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輝
【摘要】地圖是地理課堂的骨架,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等綜合能力的重要工具。課堂上讓學生掌握看圖、畫圖、說圖技巧,是地理教學最具學科性、代表性的教學方式。而看圖、繪圖是基礎,說圖是交流、提升。
【關鍵詞】地圖 教學 說圖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初中地理“圖式教學”研究》(編號:XJK016CZXX040)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164-01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中圖像豐富,有地形圖、示意圖、景觀圖、分布圖、統計圖等。它們具有鮮明直觀、信息容量大、知識精度高等特點。一節成功的地理課,教師合理運用地圖進行教學必不可少。 在很多次課堂觀察與考試閱卷中,我們發現學生的說圖能力很差,要么有圖不用,要么答非所問,不知道用圖解答,更不知道如何用地理知識綜合描述地圖。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是學生不知道說圖,二是學生不習慣說圖。地理課堂說圖有著怎樣的積極意義呢?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說圖習慣?這確實是讓在一線的地理教育工作者深思的問題了。
一、重視“說圖”在教學中的作用
(一)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的能力。地圖是地理學科中的形象,直觀的材料蘊藏著豐富的地理信息,為學生發現問題、探討交流、分析地理信息提供了依據,但現實問題是許多學生慣于“師問生答”的做法,提問意識薄弱,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的活動營造合適的空間,引導他們通過說圖養成思考問題習慣。例如,在“法國的農業”一節的教學中,我提出了“假如你是法國農民,你會在法國的什么地區去養牛、種葡萄、種小麥呢?”并讓學生在空白圖中畫出主要的分布地區。這時有的學生翻開法國的地形圖,有的學生在閱讀氣候圖,有的學生向我提出種葡萄需要什么條件呢?種小麥、養牛呢?有些學生還急不可待地找來了《法國農作物和養牛業的分布圖》。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疑問,一位學生提出養牛業分布在法國西北部,是因為受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全年降水均勻,牧草旺盛,但從圖中來看,為什么在中央高原可以養牛?另一位學生提出法國北部——巴黎盆地可以種小麥,足以表現出該地區由受海洋性氣候控制逐步過渡到受溫帶大陸性氣候的影響。為什么法國南部也可以種小麥?還有—些學生對教材上的地圖提出質疑,波爾多是法國著名的葡萄酒生產基地,可是并沒有葡萄種植的標記,為什么?是不是畫錯了?由于教師創設了對照地圖比較學習的情境,激發了學生說圖的興趣,不僅了解到法國農業產品的分布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同時在用圖中注意了地圖中各個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能夠合情合理的推測、提出問題。
(二)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在目前的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按照學科的知識體系結構來傳授知識,而忽略了各種地理因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聯系地。尤其在區域地理的教學中就更加明顯,地形歸地形、河流是河流、農業是農業,井水不犯河水,界限分明。地圖的功能也被局限在為獲得某種特定的陳述性的知識服務。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采用了對教材進行梳理,打破知識的條塊分割,建立了以問題為紐帶的探究性學習過程。例如,在“俄羅斯農業”一節教學中,對于世界第一大國,學生并不陌生,比較熟知的包括軍事強國,資源豐富,地廣人稀等。所以當我出示了有關俄羅斯每年進口的一些糧食產品的數據后,學生的直接反應是覺得這似乎不可能,面積這么大怎么還需要進口糧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在這次興趣盎然的探究學習中,同學查閱各種地圖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查閱了“俄羅斯的地形分布圖”,主要的平原有東歐平原,西西伯里亞平原,得出它的平原面積廣大,不是影響俄羅斯的農業較低水平的原因。接著查閱政區圖,可以看到俄羅斯的大部分地處北緯60度以北,氣候比較寒冷,地理位置是一個關鍵因素,進一步又查閱了氣候分布圖,在了解了俄羅斯的各種氣候類型的分布后,認為冬季漫長、夏季短促、光熱資源不足,是影響俄羅斯農作物正常生長的主要原因。在這樣的一個接著一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不僅突破了常規的圖文對照中理解教材內容的做法,而且在學生主動、發現式學習中,不斷地獲取俄羅斯位置、地形、氣候、人口等各種地圖的信息,在判斷、分析、理解中構建了活生生的地圖,體會了運用地圖的快樂。
