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媛媛 周世好
(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海南三亞 572022)
根據張學研、王崇喜的研究,當前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主要體現在體育社會活動能力和掌握運用體育教學工具上,其他諸如對學生的品德教育能力、體育創新教學能力、運動訓練能力以及科研創新能力上有欠缺。這說明當前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教學能力和運動訓練能力上有欠缺。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社會對體育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看重“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體育專業學生不光能勝任中小學的體育教學活動,還能勝任社會對公共體育指導方面的要求。然而,當前我國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還存在發展較為滯后、人才培養類型單一的問題。其中,人才培養目標發展相對滯后是指各大高校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依然圍繞著“中小學體育教師”開展,大學四年的教學中過于重視學生專業素養的訓練而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人才培養類型單一則主要表現為當前各大高校的體育教育專業依然以培養面向各大中小學體育教師作為教學目標,距離真正地培養“復合型人才”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同時,體育教學重視競技體育結果,輕視學生能力培養的現象較為明顯,教學重心在于選拔尖子生,選拔尖子生的目的在于參加各類比賽獲獎,原本是用來鍛煉學生體魄、提高學生身體素養,幫助學生養成良好鍛煉習慣的體育課堂變成了“技術訓練場”,將參加體育競技比賽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唯一目標,無限放大獎牌的意義,體育教學過程中帶有濃厚的功利色彩,嚴重缺失人文關懷與人文精神。
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按照專業必修課、公共必修課、專業限選課和公共選修課的模式開設。其中專業必修課作為體育教育的專業課程,在課程設置中占有較大比例,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體育專業技能,但目前高校的體育專業課程設置過于圍繞競技體育開展,課程設置缺乏彈性,也沒有圍繞市場急需專業開展教學工作。在以競技體育贏取獎牌為主要出發點的教學目標指引下,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學內容片面單一,過于強調體育技術的掌握,過于重視體育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諸如意志力鍛煉、團隊協作精神培養、體育活動情感體驗等人文關懷,體育運動自身的競技性與娛樂性原本能帶給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若學生在大學期間能得到老師的正確引導,愛上某項體育活動,養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受益終生。然而當前的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師往往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內容片面單一,體育教學活動被人為片面化。
當前,各大高校的體育教育內容片面單一,過于強調體育技術的掌握,過于重視體育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諸如意志力鍛煉、團隊協作精神培養、體育活動情感體驗等人文關懷,墨守成規的教學方式,既不利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也不利于營造良好的體育課堂教學氛圍。高校體育教學可以選的方式方法較多,無論是籃球、足球、乒乓球,還是長跑、游泳、健美操,教師均可以采用小組合作教學法、小組競技比賽法、分層教學法等多種形式進行教學,可以說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給教師自主創新教學的空間較大。然而,長久以來我國高校的體育教學活動一直沿襲“講解、示范、練習、糾正、鞏固、提高”的固定模式教學。既抑制了教師教學的自主性與創新性,也抑制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此墨守成規的教學方式,既不利于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也不利于營造良好的體育課堂教學氛圍,與當前高校教學改革的人文精神相悖。
針對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必要從改革人才培養目標、靈活課程設置以及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大鍋飯”,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個人特點,運用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和教學設備開展教學活動。從根本上解決了當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重結果請過程、教學內容單一、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脫節、教學方式墨守成規等問題。
轉變傳統高校體育教育以“以培養能勝任中小學體育教學工作”為主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理念,革新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重技能技巧訓練,輕體育健身教學的現狀,樹立“健康第一,運動快樂”的體育教育觀。營造良好的高校體育教學人文環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轉變人才培養類型較為單一的現狀,以培養體育教育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設置“體育健身指導”等專業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市場需求。采用動態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圍繞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個性特點制定教學計劃,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通過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熱情,讓學生享受體育的樂趣,并在這種樂趣中不知不覺的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
重構高校體育課程體系,豐富體育教學內容。一方面根據“以人為本”的教學觀,通過體育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體育公共基礎課、公共選修課等搭建體育課程平臺,為高校體育教學活動融入人文精神提供生長空間;另一方面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精選體育教學內容,摒棄陳舊過時跟不上時代步伐的體育教學內容,開發范圍廣闊的選課空間,開拓學生的體育視野,激發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優化教學內容,改變傳統高校體育教學中以田徑、體操、籃球、排球、足球為重點的教學形式,從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為教學切入點,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出發點,以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為最終目的,在教學中強調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鼓勵、支持和引導學生投入體育運動中。
轉變傳統體育教學“千人一面”的“講解、示范、練習、糾正、鞏固、提高”教學模式,相比其他課程教學,高校體育課程教學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上本來就有著天然的優勢,高校體育教師要合理利用體育課的教學空間,結合多媒體信息技術,讓體育教學課程更加生動、具體;利用小組教學競技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可以探索啟發式教學、小組合作教學、分層教學、互助教學等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教學內容,既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性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錄制學生課程視頻,通過回放視頻讓學生對自己的體育活動中的表現有個直觀的感受,教師再結合視頻內容分析學生體育活動中的優缺點,分析錯誤動作錯在哪里,如何改善。這樣的教學方式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生的身體素養,給學生養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打下基礎。
隨著我國構建“人人皆學、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學習型社會搭建終身教育立交橋的號召,養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以提高國民身體素質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體育教學專業是培養體育教師的搖籃。高校體育教育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對提升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