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花
(浙江音樂學院公共基礎部 浙江杭州 310000)
高校體育特色項目建設的研究①
——以音樂學院為例
楊娟花
(浙江音樂學院公共基礎部 浙江杭州 310000)
中國各地區民族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優勢和特色不盡相同,以體育特色項目教育為發展方向和辦學模式漸漸成為一種趨勢。體育課程作為高校的一門公共必修基礎課,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中心思想,該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和實踐法對高校特色項目建設分析研究。該研究的意義如下:(1)希望可以在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基礎上,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專業技能水平的提高,最終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對提高音樂學院的整體辦學質量,培養高素質的音樂藝術專門人才起到積極的作用。(2)結合專業特色進行改革,對推動整個音樂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起到模范作用。(3)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管理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等,促進全面發展。
音樂學院 育特色項目 建設
中國各地區和各民族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優勢和特色不盡相同,故以體育特色項目教育為發展方向和辦學模式,將是體育教學改革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文件精神,《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強體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因此,體育課程作為高校的一門公共必修基礎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
文章主要對體育特色項目進行分析研究。
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Internet,檢索、查閱并整理了近年來國內有關體育新聞報道工作方面的文獻資料,為此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2.2 實證研究法
調查和分析音樂學院體育課程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再結合專家和教師、學生的訪談,立足院校實際,基于體育與音樂之間的密切關系,對體育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將體育運動中的太極、瑜伽、音樂融會貫通,創編太極瑜伽項目,進行大學體育Ⅰ的教學安排。
3.1 目前音樂學院體育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1 學生身體素質較差
由于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認識不夠,重視專業課程學習較多,大量時間花在專業學習上,導致身體素質較差;音樂專業教學的特性,要求學生通過自身去感悟和提高,因此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性格特立獨行,隨性自由,心理上情感豐富,容易情緒化、焦慮。
3.1.2 體育課程的教學被邊緣化
中國大部分音樂學院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專項選擇,仍然沿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以班級制的排課方法進行教學。
3.1.3 體育活動場館、器材配備不全,教學經費不到位
目前許多音樂學院體育教學器材、設備配備不齊,體育器材、體育教學場地尚未能滿足基本的教學所需。作為國家規定的學校四大專項經費之一的體育專項經費未能落實,直接導致學生的活動項目單一、課程內容資源缺乏等。
3.2 改革的方案
3.2.1 調研
建立音樂學院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課題組,根據音樂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辦學特色及體育課程教學特點,在校內外進行廣泛的藝術類院校體育課程現狀調研,以音樂類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導向,探索出適合學生特點及辦學特色的全新體育課程教學體系。
3.2.2 實踐
根據體育課程教學的改革要求,創新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以課內外體育俱樂部的形式開展教學。
(1)課內參加體育課堂教學,大學體育Ⅰ進行太極舞蹈與結合專業特色的身體素質拓展學習。太極瑜伽植根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現代體育健身的理念,把太極拳的經典動作與瑜伽有機結合,如起勢、野馬分鬃、倒卷肱、金雞獨立、蹬腿、攬雀尾等動作,加上瑜伽樹式、舞蹈式、下犬式、戰士一式、二式、三式等動作,融養生、健身、娛樂于一體。
(2)課外參加體育俱樂部聯盟,成立各單項體育俱樂部協會,如羽毛球、騎行、網球、足球、籃球、乒乓球、健美操等,進行課外活動與競賽,建立會員制。學生每學期完成一定的活動次數和競賽可以增加體育課內教學的加分,設置加分上限。學生可以通過積極參加課外活動來提高課內的體育分數,提高體育成績。
(1)目前我國對音樂院校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極為鮮見。文章根據音樂院校培養“專業基礎厚實,實踐適應能力較強,個性特色鮮明的高素質音樂藝術專門人才”的目標,以及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精神,以協同理論為依據,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發展為本,以素質提高為中心,試圖提出適合音樂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為發展音樂院校體育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參考。
(2)課程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的多樣性。緊密結合音樂院校的專業特色,開發新穎的、有助于學生專業學習的體育教學內容,不僅僅局限于過去單一的競技性運動項目,而是更加注重內容的多樣性、實用性、健身性、休閑性、娛樂性和興趣性,最大限度地實現體育的生活化、社會化和實用化,從而提高音樂學院學生的體育意識和行為能力,促進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專業素質的協同發展。
(3)課程教學模式的自主性。改變以往傳統的班級制的固定的體育課內教學模式,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時間等自由選課。采用課內外體育結合,靈活、自主、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學生能夠在時間上、項目內容上更加自主、自由地進行選擇。通過課外體育俱樂部的組織管理,培養學生課外鍛煉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同時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
(4)課程教學方法的革新性。在教學過程中改革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切實采用開放式、討論式、合作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小組學習,采用討論、交流、互助互學、組織活動、評比、競賽、獎勵等方式,提高音樂學院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1]錄春霞.體育特色學校在新課標背景下發展的困惑及對策[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138-137.
[2]胡公正.高職院校創建特色體育項目的思考[J].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74-75.
[3]金淑麗,于可紅.基于區位優勢理論區域推進體育特色學校建設的設想——以寧波北侖區為例[J].浙江體育科學,2011(1): 50-53.
G40-013.9
A
2095-2813(2017)04(b)-014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1.144
楊娟花(1991,1—),女,漢,湖南懷化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