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淑梅
(萍鄉學院體育學院 江西南昌 330027)
普通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現狀與對策
易淑梅
(萍鄉學院體育學院 江西南昌 330027)
該文通過文獻研究、走訪調查,研究當前普通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就業現狀問題,揭示當前大學生就業嚴峻,主要表現在體育生就業率低及不均衡;分析產生的原因是由于體育生就業市場供需錯位,就業渠道狹窄,專業教育缺乏特色及個人能力不強等因素;研究發現在當前的教育與就業環境下,只有通過體育專業改革及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同時開拓就業渠道及加強學生就業指導,以便提高學生的就業率,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結合,促進社會和諧。
大學生 體育專業 就業問題
在前兩年《現代快報》頭版報道:建國以來中國大學畢業生最多一年已達699萬人,就業情形是中國教育改革擴招后最嚴峻的一年。伴隨著2000年中國高校擴招,眾多高校體育專業也有很大的擴招,體育專業的畢業生數量不斷上漲,而社會需求及學生綜合素質以及就業能力卻沒有跟上,特別是相應崗位的數量的限制,造成體育專業大學生面臨就業問題越來越嚴峻。這就需要學生、學校以及社會采取相應有效措施,開拓學生的就業面,拓展學生的就業渠道,學校加強體育專業教學改革,以緩解體育專業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緩解社會壓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近年來,就業率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而大學生就業率不斷下降卻成為不爭的事實,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情況更為嚴重。受高校擴招的影響,各個專業的大學生逐年增多,體育專業就業人數也越來越多。據調查,目前我國每年在校大學生有40 000余名,畢業學生高達10 000多人,有190多個體育教育專業,54個運動訓練專業,106個社會體育專業,24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以及33個民族傳統體育專業。由于體育專業的特殊性,專業就業口徑相對別的專業更小,知識結構相對單一,專業性較強等因素,造成社會對體育事業的整體重視低下;體育專業畢業生在應聘時的可選擇空間有限,就業崗位奇缺,造成就業率低下。
首先從學校層面上分析,國家重點985、211等名牌大學及體育院校,就業率高達75%,別的學校只在60%以下,從地區分布上分析,經濟水平較高或東部發達城市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情況較好,能吸納較多的體育專業學生,當地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率達63.8%,而中西部欠發達城市,提供給體育專業學生的崗位極少,低于其他專業的就業崗位。這表明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率與經濟發達水平有很大的關系,經濟水平越高,對身體健康的重視越高,促使對體育需求越高,提高了體育專業的就業率。
自從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擴招以來,2003年,畢業生總數只有212萬,2005年達338萬,2009年高達611萬,2013年突破近700萬,如此多的大學畢業生,將要求社會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然而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后,很多中小型公司的破產倒閉,大型公司降薪裁員,社會待就業人員大大增加。據知名社會調查機構麥可思研究院2017年2月初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2017年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接近15%,并且勞動力市場需求量有持續下降趨勢,造成社會大學生就業壓力大。
近年來國家提倡“健康中國”,但全民健身意識相對很弱,特別是在勞動力密集的城市,人們對運動或健康的概念薄弱。社會對體育的投入及人們對體育的消費不足;社會提供的體育場所設施相對較少;在社會公眾對體育的觀注更少,這樣社會對體育專業學生需求更少,據相關研究表明,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取向主要在體育教師、健身房及相關的培訓行業、自主創業及考公務員等,就業渠道非常窄。
實踐教育是培養學生實際能力的主要途徑,但是我國很多大學在培養體育專業學生時,缺乏實踐教育,實際工作能力低下,理論與實踐不能銜接;特別是高校擴招之后更為明顯,沒能加強素質教育而是沿襲應試教學的傳統模式。各體育專業培養學生時,適當減少理論或增加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開拓體育專業的實習實訓基地,針對社會用人單位著重培養,迎合市場需求,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同時對市場對體育專業需求進行充分調研,改革教學模式,培養社會需求而合理規則課程,符合社會發展趨勢。另外,部分高校課程設置陳舊不堪,不符合社會潮流,不滿足社會發展需要,沒有開設新專業或新課程,脫離了社會的需求,造成后果是學生畢業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個人能力是影響就業率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大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體現。但是體育專業的特殊性,其專業就業口徑小,專業知識結構相對單一,以及相對其學科學生基礎文化較為薄弱等因素的原因,造成體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養相對較低,能力相對單一。加上體育專業學生的個性太強,對自己認識不足,實踐能力差,文化基礎低等因素,將大大影響其就業效果。
