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娟
(廣西科技大學 廣西柳州 545000)
教體結合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①
岳娟
(廣西科技大學 廣西柳州 545000)
在高校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應該運用教體結合的模式,不僅要注重提升競技體育人才的專業競技能力和素養,更應該注重著力提升競技體育人才的文化素質,教體結合模式的運用,能夠綜合性地提升高校體育人才的全面素養,推動高校體育人才的全方位發展,不僅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有助于推動全民健身及終身體育的良好社會習慣的形成。
教體結合 高校競技 體育人才 培養模式
在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長期以來的重視體育訓練和技能養成,忽略文化素養和文化教育,特別是部分體育類高校,在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文化課程課時少,教師重視程度不夠,學生重視程度不夠,甚至存在著擠占文化課時的嚴重問題。只有把文化教學與體育教學結合在一起,注重學生的全方面發展,注重提升和優化學生的綜合素養,才是我國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科學模式, 運用“教體結合”模式深化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不斷提升人才的培養水平和質量。
“教體結合”是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工作中的一種有效的嘗試,通過將教體有效地結合在一起,能夠有效地、綜合性地提升高校體育專業學生的全面素養。但在當前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這種“教體結合”的培養模式,雖然在短期內得到了高校體育部門的重視,但從全局性來考慮,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仍處于比較初期的階段,不少高校對于這種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視程度不夠,在實踐過程中,其執行力度大打折扣。在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這種傳統的錄取模式,雖然能夠在較短時間內提升高校體育人才的競技能力,但卻不利于體育學生的長遠發展。這使得高校體育部門在實踐教學中,往往過分注重體育專業的培養和技能的訓練,忽略了文化課程的學習。另一方面,我國體育事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金牌意識”,這種意識的主導下,社會對體育運動員的衡量主要依靠大賽成績和獎牌數量。體育事業本身屬于一種強身健體的科學運動,但受“唯金牌論”的影響,在發展的過程中,便容易脫離“教體結合”的培養模式,變成“單條腿”走路。這種社會風氣同樣影響著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對于從高校畢業的體育競技人才,在將來的發展道路中,體育技能仍是主要的“敲門磚”。這就不可避免會影響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科學培養,使得“教體結合”難以在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中獲得實踐的能力和機會。此外,我國傳統的教育觀念將體育系統與教育系統割裂開來,不少學生家長認為孩子的體育專長及體育興趣,難以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給予孩子一份安全和保障,同時更擔憂孩子因過早從事體育運動而造成文化素養的低下。因此,較少有家長尊重孩子的體育興趣,更遑論通過興趣培養等來激發孩子的體育特長。因此,“教體結合”的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模式,雖然逐步成為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主流培養方向,但受限于社會因素、學校因素及家庭因素等,在實踐中開展緩慢,效果不佳。
高校體育事業的發展,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補充和重要基石,培養競技型的體育人才,需要積極采用“教體結合”的模式,通過“教體結合”來綜合性地提升我國高校學生的全面素質。相比于我國高校的體育競技人才培養模式,國外發達國家尤其注重在提升學生體育素養的同時,并重地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實踐證明,越是發達國家,越是注重整合運動員及后備體育競技人才的綜合素養,一方面這些政府部門或者體育主管機構,在選擇和錄用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過程中,將文化課考評分數作為了重要的參考,不再單純倚重學生的體育成績和技能高低。另一方面,國外發達國家的體育主管部門,還增加了很多文化課程的培訓機構,通過對運動員及體育競技后備人才的分析與判斷,為不同的運動員提供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以有效地提升這些運動員及體育后備人才的專業素養。反觀我國,在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中,采用“雙標”的培養模式。
高校競技體育人才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和基石,是我國體育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與保障,積極運用“教體結合”的教學思想和觀念,以綜合性地提升高校體育人才的全面素養,推動高校體育人才的全方位發展。通過“教體結合”的培養模式的運用,能夠全面地科學地提升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綜合素養,既能夠幫助學生在學校期間,通過系統而科學的訓練,通過實踐演練來提升體育技能,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在高校期間,通過課程安排和教學規劃,獲得充分的文化給養。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不僅能夠為國家培養優秀的體育競技人才,更希望這種培養模式能夠引導高校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因此,“教體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對于體育事業的后備力量來講,是非常關鍵且非常重要的,是學生未來多元化擇業選擇的基礎。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需要體育技能高超的專業運動員,但運動員的職業生涯畢竟是短暫的,一些沒有取得成績或者退役的運動員的發展方向是哪里,這些是運動員個體利益的所在。高校體育競技人才作為我國體育后備人才的主要來源,科學貫徹“教體結合”,既能夠通過科學的訓練提升他們的體育水平,通過也能夠通過文化課程的學習,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確保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職業和發展方向。
隨著我國“教體結合”的教學思想在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中的運用,這種新型的教學觀念日益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視。“教體結合”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體育院校與普通院校之間的合作或者合并,更是一種建構在共同的培養目標下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對于體育院校而言,他們擁有良好的體育教學設備和資源,但缺乏文化課程體系的良好支持。而對于普通高等院校而言,他們擁有良好的學科資源,但缺乏體育設備、場館、設施的輔助。為了充分提升“教體結合”的教學效果,需要兩種不同屬性的院校加強深入的合作與交流。體育院校應該與普通高等院校共同制定,體育競技人才的培養方向和目標,在此基礎上,明確雙方的責任。通過“教學+訓練”的模式,不僅可以形成一種“1+1>2”的教學效果,同時還有助于提升體育院校的生源和口碑。
在當前“教體結合”培養模式的運用過程中,業余運動隊是主流方向,而一些專業性的運動隊、專業水平高的體育院校,并沒有真正參與到“教體結合”中來,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高校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高校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在做好文化教學的基礎上,將競技運動胚子送到這些專業級的運動隊進行實踐訓練。同時,對于這些專業級別的運動隊而言,他們的運動員可能在年幼的階段就跟隨訓練,文化課程薄弱,通過尋求與高校的合作,能夠著力地提升這些運動員的文化素養。因此,在高校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過程中,“教體結合”不能僅僅停留在初級階段,還應該深化和積極擴展合作方向,強化體育院校與普通高等院校之間的協同與資源共享,不斷提升合作效果,進而有效地推動高校體育競技人才的科學培養。
加強體育訓練,有效提升身體素質,不僅僅是體育院校的教學目標,而應該成為我國人才培養的基礎目標。在高校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需要體育主管部門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深化合作,不斷轉變教學觀念,不斷優化培養機制,將“體教結合”的培養模式貫徹在所有高等院校中。同時,還應該積極轉變辦學觀念,創辦亦學亦訓的學校,從而將體育素養的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目標,以引導人們樹立全民健身、終身體育的科學目標,不斷提升我國民眾的身體素養,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在高校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過程中,通過“體教結合”,實現優勢資源的互補,實現教學與訓練的整合,不僅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更有助于形成全民健身及終身體育的良好社會習慣。
[1]于為.體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訓練達標考核評估實務全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何煒.福建省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對策[J].體育工作情況,2005(20):10-12.
[3]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下發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管理辦法的通知[Z].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管理辦法,體群字1999(017號).
G807.04
A
2095-2813(2017)10(b)-014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9.145
岳娟(1986,11—),女,漢族,山東東營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