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娜
(山東中醫藥大學體育藝術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4)
中醫院校開設傳統健身功法課程的價值和意義研究①
趙金娜
(山東中醫藥大學體育藝術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4)
傳統健身功法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作為我國傳統體育養生項目的優秀代表,以其簡單易學、動作柔和緩慢、內涵豐富、對場地器材要求不高、健身效果明顯等特點,已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健身項目之一。該文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等方法,以傳統健身功法與中醫學的內在聯系為切入點,提出在中醫院校開設傳統健身功法對中醫院校的學生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中醫院校開設傳統健身功法課程既有中醫理論基礎,又有良好的實踐基礎,使學生將醫學理論更好地應用于健身實踐,培養學生對傳統健身體育的主動志向與習慣,促進其全面發展。
中醫院校 傳統健身功法 價值 意義
當前,全國人民正掀起全民健身運動的熱潮,為了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和健康水平,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有必要悉心研究和大力挖掘中醫學中的傳統保健體育理論和思想方法,而中醫院校的學生是將中醫理論用于實踐,推動傳統健身功法科學持續發展的主力軍,通過鍛煉能將健身理論更好地應用于健身實踐中去。
1.1 傳統健身功法的起源與發展
傳統健身功法是中國古代的養生學說與強身健體的鍛煉方法相結合的寶貴民族文化遺產,它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在不斷與疾病和衰老做斗爭的過程中,逐漸創造形成的一項自我身心鍛煉的體育運動方法。它依靠自身的能力,運用人體姿勢的調整,配合呼吸、意念來增強人體各部的機能。
傳統健身功法最早記載是先秦典籍《莊子·刻意》篇:“吹呵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獸而已,此導引之士,養行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中模仿動物姿勢的簡單導引術。發展到三國時期,有了五禽戲的誕生。五禽戲是把單個導引連成套,例如虎戲,根據老虎的生活習性動作分別有:虎窺、虎抓、虎撲、搏斗、旋臥等,便于人們練習。隨著導引的發展,到宋代又出現了以簡馭繁的八段錦,以及后來形成的功理與功法結合嚴謹的《易筋經》。
1.2 傳統健身功法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
傳統健身功法屬于傳統保健體育,也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最早的一部經典醫著《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在古代由于居住環境惡劣,人們多得“萎厥寒熱”之病,疼痛且行動不便,治療用“導引按蹺”,這里所用的治療方法“導引安蹺”,指的是人們轉動筋骨,伸展肢節,所說的“按蹺”,即抑按摩、按皮肉。也就是通過伸引手足,活動身體,使身體氣血調暢。這就是健身功法的最初形式,即導引。歷史上不少名醫就是通過傳統健身功法的最初形式“導引”來防病、治病。
1.2.1 調理臟腑
中醫養生理論注重調理臟腑。把人體器官分為臟和腑兩大類,臟為心、肝、脾、肺、腎;腑為膽、胃、小腸、大腸、膀恍。臟腑功能狀態的正常與否,決定著人體的健康和疾病,臟腑功能失調是人體失去健康的病理基礎。傳統健身功法則尤其注重人體臟腑功能的鍛煉。
健身功法“五禽戲”,根據中醫理論,將五禽配五臟。如虎戲主肝,能疏肝理氣,舒筋活絡。練習虎戲時,形似猛虎撲食,要有虎威。威生于爪,要力達指尖,神發于目,要虎視眈眈。中醫認為肝開竅于目,在體為筋,其華在爪。用力時氣血所至,可以起養肝、明目、舒筋的作用。虎舉與虎撲的動作時,兩臂向上拔伸,身體兩側得到鍛煉,這正是肝膽經循行部位,使得肝經循行部位氣血通暢。經常練習可疏肝利膽。另外,鹿戲主腎,能補益腎氣,壯腰健胃;熊戲主脾,能調脾胃,充四肢;猿戲主心,能健腦益智;鳥戲主肺,能寬胸益氣。充分鍛煉人體臟腑。
健身功法“八段錦”鍛煉姿勢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搖頭擺尾去心火”“雙手攀足固腎腰”就是針對個別臟腑的鍛煉。
健身氣功“六字氣訣”中通過“噓、呵、呼、口四、吹、嘻”六個字分別對人體的肝(膽)、心(小腸)、脾(胃)、肺(大腸)、腎(膀胱)、心包(三焦)進行全面的條理,使人體各臟腑機能趨于平衡和協調一致。
