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波
遵義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6
余慶錢桿舞的現代傳承發展路徑探析
王 波
遵義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6
余慶錢桿舞是以歌伴舞的形式由單人、雙人及多人進行的舞蹈表演活動,在民族傳統節日、婚事和重大賽事中組織開展,它已成為余慶縣地域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項目。要有效促進余慶錢桿舞的健康發展,必須充分挖掘它的文化內涵,展示它的競技特征及健身功能,并在村寨、社區、學校中提高它的民族文化傳承認同感,以便達到良好的普及推廣。
錢桿舞 起源 競技特征 傳承路徑
在我國的許多地方,都有表演錢桿舞的地方民俗文化習慣。在我國的蘇皖地區,把錢桿舞作為一種民間舞蹈來傳承,承載濃郁的地方特色,舞者手拿錢桿舞動,邊打邊唱,隊形根據參與人數的多少進行變化,有單打、雙打、對打等錢桿表演,主要通過錢桿擊打身體不同部位發出有節奏、清脆的響聲,表達喜慶、豐收、勝利的喜悅心情。[1]在貴州的余慶、桐梓、務川及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都有表演錢桿舞的民族習俗。余慶是我國“四在農家”的主要發源地,這種富學樂美的健康發展理念,推進了余慶對傳統民間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與打造。余慶錢桿舞在這一特殊背景下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由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及相關人士的努力,從民間的自導自演逐步走上呈現魅力、娛樂身心的大舞臺,為觀眾呈現全新的視角,它也成為余慶地方民風民俗文化中一個主要的文化表演項目。
余慶錢桿舞的發展歷史,要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發展史。關于余慶錢桿舞的傳奇發展,在當地民間至今還流傳這樣一個故事:萬歷年間播州土司統治時期,楊應龍起兵謀叛,企圖脫離明王朝的管制。萬歷二十八年(于公元1600年)初春時節,朝廷派提督陳璘領兵到播州開始平亂,陳璘大軍一路破關斬將,楊應龍潰不成軍。在追擊楊應龍殘部路過狗場(現在余慶龍溪鎮)時,進行簡短的休整,而這里的萬龍崖花洞成為天然的屯兵宿營地。背井離鄉的思緒激發了陳璘的感嘆,在石壁上鑿詩曰:“仗劍空狐穴,停軺憩洞天。有崖堪鑗勒,何處不燕然。”由此帶動了士兵的情緒,在洞中以打錢桿、快板進行消遣。這給當地的百姓帶來新的見識,并學會了打錢桿的表演。陳璘大軍開拔后,中原文化打錢桿這一舞蹈形式在當地保留下來。經過后來人的演變與發展,在余慶白泥、龍家、龍溪、敖溪等鄉鎮沉淀下來并不斷的傳承發展。[2]
余慶錢桿舞,俗稱“錢桿旗舞”,是以手握錢桿的中段,利用錢桿的繞體將其兩端不同次序的打擊身體的肩、背、手、腰、腿及腳部位的一種表演活動。它以單人表演為主,逐漸發展成為多人的以歌伴舞的民間舞蹈藝術形式。余慶錢桿的制作方法,一般取材于長大約一米、粗細適當的一根直竹竿,挖去兩頭竹節的一部分,以三個銅錢為一組,用金屬線串在竹子被挖掉部分的中間,需要銅錢四組,竹竿的兩端各兩組。表演時,表演者邊跳邊唱,手握錢桿的中間,配合歌舞的節奏以錢桿兩端輪番擊打身體的肩、背、腰及四肢,或打擊地面,或與他人對打表演。在舊曲、新詞及民樂伴奏下,由一個男演員作主詞演唱,其他表演者附和隨聲,表現出清晰、明快的節奏、律動。銅錢隨著錢桿的節奏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形成錢桿舞蹈藝術。每一段歌詞唱到收尾時,音調由低音轉化為高音,附唱的歌者也隨之發出“阿歐”的四聲重疊音,就如現代流行歌曲中的和聲部分,隨之進入下一個表演環節。錢桿舞既是一種形體動作文化,也是一種舞臺表演藝術,給人一種不見其人先聞其聲的空曠感覺。錢桿不間斷在舞者手中來回的飛舞擊打,形成美的感官盛宴。銅錢在激烈碰撞中引發出的共鳴,猶如山間清澈流動的水沁人心扉;那擲地有聲的金屬撞擊聲,充滿著無限的力量。這種先聲后舞、再聲再舞的表演活動,折射出余慶人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表達人與自然的和諧,是社會建設發展的需要,也是時代文明進步的需要。
3.1 余慶錢桿舞的現代傳承發展
錢桿舞,經過余慶人一代又一代的創新發展,已經成為余慶民俗傳統文化的特色項目,以龍溪為傳承中心,向周邊鄉鎮發展,主要在民族傳統節日春節、兒女結婚、店面開業、喬遷之喜等節慶活動中組織進行,成為一種與民同樂的生活化的文化。由于錢桿舞的表演,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運作方法,對時間、空間及活動背景沒有嚴格的要求,特別是二人錢桿的表演,只要有人群、有激情、有需要,就會形成一種價值共識組織開展實施。表演者在打錢桿過程中,以舞為伴,以唱為導,一人領唱,眾人附和,沒有樂器伴奏,但打錢桿發出的聲音好似樂器的節奏,擲地有聲、娓娓動聽。領唱者的唱詞來源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具有隨意性,見什么唱什么,但它又是對生活的提煉,以快速的思維蘊壤呈現對生活的判斷、觀感,得到參與者及觀眾的認可,這種生活轉換為語言藝術,沒有長期的凝練是無法完成的。這種生活藝術,還表現在田間地頭,每逢春耕時節,能看見老百姓拿著“竹竿”起舞弄身影,祈禱一年四季風調雨順;在秋收時節,跳著錢桿舞,感恩上蒼的眷顧,五谷豐登。
