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定跳遠為例,談體育教學“增密提效”策略
案例:初一年級一節立定跳遠課,熱身活動階段,教師讓學生人均一塊體操墊,呈圓形站位。伴隨音樂做拉伸肌肉、關節活動;隨后,以游戲的方式做直身、半跪、全跪跳起,比一比,試一試,看誰跳的動作更協調(有困難的學生,2名學生1組,采用正面拉手或背面舉腰的方式助力練習);在專項輔助練習階段,學生用前腳掌繞體操墊慢跑、快跑交替活動,做跳起觸墊練習。
分析:教師要對教材和學情透徹分析,初一的學生,“孩子氣”很濃,缺乏堅持性和獨立性,而立定跳遠這一項目,本身枯燥、平淡,因此,教授初一學生立定跳遠,做到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增加學生練習密度存在一定難度。案例中的教師盡快讓學生動起來,充分利用學生熟悉而又喜歡的體操墊作教具,運用圓形練習場地,且一用到底,做到一場多用,一物多用,多分小組,減少了講解示范和調動隊伍時間,增加學生練習時間,圓形場地巧妙運用,縮短師生間距離,增加師生間親密接觸,便于教師盡早發現學生練習中的錯誤,并盡快糾正、指導,延長學生練習的時間,增加練習次數,提高了課堂練習密度。比一比,試一試教法的運用,2名學生互助練習,有效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保證了課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投入到積極練習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練質量,保證學生的學練效果。
案例:4名學生1組將手中體操墊分別擺成“▅▂”型、“∧_”型、“▂▅▂”型、“從”字型,每個造型跳3輪,比一比誰跳得高而遠;擺成“▂▅”型、“_∧”型、比一比,誰收腹、舉腿更到位。學生A練習,學生B扶體操墊,學生C和學生D觀察并評價。學生A完成動作后,再選擇高抬腿、半蹲跳、單腿跳中其中1項內容作為返回練習內容,返回后,與學生B互換位置,學生B練習后,學生A、學生B與學生C、學生D互換位置。依此練習。課的后半部分安排仰臥起坐,收膝仰臥起坐,“鯉魚跳龍門”,縱跳摸高體能“課課練”。
分析:案例中,教師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根據立定跳遠動作要領及動作技能形成規律,將立定跳遠技術細化(由騰空起跳高又遠到收腹舉腿膝前頂),運用6種體操墊的組合方式組織練習,學生對不斷變換的器材練習感到新奇、有趣,有效激發了他們練習的積極性,他們一次次跳著,喊著:“我也跳過立起的體操墊了”,學生們在歡樂氣氛中玩著、練著,他們無意間增加了練習次數,改進了起跳角度,提高了彈跳能力,加快了技術掌握速度。返回途中,3項選1項的素質練習,讓前后間的活動無縫銜接,加大了學生的練習密度,保證了練習強度。
案例:在圓圈中,每名學生1塊體操墊,伴隨音樂,在體操墊上左右滾動,放松身心,隨后,仰臥在墊上,雙手叩打、抖動、擺動身體,做到全身放松。
分析:體育課的有效放松,能夠幫助學生盡快消除疲勞,恢復體能,使學生盡快投入到后續學習中。案例中的教師播放學生熟悉而又輕松愉快的伴奏曲,在小體操墊上,用自己優美協調的身姿,帶動學生由體能練習,直接轉入放松和拉伸,減少無效放松時間,加大了練習密度。
作為教師,應充分利用好上課時間,讓學生在掌握技術的同時,加強身體素質練習,提高體能。立定跳遠,對學生下肢力量、彈跳、協調等身體素質要求較高。案例中的教師在準備部分設計了跪跳起、前腳掌走、跳起觸墊素質練習;基本部分設計了仰臥起坐、收膝仰臥起坐、“鯉魚跳龍門”等補償性素質練習;結束部分運用滾動、拍打等相關放松練習。教師將學習立定跳遠技術相關素質練習貫穿教學始終,拓展了學生身體素質練習的時間,保證了學生身體發展的系統性。這些身體素質的有效練習,增加了學生練習密度,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加快了學習技術掌握速度。
練習密度和練習強度是保證學生掌握技術,提高身體素質的重要手段,因此,體育教師要從每節課的活動設計、場地器材布置、隊伍調動、技術方法學習、體能練習等諸多方面,通盤考慮,優化課堂的練習時間,增加練習效果,努力達成適合學生能力的體育課,快學技術,快增體能的目標。
——董富秋,李玲(山東省肥城市安臨站鎮初級中學,271603)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