1.2.2 通經活絡
中醫養生理論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遍布全身,并聯絡五臟六腑。傳統健身功法也是通過疏通氣血、調暢經絡來實現。在練習健身功法時,精力集中,內視的大部分是腧穴,腧穴是經絡氣血流注匯聚和經氣出入的地方。并且許多動作都是通過旋轉來刺激經絡,如八段錦中兩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彎弓射大雕中旋臂刺激三陰三陽經。健身功法中“易筋經”是牽拉筋骨肌肉最典型的功法,用“易筋”之法來鍛煉人體肌肉,改善調節人體筋脈,外可練筋骨,內可壯臟腑。
1.2.3 調和氣血
中醫養生理論把人體“氣血”比喻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精微營養物質,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氣血調和”就是氣與血之間維持著一種動態平衡狀態;“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傳統健身功法在練習時注重“呼吸意念”的鍛煉,意念帶動氣血,氣能推動血液至病灶,從而改善病灶部位的血液供應,對病灶部位加強營養和滋潤作用,使病灶組織得以修復,逐漸恢復氣血平衡。
傳統健身功法不僅鍛煉價值高,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同的功法有著不同的動作結構、技術要求、風格特點和運動形式。中醫院校的學生中醫理論深厚,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并根據自身的需要和條件來選擇合適的項目進行有目的的鍛煉,可以更好地提高防病、治病能力,增強體質,增進健康。
2.1 中醫院校開展傳統健身功法課程的價值
2.1.1 疾病預防領域的應用價值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最早提出“治未病”的預防醫學觀點,對外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對內增強自身體質,促進機體抗病能力,從功能的、整體的變化,把握生命,注重養生。傳統健身功法立足于中醫學獨特養生理論,以強身健體為目的,中醫院校的學生開設傳統健身功法課程,可進一步豐富“治未病”的健身手段,通過練習傳統健身功法更好地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2.1.2 康復醫學領域的應用價值
體育鍛煉是現代康復醫學的重要內容和手段。傳統健身功法以中醫理論為基礎,注重整體觀,無論是外在筋骨肌肉的鍛煉,還是內在意念、呼吸氣的運用,體現了形、意、氣的合一,是康復的最佳手段。中醫院校的學生學習傳統健身功法有其得天獨厚的優勢,既有深厚的中醫理論為基礎,還可以把傳統健身功法課程作為第二專業課程來學習,這樣不僅可以用專業知識去治療病人,還可以把功法知識健身理念傳播出去。
2.1.3 理論用于實踐指導全民健身
中醫學吸收了哲學中精氣神、陰陽、五行等觀念,結合行醫治病的實踐,提出了中醫養生學觀點。體育養生理論是中醫養生理論的一部分,醫學院校學生在學習中醫理論的同時,將理論用于實踐,科學指導自己的同時推動全民健身。
2.2 中醫院校開設傳統健身功法課程的意義
中醫院校開設傳統健身功法課程既有中醫理論基礎,又有良好的實踐基礎,使學生將醫學理論更好地應用于健身實踐,培養學生對傳統健身體育的主動鍛煉習慣,使其全面發展,并能在結合中醫理論的前提下把傳統健身功法發揚光大。這對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和健康水平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傳統健身功法是與中醫學專業互相滲透、互相交叉、密切聯系的綜合學科。傳統健身功法首先在中醫院校廣泛推廣,不僅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強身、益智和預防疾病的顯著效果,而且又能使中醫文化特色進一步完善傳統保健體育理論,為傳統保健體育課程的開設奠定良好的理論基礎。
[1]孫廣仁.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
[2]虞定海.中國傳統保健體育與養生[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
[3]張敏.傳統體育養生在高校體育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大理學院學報,2011(4):61-64.
G80-05
A
2095-2813(2017)05(b)-016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4.162
趙金娜(1976—),女,漢,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