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星澄學校,215122)
矮個子籃球運動員幾近落選引發的選材思考
王勇 (江蘇省蘇州市工業園區星澄學校,215122)
小明同學是筆者校籃球隊的主力,其動作速度快,球性好,籃球場上戰術意識強,是1名不可多得的控衛,但他卻因身高不夠高與校隊失之交臂。籃球運動員的身體形態應是高、大、壯,像小明同學這樣又矮又瘦,即使技術再好也不會在比賽中發揮作用。后來,由于小明同學的執著,最終還是答應他先留下來練練看。經過3年刻苦訓練,已經成長為校隊中的核心隊員。小明同學入選校隊的經歷不禁引起了筆者的反思,基層學校對籃球運動員的選材與高水平運動隊的選材應區別對待。
關于運動員選材的目的,毋庸置疑是為了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但對于基層的運動隊而言,尤其像籃球傳統校、布點校等,運動員選材的目的除了要取得較好的運動成績之外,更要關注籃球的教育價值,關注學生的個人成長,讓有興趣、有特長的學生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幫助他們建立自信,發展特長,凸顯籃球運動的育人價值。
另外,學校的籃球隊訓練不僅對運動員的個人成長益處良多,也是增加籃球人口,推廣籃球文化的重要舉措。普通學校里的籃球特長生要想以籃球運動為生鳳毛麟角,大部分學生在離開學校后會選擇1個與籃球不相關的行業,這時,他會在所在的行業內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帶動身邊的人參與籃球運動,宣傳籃球文化,發揮籃球的健身價值,整體提高大眾籃球水平。
一般而言,教練員選擇籃球運動員時都是從身體形態、生理機能、戰術意識、心理及意志品質等方面進行選拔,如果對這些指標進行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指標是指受遺傳因素影響較大的因素,后天指標是指那些受環境影響較大的因素。其中,先天因素包括身高、柔韌性(坐位體前屈)、協調性(綜合性運球)、肌肉類型及其他;后天因素包括戰術意識(臨場表現)、意志品質(毅力)、興趣、態度及其他[1]。先天因素即使經過訓練也很難改變,而后天因素卻可以通過訓練得到較大的改變,有些后天因素甚至對訓練的效果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對于基層的運動隊來說,選材的指標應關注先天因素,但更應該注重后天培養。其中運動員的意志品質是重要的指標,也就是說,參加籃球訓練的運動員最好先從意志力堅定,對籃球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生中選取,然后再從生理機能、身體形態、戰術意識等方面綜合對學生進行考察,并擇優錄取。一般而言,級別越低的運動員提升的空間也就越大,水平越高的運動員提升的空間相反越小,也就是說,運動水平從會到熟練是一個相對容易的過程,只需要勤加練習就很容易能夠實現,而從熟練到優秀則難度更大,除了需要訓練之外,還需要運動員有較高的運動智商。從優秀到出類拔萃則更難,需要運動員具備較高的運動天賦,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對于基層學校的訓練隊來說,運動員的運動水平并不高,能提升的空間自然更大,學生只要對籃球感興趣,并且具備良好的意志品質,一定會不折不扣地完成教練所布置的訓練任務,訓練的效果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得以顯現。這正是基層訓練隊教育價值得以發揮的空間。
籃球運動員選材是一門科學,對于基層的教練員來說,選擇的余地和空間并不大。為了讓每一名有籃球興趣、特長、天賦的學生都有機會接受籃球課外訓練,也為了把校籃球隊建設得更好,筆者在選擇校隊運動員時更加注重過程性選拔。所謂過程性選拔,就是在選擇運動員時,將運動員的選擇與運動員的訓練過程結合起來,關注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表現,如,訓練的態度和行為等,而非只關注簡單的幾個硬性指標,如,身高、身體素質、技術基礎等。這樣就能夠將教育與選材融合,選材的過程也是一個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也就是說不僅看運動員的一次表現,還要看運動員的訓練態度以及運動智商等需要長期觀察的過程性指標,一般需要3個步驟:初選興趣、復選態度、終選智商。
1.初選。每年新生入學時,筆者都會與班主任取得聯系,請他們在班里進行校隊宣傳,并將加入校隊的條件進行最大程度地降低,只要對籃球感興趣,并且愿意參加課外籃球訓練的學生,都可能成為一名校隊隊員。宣傳后,每年都會有較多的學生報名,經過簡單的身體測試后,大部分學生都將被列為籃球訓練隊的候選人員。
2.復選。通過初選的學生,都會受邀參加籃球社團活動,由于人數較多,學校開設了2個籃球社團,定于每周三下午的第3節課進行活動。在社團活動課上,筆者將對這些學生進行進一步篩選,將執行教師訓練任務比較認真、籃球基礎較好、身體素質較優的學生作為籃球隊的初訓人員。如此下來,每年大概有20名左右的學生可以成為校籃球隊的準入隊員。
3.終選。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重點考察準入隊員在比賽中的表現。教練要經常組織簡短的教學比賽,觀察準入隊員的籃球運動智商,如,在比賽中的狀態和表現,有沒有進步的潛力等,最終選擇出3~5名學生正式進入校籃球隊參加訓練。如此,每年都會有一批新鮮的血液補充到籃球隊,使得籃球隊一直都能保持青春活力。
[1]王嵊海,張春洲.論籃球運動員的選材[J].當代體育科技,2014(4):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