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昀昀 周君華
(魯東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0)
體育教學中合作學習法研究綜述①
賈昀昀 周君華
(魯東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煙臺 264000)
在我國素質教育的大形勢下,合作學習法是國家基礎課程改革所強調和提倡的新型學習方式之一,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亮點。檢索萬方和中國知網兩大數據庫關于合作教學法在體育教學應用的有關論文,篩選出25篇。該文從合作學習法的概念、理論基礎、國內研究現狀方面作綜述研究,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處,以便更好地完善合作學習法理論與實踐研究。
體育教學 合作學習法 綜述 理論基礎 研究現狀
對于合作學習法的探究最早從西方開始,由昆體良提出,到目前為止,經歷過研究的高潮與低谷,從國外到國內,對合作教學法的探究一直在進行中。對于教學組織與探究方面的研究,合作教學法所取得的研究成就被譽為是“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美國著名教育評論家埃里斯和福茨指出:“如果讓我們舉出一項真正符合‘改革’這個術語的教育改革的話,那就是合作學習”。
該研究系統檢索萬方和中國知網兩大數據庫,自2005年以來有關合作教學法的相關文獻,篩選出25篇理論依據充分、研究深入的論文進行綜述。該文的目的:(1)介紹合作教學法理概念界定;(2)介紹合作教學法理論依據;(3)總結國內研究現狀;(4)提出未來發展方向。
1.1 概念
在這幾十年對合作教學法的探究歷程中,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層次、方向對此進行不同程度的研究,因此關于合作教學法的定義也就不同。杰出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國的斯萊文、約翰遜兄弟、嘎斯基、尼爾戴維森,以色列的沙倫、含梅瓦里克,英國的賴特,我國的王坦、王紅宇等。
對國內外專家在此方面的研究結果進行仔細地閱讀和理解,從中發現,盡管各位學者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但是對于合作教學法的定義還是有以下共同觀點。
斯萊文與文澤認為合作學習是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單位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小組獲得的整體成績為最終評價標準;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活動;是一種具有明確教學目標的目標導向活動;王坦也提出學生以組內同學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的合作學習方式。
由以上幾點可以對合作教學法概念進行總結:合作教學法是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單位,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在明確的教學目標指引下學生組內共同進步學習,最終以小組總成績為評價標準的教學方法。
1.2 理論基礎
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國內外發展迅速,廣泛運用于各類學科,可見合作學習教學法的普適性與熱度。受到如此受歡迎的待遇,其致因多樣,其中與豐厚的理論基礎做依據是分不開的,該文主要介紹其中的五條主要理論依據,分別是:相互依賴理論、選擇理論、發展理論、認知精致理論、接觸力量理論。
1.2.1 相互依賴理論
社會互賴理論起源于19世紀的完形心理學派,勒溫是其主要代表人物,該理論認為,積極互賴(合作) 產生促進性互動,群體成員會彼此鼓勵和促進學習上的努力[1]。到了20世紀40年代,溫勒的學生道奇提出了合作與競爭理論,后經道奇的學生約翰遜兄弟將合作與競爭理論進行整理和拓展后,逐漸形成社會互賴理論。
該理論認為,小組成員之間積極的依賴可以產生彼此相互促進的作用,互相鼓勵完成所要進行的任務;消極的依賴可以產生相互抑制的作用,不僅不會起到鼓勵作用,還會造成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干擾;小組成員之間缺乏依賴則可導致彼此之間獨立工作,不存在互動。
從該理論的角度出發,合作學習的理論核心總結一句話就是:當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工作時,靠的是相互團結的力量,使他們互助、互勉、互愛。
1.2.2 選擇理論
選擇理論由美國著名學者哥拉斯提出建立,他認為,青少年有四個反面需要注意,那就是歸屬(友誼)、影響別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娛樂[2]。
從選擇理論所持的觀點出發,評價學校育人的成功與否,不應是單純的對學業成績的判定,而是學校對于學生心理溫暖、建設性關心的培育工作是否到位。選擇理論是滿足需理論,學校只是滿足學生心理需要的場所,探求學生內心最為關切的對于自尊、歸屬感等的追求,將其一一予以滿足,學生對于學習的追求自然水到渠成。
也就是說,現在的教育出現的學生被動學習、學習成績差的普遍性現象,不是學生腦袋笨,而是根本就不想去學,沒有學習的動力。只有學校發揮各方面的力量,想方設法滿足學生歸屬和自尊的心理需求以及娛樂和自由的需要,“軟件設施”到位,學生的“硬件設施”才會積極工作,眾所關注的學習成績的提高則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王坦(2005)研究中也指出“只有愿意學,才能學得好”是選擇理論最為通俗的一種表述[3]。
1.2.3 發展理論