同時,社會對體育生的認識偏差,認為體育生“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學生素養低,在同等條件下,不愿意用體育生,存在就業歧視現象;另外,大學教育已是“大眾教育”,而體育生卻沒隨著社會形勢做出調整,在就業選擇上還處于理想化,不能認清現狀,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良現象。
政府搭建平臺,擴大就業渠道,并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促進大學生就業;并加大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投入,舉辦專項招聘面;開拓就業方向,除了傳統的學校體育教師,還有現在流行的健身俱樂部教員、服務型的體育產業公司都是就業方向,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引導學生繼續深造,鼓勵開辦小型體育產業公司,促進體育專業學生自主創業等,這些方法都是可以有效緩解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壓力。同時,各大學院建立與健全相關的就業指導服務機構,加大就業指導工作,收集招聘信息,有效促進學生就業。
學校與學院協調配合,做好課程專業調查分析,調整培養方向,修整培養目標,結合社會需求去培養學生。以“一專多能”目標,培養出扎實基本功,專長的專項體育技能。學生一進校就選專項,讓學生大學4年主要訓練一個專項,如網球、高爾夫球、跆拳道等,這些專項社會需求量很大;同時學院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盡可能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工作,如到健身房去做兼職教練、社區從事體育指導工作義工、進小學兼職體育教師等。這些社會工作經歷都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將來的就業,能盡快適應社會,盡快融入社會工作。此外,通過具體社會實踐工作,培養體育生的實踐能力的適應能力,在突出“專業能力”的同時注重“一專多能”的培養,開拓就業方向,突破體育就業的局限。
夯實體育專業學生的基本功,重視大學生的基本素養培養,擴大學生知識面,廣泛獵取相關領域的知識,提高綜合素質。在新生入校后,協助學生分析自我,規劃職業目標,盡早為職業目標努力,在學科選擇上與設置相協調,培養成綜合型人才。培養有較強的專業水平,通過教學改革,以一主多輔的專項技術,在專項運動能力上,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以上的水平,要求學生課后參加訓練隊,由專業教師指導訓練,寒暑假學生也要參加訓練,切實提高專項水平,提高就業能力。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引導學生繼續深造。
就當前體育專業大學生不樂觀的就業形勢,表現在就業率低及就業不均衡等現象,需要學生自身提高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改變學生的就業觀;需要學校推進教育改革,開設符合市場需求的課程;同時學校與政府協同合作,擴大就業渠道,扭轉體育專業學生就業的悲觀局面。
[1]郝鑫.體育教育專業畢業就業困難原因及對策分析[J].管理觀察,2008(14):117-118.
[2]李春梅,顏春元.淺談對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的認識[J].湘潮月刊,2011(1):140.
[3]房晉.論體育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與準備[J].體育科學研究,2009,13(4):81-83.
[4]肖輝贊.大學畢業生擇業意識培養[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2004(6):661-662.
[5]王賢國.加強大學生的法律教育提高就業的法律意識[J].大連大學學報,2002,23(5):106-108.
[6]劉偉春.對21世紀體育院系大學生培養就業意識的思考[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23(3):107-109.
[7]李旺,羅斌.緊跟新時代,培育新理念[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3(3):126-128.
[8]柳明旺.對當代高校畢業生就業教育的探索[J].教書育人,2002(2):30-32.
[9]王征.德法兩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研究[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2002(3):90-92.
[10]金蕾蒞,樊富珉.北京高校就業指導機構及隊伍現狀的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2(1):31-33.
G807.4
A
2095-2813(2017)08(b)-007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