布局彰顯河套文明的地域風貌。校園雕塑的以“傲骨凌風”命名的主題雕塑,它以人類的盆骨為主要造型,黑色,粗獷、厚重、神圣、質樸,令人頓生敬畏之感。校徽借助象征性的藝術圖像,將一定的色彩、文字有機組合在一起,組成富有特定文化意蘊的圖形,詮釋一所學校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學院校徽以九曲黃河為圖案的校徽詮釋人類文明的進程。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Z].國辦發〔2015〕36號,2015-5-13.
[2]李蕊,鄭炳章,趙磊.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途徑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2).
[3]郝文婷.內蒙古筑“立交橋”促大學生就業[N].中國教育報,2014-07-17.
[4]張新.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路徑探析[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12).
[5]侯慧君.增強大學創新教育的針對性有效性[J].中國高等教育,2007(3).
本文系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黃河印象傳媒”(201611631007)研究成果和河套學院轉型發展及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專項研究項目“應用型專業建設研究——以河套學院為例”(HTXYZX17005)研究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