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凱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北京 100048)
定向越野與高校體育教學結合的實驗研究①
孫凱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北京 100048)
定向越野作為一種新興的自然型體育項目,在當代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定向越野能使學生在自然環境中有效提高體力,同時還能提高思學生的思維習慣,提高判斷力,利于學生身體心理的全面發展,從容面對今后在學習、生活中的困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學生把體育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其終身體育的思想。本研究以實驗的方式將定向越野運動與現有的體育課程相結合,進一步促進傳統教育在教學模式方面的不斷改進,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身體素質水平以及心理素質水平,大力發展學生自身的社會素質以及創新素質。
定向越野 高等體育教學 實驗研究
我國定向運動協會是這樣定義定向越野的:借助地圖以及指南針等工具在地圖中準確標注各個坐標點,在最短時間之內可以達到所標地點者勝利。
定向越野這一新興體育項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形式的體育教育教學理念,大力倡導走出體育館,進一步走向大自然,并清楚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從而使每個學生都可以擁有健康體魄與健全人格。將定向越野運動與現有體育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將對當代的大學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及社會適應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
定向越野與體育教學有諸多類似之處,但也存在差異性,需要深入了解兩者的異同,找出將兩者有機結合的模式才能達到預期效果。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本研究的幾個要素如下。
意愿興趣分析:在開展實驗活動前,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就實驗對象實施問卷調查,清楚了解每個學生的實際身體狀況與意愿情況,然后為建立起可以激烈學生參與本次實驗教學模式提供依據,與此同時,工作人員應根據調查數據總結所存在的問題,從而為之后的項目設置做好充足準備。
項目設置分析:在項目設置環節,教師應全面了解關于定向越野的相關知識,然后結合學生身體情況與體育設施設備的實際擁有情況,就定向越野實施大力改造,進一步設計出安全性高,且適合學校實際情況與學生自身體質的定向越野教學課程。
指導實施:在課堂指導學生實踐,以學生為體驗主體,教師在實施前對項目和規則進行簡單介紹講解,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團隊力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交流總結:每次課程結束前組織學生進行交流總結,分享經驗,營造輕松自由的交流氛圍,讓學生暢所欲言,在討論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同時授課教師注意收集和總結學生對課程的意見和建議。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14級工會學院學生共計185人;其中實驗組91人,對照組94人。
(1)文獻資料法。查閱了與本實驗相關的著作、研究報告及期刊論文30余篇。
(2)專家訪談法。就有關定向越野與高校體育教學有機結合問題對專家進行訪談。
(3)問卷調查法。就定向越野運動與高校體育教學有機結合的模式對2014級工會學院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意愿,為建立能夠激勵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教學模式提供理論依據。具體情況為,向2014級工會學院學生調查問卷185份,回收有效問卷181份,有效回收率為97.8%。符合統計學及研究要求。
(4)對比實驗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實驗組為定向越野與傳統體育教學結合的模式,對照組依舊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經過一學年的時間,對比兩組學生在各項身體素質指標、心理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差異。
(5)數理統計法。運用Excel和SPSS等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調查結果顯示,將近93%的學生對定向越野與現有的體育教學結合的模式表示非常期待,這一調查結果基本符合實驗預期,這也是實驗成功的重要的前提。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積極主動的進行體育運動,成為教學的主體,從而順利的完成教學任務,高質量的達到體育教學的目標。當然,這個調查結果從另一個角度說明現有體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無法激發其主動鍛煉的積極性,因此如何改進傳統教學模式是當代體育教學面臨的重要課題。
研究結果顯示,經過一學年的試驗,實驗組學生各項身體素質指標(50米、800/1000米,引體向上/仰臥起坐,立定跳遠)正向變化均高于對照組且存在顯著差異,尤其在耐力跑項目成績的對比中,試驗組學生成績爭相變化相對其他項目更為明顯。原因分析:學生在課堂中進行定向越野練習或比賽時需要反復的進行走、跑、跳、攀爬、跨越等動作才能順利完成,且在比賽壓力下,各類動作的強度陡然增加,大量的高強度主動性運動使學生在各方面身體素質大幅提升。學生在初期進行定向越野練習及比賽時,對此項運動的特點不甚了解,加之使用地圖和指北針不熟練,勢必會造成在尋找點標時出現方向錯誤,從而跑動的距離會大大增加,因此在數據統計時表現為在耐力跑方面成績提高幅度較大。
根據相關調查結果表明,在經過一學年規范化試驗之后,試驗組學生的緩解壓力情況、運動興趣培養情況、自信程度、競爭意識以及團隊精神等正向變化遠遠高于對照組,兩組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由此說明定向越野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究其原因在于:(1)將定向越野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有機結合的形式對于大學生來說具有非常強的新奇感。就課堂表現情況來講,大部分學生仍然是希望嘗試新鮮體育項目的,完全符合年輕人大膽追求時尚以及勇于創新的特征。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到體育項目中,充分激發學生運動熱情,進一步緩解學生自身的緊張情緒。就課后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還是非常喜歡這種課堂方式的;(2)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院的實際情況,我們在初期將定向越野設置為為團體性合作項目,不同成員之間的相互溝通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始終貫穿于整個運動項目中,項目完成期間必須要注重團隊協調,保證每位學生都具有較強的溝通意識與合作精神。在整個合作過程中,同學間可以很好地加深了解,大大增進友誼;(3)定向越野團隊練習和比賽中,每個隊員的實際表現情況與團隊最終成績息息相關,所以,每個隊員在項目開展過程中都盡可能地做到最好,增強競爭意識;(4)在后期,學生有一定經驗和能力的基礎上,我們將定向越野設定為個人項目,此時,對于每位學生在完成項目的心理上具有一定挑戰性。
(1)將定向越野這一新型體育項目引入高校體育教學體系并有機將其與傳統體育教學相結合,符合高校體育改革方向,使高校體育課程更加與時俱進,更加符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更綜合的培養了大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對于高校體育改革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2)定向越野運動符合現在大學生對于體育項目新奇、具有挑戰性的心理預期,因此能積極的響應和參與。
(3)將定向越野與傳統體育教學有機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在改善學生耐力跑能力方面提供了一個主動鍛煉的有效方法。
(4)將定向越野與傳統體育教學有機結合在在培養學生自信、團隊合作精神、競爭意識等方面也有顯著作用。在練習和比賽過程中,學生的溝通能力也得到了一定提高。
[1]王翔,彭萬輝,張新安,等.定向運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楊漢,董范,鄭超,等.高校體育課程——戶外運動教學體系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6):47-49.
[3]張惠紅.野外生存生活訓練作為高校體育課程的意義[J].體育學刊,2002(6):86-87.
[4]徐奕宏.校園定向運動教學之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24(1):115-117.
[5]王蔥,胡久成.定向運動體育課程的探索與實踐[J].四川體育科,2001(3):61-63.
G640
A
2095-2813(2017)10(b)-017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9.175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院級項目《定向越野與高校體育教學的有效結合》課題編號:13YQ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