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愷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惠州 516007)
推進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 提升大學體育社會功能
——以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劉思愷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惠州 516007)
為響應國務院《關于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文件精神,各地高校積極致力于推進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育運動健身需求,推動高校體育場館服務社會、服務社區。該文以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以學校大學體育部推進場館開放工作為主線,以市場化的視角闡述分析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社會功能與效應,旨在為推進高校體育產業化及政府規劃高校場館工作提出建議。
高校體育場館 開放 體育運動健身需求 服務
隨著高校體育的興起與發展,各地高校對學校體育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實現高校體育產業化、推進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是推動高校體育合理穩步發展的必要措施和途徑,如何合理推進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成為了各高校探索體育產業化的關鍵所在。因此,該文以廣東省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以學校大學體育部探索和推進體育場館開放工作為主線,站在市場化的角度闡述與分析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的社會功能與效應,旨在為推進高校體育產業化及政府規劃高校場館工作提出建議。
大學體育部在學校內創立力美健身中心是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推進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一次成功的嘗試和探索。在侯振波主任的帶領下,大學體育部教師尤其是楊立剛、王正棟教師時刻心系力美健身中心的大小事務,從場地的選址布置、健身器械設施的采購維修到健身中心俱樂部會員的吸納、健身教練的培養、進行健身指導等各個方面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和嘗試,充當起健身中心的管理員、保潔員、維修員、教練員,不畏艱辛,起早貪黑,沒有度過一個完整的雙休日,以便更好地推動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向社會開放,為學生及社會、社區提供更好、更專業的服務。現如今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力美健身中心已發展成為擁有學生及社會會員300余名的具有一定規模的高校健身場所。盡管健身中心規模不大,消費群體還是以學生為主,與社會高端健身會所也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可這是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在探索高校體育產業化、推進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方面邁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實現了學校體育場館與社會相銜接,極大地發揮了高校體育的社會功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促進學校體育與社會相融相長。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大學體育部在不斷完善力美健身中心的同時,也在一直致力于推動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擁有燈光籃球場8塊、羽毛球館一間、乒乓球館一間、網球場兩塊、足球場一塊、300 m田徑運動場一塊,具有豐富的承接在校學生及外來人員舉辦賽事的體育場地資源。在此基礎上,大學體育部充分發揮學校體育資源優勢,對內舉辦各項學生賽事,例如,每年都會舉辦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HEBA”學生籃球聯賽、“新生杯”網球賽、乒乓球賽、“迎新杯”足球賽等各項比賽,在學校形成了良好的運動競賽氛圍,讓學生們在鍛煉身體的同時也能體驗到比賽的激烈感與成就感,使各體育場地資源能夠最大程度得到使用,不斷擴大學校體育場地的開放程度,并且制作學校體育宣傳欄,傳播體育文化知識;定期邀請外來人員到該校參加體育賽事與活動,相互進行體育文化交流。各球類俱樂部每年不斷增加會員,不斷壯大俱樂部規模,并不斷完善俱樂部的建設。在對外方面,大學體育部將場地資源出租給周邊企業、外來社會群體及社區居民等,提供場地供其舉辦各種節日、賽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學體育部于假期期間接待了沈陽體育學校的冬訓集訓隊來校訓練,這是大學體育部推動學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所邁出的關鍵一步,盡管這是微小的一步,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或許能成為大學體育部推進體育場館對外開放工作的良好開端。
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于2015年被廣東省教育廳和廣東省體育局命名為“廣東省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示范單位”,成為全省200多個高校中獲此稱號的18所高等院校之一,也是惠州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高校,并于2016年3月正式在該校掛牌,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體育局每年撥款10萬用于補償體育場館開放的費用也于今年5月份到賬。這也標志著該校體育場館必須更大程度地向社會開放,也給學校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2016年4月8日,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創辦的宏鼎體育產業有限公司舉行隆重的揭牌儀式,標志著宏鼎體育產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也象征著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在高校體育產業化的進程上邁進了一大步。成立體育產業有限公司代表著學校體育不再單單止步于大學校園,而是推動體育向社會發展延伸,將推動高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全面納入企業化、產業化管理。
高校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必須有一定數量的體育場館作為基礎,高校體育場館的基本功能就是為高校的體育教學服務。在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高校體育場館的功能也在逐漸向多元化方向轉變。因此,如何管理與經營好高校體育場館不僅關系到能否充分發揮體育場館設施的功能,也關系到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滿足學校日常基本教學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高校體育場館的各種優勢,發揮其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一個健全的高校體育場館管理與運營模式成為重中之重。
大學的體育教育一直沿襲強調的是技能傳習的功能講解、示范、模仿、練習,而忽略了體育的社會功能。高校必須努力提高學校體育的社會功能,培育學生的優質體力,提升高職學生的就業和從業的競爭力,在更大程度上實現了將大學優質的體育資源向社會開放,使得大學優質的體育教育與服務能夠惠及社會及社區,促進學校體育、學生身體健康、社會與社區體育的一體化發展,產生了一個良好的共振效應。首先要轉變思想觀念,從行業經營開發角度,建立一個適合高校體育產業開發的新體制和運行機制,把體育教學、學校課外體育活動開展、運動訓練,高水平運動隊、運動員管理,商業性體育比賽策劃,籌劃、體育俱樂管理、體育產業的開發進行整合,建立一個新型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高校體育管理體制模式。改變傳統的學校體育,只注重技術的傳習教學功能,而忽略了體育社會的整體功能和社會實踐性功能的重要因素。但在實施學校體育的工作中,必須保證體育教學、運動訓練、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群眾體育活動,實行“免費體育”。除此之外,還必須按市場運作規律進行商業資本運作,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如何將學校體育教學、運動訓練、體育競賽、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體育場館管理與體育產業有機結合,將是日后發展的一大課題。
[1]劉安劍.上海市高校體育場館對外開放現狀及運營模式研究——以楊浦區“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為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 2013(5):6.
[2]楊德宇.長春市中小學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周之華,紀仲秋.學校體育場地向社會開放狀況的研究[J].解放軍體育學院學報,2003,22(10):104-105.
[4]李明利.體育場館運營模式與管理實務手冊[M].河北音像出版社,2004.
[5]聶銳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構建全民健身服務體系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3(29):118.
G8
:A
:2095-2813(2017)02(c)-015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