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巖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0)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①
朱俊巖
(揚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揚州 225000)
21世紀全球均邁向以科學技術做指導的文化經濟時期,將文化經濟做指揮者的經濟形勢會給予社會成長所有領域造成深刻影響,由此給高校體育教學同樣帶來全新的難題。目前,研究性學習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上出現的一項全新課題,為傳承革新當前教育基礎中出現的一項新想法。此項全新的學習策略使我國的當代教育與教學受益匪淺,可以說為目前建設之中的體育教學改革方面的全新之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必須將身心受益作主要核心,將培養人才作要旨,將終身體育作指導來改革,讓體育教學改革可以持續朝更好的方向成長。
高校 體育教學 改革
1.1 教學觀念與方法滯后
教學觀念與方法必須反映出當今教學的領導要旨及和領導要旨相呼應的全新教學方法。但是在目前的高校體育教學方面,不但可以體會將“運動技術”作為核心,重視“三基”盲目追趕課的負擔程度去激發學生體能提高及其他以往的、現有的教學觀念,而且可以感受以教師作核心使用傳習方法、灌輸方法等傳統的教學方法的影響,教學觀念與方法的滯后束縛著高校體育改革朝著更好的方向成長。
1.2 陳舊的教學模式
教學模式為教學體系與程序的細節性與實質性,為連接教學原理與操作的繩索。我國許多高校的體育教學模式基本為依靠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創立的全面學習教學體系構建,此項模式為將教師作核心建立的,同學們一直是非主動學習的情況,主要由老師講授與舉例,利用固定模式把內容利用灌輸方式提供給學生,教學的關鍵在于基本文化、基礎技藝、基礎能力的理解體會,此項模式主張根本而不主張抉擇,主張紀律并非創新,忽略讓同學們做主人,束縛著學生自覺能動性與全新思想的成長。致使大部分學生不喜歡上體育課,覺得體育即為體能教育。
1.3 體育教學內容“多而不精”
教學內容“多而不精”,指高校體育教學方面的一般體育課太復雜,高校學生的言行早已慢慢褪去青年的稚嫩與懵懂,體現著部分遭受理性思想指揮和束縛的傾向。大學生發展需要著重保護與監管方面。目前體育教學今昔難分,因此造成“全不發展”頻繁的種類調換造成學生疲于應付,非常違反運動技術構成的規則。導致學習很長時間的體育必修課,但是并未發現自己喜歡的類型,無法在體育方面有所專長,也不懂應怎樣來鍛煉體質。
1.4 教學組織形式較為單一
現在高校體育教學均是將教學班做教學組織形式。同樣的教學班里,同學們學習相等的教育,但是因為每個學生在體能方面、運動方面、心理狀況、對體育的習得狀況、學習狀況及其他狀況呈現有所不同,假如把大家安排于相同的組織形式下來學習,容易造成過度重視一致卻忽略特性的要求。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有著明顯的缺陷,與素質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馳。
1.5 考核制度比較機械
體育合格考試為當今體育考核的常用手段,多種體能測試數據使用在體育考試上,但是此項考試均使用和測評運動競技能力相似的手段,它于同學們的身心發展不利。由于運動競技旨在發展人的運動潛質,它和高校體育在測評對象、目標方面完全不同。在不靈活的合格考核制度中,部分學生本身體能極佳,面對考核標準不進行訓練同樣過關,但是還有一些同學本身體能狀況較差以及個人殘疾,即使通過刻苦學習還未能達標,此種考核制度并非秉持素質教育因材施教的原則。
2.1 確立體育教學新的理念
目前體育教學手段改革的根本思想:關注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關注體育學習的整體化表現,關注體育教學的認識化學習,關注學生習得體育的良好情緒感受,關注學生的社會化成長,關注體育教學手段的總體反應。以上基礎理念的產生,給加深目前的體育教學改革帶來很大保障。處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時需要邁過關注運動技術、忽視身心健康”的難關,將“健康至上”的教學理念全新賦予體育學科,樹立體育教學非同一般的理念。然后將體育教學的實際做到劃分,將體育活動作為關鍵方法,帶領學生提高身心健康,建設新型的體育教學。
2.2 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
研究性學習為一項以增加學生創造力與操作水平作為關鍵目標的學習方法與課程體系,陳述其在體育教學方面的實際使用,能夠給體育教學改革予以幫助。實質為教學思想的變化,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即為人文教育的理念于體育教學方面的表現,因此體育教學改革的實質即為進行研究性學習。把研究性學習的思想使用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方面,旨在建立將“健康至上”作核心理念,把育人作目的,把終身體育作線索的全新體育教學模式。研究性學習的要旨為學生要做教學方面的主體,重視學生情感的成長,重視發展學生的創新水平,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創造靈活輕松的教學氛圍,發展學生的革新能力與操作水平,注重學生的全面收獲和感受,大力增加體育教學水平,使得學生完全成長。
2.3 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發展體育素質教育,需要完全體現學生的主人公位置,注重學生的個人要求和培養,將提升學生的興趣作起點。體育教學模式的重點需要從教師向學生改變,從以往的體育文化、技術傳授作核心,改為發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鍛煉、培養自我思考水平與創新水平的教育,將持續性學習改為創新學習,將體育教學改變成社會性終身教學,將課堂教學變為課內外整體性教學,重視學生習得鍛煉手段,發展學生的體育學習積極性,培養優秀的體育習慣。只要重視學生的主人翁位置,就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后就可以擁有體育素質教育效果的長久持續、在學校時期教育和以后的終身體育練習成果。
2.4 教學內容和組織形式多樣化
高校體育教學需要進行獨特性多樣化發展,構建多樣性的體育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像安排和進行課余體育形式,將它當作體育課的拓展,完全利用它的獨特性能,讓課上學習與課下體育活動完美聯系到一起,讓體育課程安排應該達到多水平、多種類,讓體育課表現多元性,讓各種體能素質、體育水平的學生均可以享受相同的學習,樹立個人的學習目的,尤其讓學生擁有他們喜歡并善長的體育類型,此為發展同學們終身體育理念的關鍵手段。在教學上需要增加終身體育的實質,還要依據區域不同與發展對象的不同,還有個人生理與心理及其他情況,把競技類的體育和當今體育內容結合,讓學生培養優秀的鍛煉方式,進一步提升體育理念與健身水平,同樣給以后體育愛好的改變達成,達到生活性與終身性。
2.5 推進考試評價制度改革
構建多層次的體育分數評價系統。學生因為遺傳、學習、社會氛圍及其他原因左右,身體素質與運動水平有著很大不同。在體育教學方面應該認同此種不同,對學生成績進行多維度評價,不但應該存在運動成績的量性評價,同樣應該存在對學習態度的性質評價,還應該存在身體狀況變化的對應性評價,使所有學生均可以在教學評價上獲得全新目的與全新的成長興趣,指導學生使用多種運動項目健康主動地鍛煉身體。
高校體育教學應該將發展學生體能與身心素質做起點,把教授健康文化、運動技藝與合理鍛煉的健康理念、手段很好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樹立終生運動的體育理念,發展終生運動的積極性、水平與優秀的品德,在體育教學上結合全面發展,完全發展體育的所有教育方式,讓學生變成當今社會與以后社會進步所需的全新棟梁。
[1]孫萌,張楠.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18):120-122.
[2]李立平.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再思考[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27(4):89-92.
[3]李仕豐.對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反思[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12(5):118-120.
G807.4
A
2095-2813(2017)04(b)-011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1.112
朱俊巖(1992,5—),男,漢,江蘇徐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