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翔 (浙江省溫州中學,325014)
籃球運動屬于技戰能主導類同場對抗性項目,本次課以浙江省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中“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為建構依據,主要圍繞持球交叉步突破這項技術展開,其不僅要求學生有較高的協調能力與良好的爆發力,而且在比賽中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將持球突破技術與傳接球技術、行進間單手低手投籃技術、急停跳投技術等結合運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籃球水平及身體素質。在“技體運用”的基礎上,融入了現代前沿的功能性訓練元素,巧妙地將準備部分、技術教學、身體素質練習串聯起來,達到了科學嚴謹合理的技術教學與體能鍛煉效果。
本次授課對象是鄂爾多斯市一中高一(11)班40名男生,生活在大草原的他們有著良好的體能,對籃球運動也非常熱愛,有一定的籃球基礎,并且有參加過市中學生籃球比賽的學生,能起到較好的帶頭作用。從生理學角度分析,他們正處在迅速生長發育階段,通過持球交叉步突破技術學習與TABATA訓練,可以提高其協調、速度、爆發力等身體素質。同時學生較強的模仿能力和強烈的表現欲能夠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并且促使其更好地掌握這項技術,因此在這個階段學習這項技術是非常具有意義的。整堂課的學生學習過程中,加入了“浙江省溫州中學”特制的手環來作為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時刻給予學生學習表現的肯定與鼓勵。從開始部分到結束部分,學生始終持球練習,讓學生在課堂中觸球練習時間最大化,就如職業籃球運動員所說的“一天不摸球,自己能感受到;兩天不摸球,教練能感受到;三天不摸球,全世界能感受到”,因此一堂45min的課中讓學生更多時間進行有球練習是非常必要的。在準備活動中,采用了常規的運球跑接聽哨音跳步接球急停,一是為了增加學生的心率,二是為了后續的技術環節做鋪墊。在動態拉伸中,持球“環游世界”主要增加了學生肩帶與腰椎的靈活性,交叉步胯下繞球不僅為了激活臀腿的肌肉群,而且符合本次課專項技術動作的空間感知覺。球性練習與運球掏球比賽則是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課堂氛圍。在技術環節,根據運動生理學技能形成理論,需要經歷“泛化—分化—自動化”的過程,先運用了2個分解練習來針對性地解決教學重難點——蹬跨幅度大、不走步以及降低重心的問題,再過渡到完整技術的學習,最后在運用技術結合上籃以及后續的繩梯腳步練習,讓學生盡可能在實戰環境中磨技術的同時強化控球能力與體能。在身體素質部分,也是針對強化學生體能來設計,TABATA訓練具有符合籃球運動的供能特點,20s高強度練習10s休息,刺激了學生的無氧供能系統,模擬了在籃球比賽中的體能運用情景。結束部分的拉伸環節則是針對髖關節周圍肌肉群而設計,由于本次課的跑、跳量很大,臀腿部位的肌肉較為疲勞,所以需要針對性地靜態拉伸來幫助恢復。
(一)教學內容:持球交叉步突破(單元第1課時)。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蹬跨幅度大、不走步。
難點:低重心且推放球加速迅速、協調。
(一)準備部分
1.課堂常規
2.準備活動
內容1:運球慢跑。
要求:帶領學生沿籃球場邊線運球跑5圈并聽哨音做跳步接球急停(前后間距2m)。
內容2:持球“環游世界”。
要求:轉體幅度大,充分拉伸肩帶與下背部活動范圍。
內容3:前交叉弓步胯下繞球。
要求:蹬跨方向正確、幅度大且充分激活腿部肌肉。
內容4:撥、拋球并且成“三威脅”姿勢。
要求:動作連貫,接球時迅速降低重心。
內容5:馬步左右橫拉運球。
要求:運球時重心低且目視前方。
內容6:分兩組在全場運球相互掏球。
要求:掏球時保護好自己的球,并且注意安全。
(二)基本部分
內容1:持球交叉步突破練習方法。
練習1:持球模仿不運球
要求:蹬跨有力、幅度大,并且做到轉體探肩。
練習2:蹬跨轉體探肩左手前伸觸地板同時右手運球
要求:兩人相向同時練習,左手盡量前伸觸地。
練習3:跳步接球突破“T”型障礙柱
要求:蹬跨腿要求蹬過障礙柱,并且不走步、低重心選擇性增加假動作(虛晃)。
練習4:兩人一組相向突破接上籃模仿
要求:一人喊口令同時蹬跨突破并要有“擦肩而過”的感覺。
練習5:三分線右翼45°突破上籃接組合運球及腳步練習
要求:蹬跨腿邁過障礙柱運1-2次球后上籃,然后做腳步練習(左右、前后、開合等)及組合運球(后轉身、胯下、背后、體前變向)。
練習6:持球突分轉換成消極防守,接球者突破上籃
要求:傳球后快速移動成消極防守,左翼接球者中路突破上籃并且做腳步及組合運球練習;靈敏梯練習根據學生自身體能情況選擇性練習。
教學內容2:素質練習。
練習7:Tabata訓練(箭步蹲—俯臥撐—仰臥夾球舉腿—滑雪跳—俯臥撐—弓步交換跳—夾球平板撐——深蹲跳)
要求:每個動作練習20s,間歇10s,共8個動作。教師帶領學生一起練習,學生根據自己的體能情況調整練習動作的頻率,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完成。
(三)結束部分(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