伴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條件的改善,廣場舞已經成為中老年人追求幸福生活質量的又一個運動標志,錢桿舞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有器械的廣場舞運動項目。可以充分利用錢桿舞的運動健身特點,開發它的運動價值功能,提高它的運動健身性和廣場舞的休閑娛樂性,使表演者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利用錢桿的運動特性使全身多個部位得到相應的運動,促進身體骨骼、肌肉、經絡各個系統的功能性發展,達到娛樂身心,促進身體的完善。這種來源于生活的藝術形式,適合男女老少的參加,既達到鍛煉的目的,又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3.2 余慶錢桿舞的后繼人才培養
余慶錢桿舞,是經過一代又一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才有今天的發展態勢。加強余慶錢桿舞的后繼人才培養,需要拓寬傳承視野。在加強民間傳承基地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學校成為傳承發展錢桿舞的重要發展陣營。在開展學校校本教材挖掘整理開發實施的過程中,針對當地的錢桿舞文化特色,部分地方學校將它引入到學校的課堂教學,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余慶龍溪中學率先進行錢桿舞文化的傳承試點,根據學生的興趣需求挑選部分學生進行重點培養,聘請有名錢桿舞表演大師進行“傳、幫、帶”活動,其中編寫的《錢桿唱響謝家壩》反映謝家壩幸福環境和人們美好生活。由于錢桿舞以民樂進行的舞蹈藝術,沒有固定的旋律和規格動作,主要呈現對生活的態度及對事物的領悟能力,對培養學生的應急能力、反映水平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錢桿舞的特點,在于自娛自樂中強身健體,對場地、器材要求較低,技術難度不大,運動強度根據需要進行調整,既是舞臺藝術,也是一種利于開發集娛樂、趣味、健身一體的傳統文化活動。把錢桿舞引入體育課堂教學,不但能達到強身健體、娛樂身心,還能培育學生的應變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發展。
[1]劉 震.錢桿舞的演變與現代健身方式融合[J].高考(綜合版),2014(5):125.
[2]艾心慧.龍溪鎮錢桿舞[EB/OL]http://www.ccoo. com.cn/wenhua/49629x.html.
Study on Moder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Yuqing Money Bar Dance
Wang B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Guizhou 563006,China)
Yuqing money bar dance, is a kind of activity with song and dance togeth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of forms: single, double and multi-person dance activities in traditional festivals, weddings and organizing major events, and it has become Yuqing county regional culture activity on behalf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uqing money pole dance, we must fully mining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show the competitive feature and its fitness function, and in the villages, communities, schools to improve its ethnic culture identity,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popularization.
Money pole dance origin competitive characteristics inheritance path
G85
A
2096—1839(2017)8—0093—02
王 波(197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理論改革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