(三)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的能力。地理環境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各要素之間有著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聯系,這種聯系可以用一幅地圖或多幅地圖來反映其邏輯關系。因此,利用“一圖多思”、“多圖并用”,比較分析,是培養學生地圖能力的重要方法。例如:通過閱讀“中國人口密度”圖,得出“東部人口密度比西部人口密度大”的結論。為什么會這樣?再用一幅“中國地形圖”對比閱讀,就可以說出地形對人口分布、人口密度的影響。同理,還可以說出地形與河流、地形與城市的關系,從而把一系列的知識點都整合了起來,學生能更完整地感受區域地理的魅力。
二、如何在教學中運用“說圖”
(一)要引導“先入為主”。在學生地理學習第一課時,我們就要嘗試讓學生通過不同地圖的分析觀察,解釋身邊的現象,感受到說圖意義的重大,合理使用板圖板畫,多媒體課件,盡可能做到動態化,讓學生便于觀察,信息的精簡醒目化。從而可以加深學生對空間圖形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為說圖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參與與展示,確保每個學生都明確怎樣查,怎樣分析,怎樣表達。比如結合假期學生的旅游去向,讓學生指圖給大家介紹一下,直觀化一目了然,地圖的作用也就可見一斑;再比如讓學生解釋我們的大河為何多自西向東流,為什么四川盆地冬季溫差還沒有廣州大……這樣,學生感受到了地理學習必須掌握如何使用地圖,對說圖產生濃厚的興趣。
(二)要注重“拋磚引玉”。課堂上師生對所用地圖進行解說,是地圖教學的重要環節。解說可先由教師示范,再讓學生進行。適當的解說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地圖的含義,并培養學生的說圖能力。有些教學地圖本身就有文字說明或與相應的文段呼應,教師要充分運用這些圖文的結合,引導學生參與到地圖教學互動中,培養學生的析圖、說圖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地圖的作用。教學地圖中往往包含著豐富的地理信息,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從中獲取地理信息,也許會錯過很好的機會。所以,教師可以盡量讓學生自己分析地圖,找出蘊涵其中的地理知識、地理原理和地理方法,如果用兩張或兩張以上的同類地圖,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更是一種培養學生通過比較發現特征的好方法。
(三)要學會“層層深入”。要注意地圖教學的不同階段:在集中進行地圖知識學習的時候,要注意搜集各種信息地圖,特別是一些特色地圖,讓學生感覺到生活的氣息,如美食地圖、旅游地圖,讓學生知道由于不同的目的,地圖的種類也不同,注意關鍵信息的歸納。其次教會學生掌握說圖基本程序和方法,即引導學生先閱讀圖名、圖例、比例尺,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線,以此來確定地圖的類型、地域范圍等,學會有序、有目的地閱讀地圖。然后就是在以后學習中,注意地圖分析的滲透化,如學習西北地圖時可以讓學生將主要景觀去查一查,歸納出干旱特點,然后再進入主題性學習,潛在地培養學生對觀察到的地理現象進行積極的思索,找出地理特征、地理規律以及各要素之間的聯系,達到準確理解圖像內涵和得出正確結論的目的。
如今,不少教輔書都給出了說圖指導,往往只是點到為止,過于片面,只能給地理教師一些參考。在實際的教學中,迫切需要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集思廣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思維的活躍性,把“說圖”這個環節點亮,使孩子們會看圖、能畫圖、敢說圖,讓地理課堂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吳春燕.淺談地理教學中學生讀圖析圖能力的培養[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8
[2]劉航山.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培養方法淺談[J].新課程(教師),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