立解決問題所決定的實際發展水平與通過成人的指導或能力更強的同伴合作解決問題所確定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這一定義由發展理論代表人物前蘇聯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提出,旨在對兒童最近發展區做出界定。他人為,學生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個兩種水平,一種是現有水平,現在獨立完成任務所具備的能力;另一種是發展水平,即通過學習具備的潛力,二者之間的差異即為最近發展區。由此可見,教學的重點應為對發展區的著重培養。
1.2.4 認知精致理論
論與發展理論有較大區別,它指的是如果信息要長時間保留在記憶中,并且要與已有的信息產生聯系,學習者就要將原來的信息在一定形式上重新進行認識整理或精致。例如,在日常的學生上課過程中,將上課的筆記做一個簡要的總結比單純做筆記效果好得多,這就是對認知精致理論的應用。
通過長時間的心理研究以及同伴互助實驗表明,教授知識者和被教者二者在教授過程中皆可得到提高,但是最有效的還是作為知識教授者,向他人講解材料的方法。韋伯和丹賽羅(1985)長時間研究發現,聆聽關于某一知識詳細解釋的學生比單打獨斗完成工作的學生獲得的知識多,然而,作為解釋該知識的學生則學習到的更多。
1.2.5 接觸力量
阿爾波特(1954)作為接觸力量的代表人物認為,人與人之間的單純接觸并不能產生促進工作效率的化學反應,只有當接觸發展為合作關系,才能夠促進團體的凝聚力,達到互幫互助、共同進步。這一理論用途范圍廣泛,適用于不同條件的人群互相學習。
國內對于合作學習法的研究相較于國外,這一觀念的萌芽出現則更早,早在《學記》就提出“獨學而無友,則陋而寡聞”的觀點,聰明的中國古人謹遵古人的教導,潛移默化中將合作學習法長時間實踐著。直到20世紀80年代,合作學習這個名詞傳入我國,引起學者的注意,20世紀90年代初,研究高潮出現,大批學者參與研究調查,并且迅速由沿海向內地傳播,在實際教學中得到運用。
合作教學法在教與學方面皆有不同程度的優勢。中小學乃至大學,老師們不謀而合地發出了一樣的嘆息:“教得痛心”,學生反映:“學得反胃”,是教學手段老舊,缺乏創意,還是現代的學生較以往發生了“突變”,學生們視學習為無用,不在乎學習,對于體育的學習,同樣面臨嚴峻的考驗。教師沒有辦法替代學生學習,只能通過教來影響改變如此現狀,進行教法的改變勢在必得,各個學科皆在進行研究,試圖解開此結。
雍宗坡(2013)對宿遷學院籃球選項課的學生進行了兩個學期的實驗,實驗班運用合作教學法教授籃球技能,對照班用普通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最后通過考核成績進行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合作教學法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考試成績,還能提高學生籃球運動的實戰能力。
張強峰、周在、平彭森(2013)對湖南師范大學網球選項課的合作教學法實驗研究中發現,合作教學法的運用更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并且可以提高學生對網球的技能掌握,學生的綜合能力都能得到提高[4]。
丁華麗(2006)對毽球合作教學法的運用研究中得出,合作教學法使教學過程更加合理化,更符合認識規律、心理與技能形成規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較易融洽的交往,優化課堂結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高效教學手段[5]。
關于合作教學法的研究在國外開展較早,國內相對來說發展延遲,時間緊任務重,則易出現研究漏洞。
3.1 理論與實踐發展不均衡
合作學習法的探究歷程在我國的歷史中萌芽早,但是起步晚,到90年代初才開始真正開展研究,研究時間較短,導致理論與實踐發展不均衡,理論豐富,但是涉及到如何從上而下地貫徹實施,教師如何操作等現實問題缺少對策。
3.2 研究學段出現斷層
此教學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小學及高等教育,尤其是高中階段斷層現象嚴重。在我國的基本國情下,高中教育存在著其特殊性,加之高中是學生青春發育期,對于異性交往等問題較為敏感,體育課在較多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堅實的理論才能指導正確的實踐,所以高中階段的合作教學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不可替代。
3.3 與各體育專項教學實際結合不緊密
教學均可使用合作教學法,理論基礎相通,但是,各專項存在本質上的種種差別。目前的研究成果線條粗化,根據各專項特點量身打造的理論與實踐方法少之又少,對一線教師上課的指導價值不大并易導致對教學方法產生理解偏差。
[1]李朝輝.教學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92-196.
[2]王坦.合作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153-155.
[3]王坦.合作學習的理論基礎簡析[J].課程·教材·教法,2005(1):30-35.
[4]李朝輝.教學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92-196.
[5]張強峰,周在平,彭森.“分組合作教學法”在網球上手發球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6):110-113.
[6]丁華麗.選修課“分組合作教學法”的設計與運用[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4):113-116.
G807
A
2095-2813(2017)06(a)-009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6.098
魯東大學研究生重點課程建設項目(項目編號:YZK1502)。
賈昀昀(1992,5—),女,漢,山東煙臺人,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