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冬
微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創新應用
——以引體向上教學為例
王 冬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應運而生,為推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微課引入體育教學為研究對象,采用專家訪談法和文獻資料等方法,以引體向上教學為例,詳細探討了微課教學設計的過程,在MOOC思想下,高校體育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增強體育教學的魅力性、特色性和實效性,讓學生有了獨立自主學習空間和時間,促進高校體育的專業化發展,帶動高校體育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
微課;體育教學;創新運用
微課作為“互聯網+教育”時代的重要學習資源,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應運而生,不僅有助于傳統課堂教學形式的創新與完善,還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促進師生發展,對教師來講,微課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對學生來講,微課可以更好地促進、幫助學生建構個性化自主學習的理念;對教育自身來講,微課發展的同時無疑是豐富了教育教學的資源,使得整個教育系統更加地充實,同時也適應了信息化時代發展對教育發展的要求。
一節堂完整的微課開發應包括多個環節,其中主要環節包括選題、設計、制作以及教學應用和應用反饋與反思等。下面以引體向上教學為例具體說明微課在高校教學中運用。
2.1 微課的選題
選題先要確定主題,梳理相關知識體系,再劃分并確立微課知識點。引體向上是《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中規定的內容之一,然而在日常的教學中發現引體向上是學生的一個薄弱環節,很多同學不能獨立完成這個動作。江蘇省教育廳公布2014級部分高校大一新生體質健康測試情況,2014年男生的四項身體素質排序為:50米跑(98.1%)、立定跳遠(82.6%)、1000米跑(62.9%)、引體向上(2.9%);從以上數據中可以看出男生引體向上成績非常低,全省大一男生一分鐘引體向上100個男生不到3人能達到及格的標準,合格率僅為2.9%,這反映出男生上肢及肩背部力量較差。以此作為背景,開展微課教學的選題。
2.2 微課的設計
靈魂在于它的教學設計,優秀的微課教學設計是在信息化技術支持下對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創新。作為高校體育教師,應清醒地認識到:雖然現在微課的發展較為迅速,但教師的主導地位并沒有改變。微課+翻轉課堂構建MOOC之所以成為當代教育改革的趨勢和力量,正是因為以其為誘因能更好地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教師應在這樣的機遇下努力創新和改善教學設計,提供更好的微課資源。圖1為引體向上設計總體思路。
2.3 微課的制作
教學演示課可以帶攝像機進行拍攝。教師可以使用自己的攝像機采取一個單一的攝像頭,固定在支架,確定攝像機的拍攝范圍可,然后拍攝。在錄制過程中,教師要自然放松,保持良好的教學態度。演示拍攝背景要簡潔,最好是白色或淺色。在后期編輯中插入課件和其他材料。教師在錄制過程中如果出現錯誤的地方,可以把錯的地方再錄一遍,盡量保持整個教學的流暢性。為了追求更好的視聽效果,提高錄制效率,也可請其他教師或攝制組使用專業相機協助拍攝。利用多機位進行拍攝。教師在制作前應與錄制人員進行更多的溝通,表達教學意圖,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整。微課的后期制作就是一個糾錯的過程。根據教學需要,在微課教學的過程中增加字幕和動畫效果,引入更多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編輯完畢后,選擇適當的視頻格式進行視頻輸出。
3.1 開展課前調查,了解學生思想動態
微課的方案設計緊扣大學生思想實際,滿足大學生探索社會問題的需求,滿足大學生成長需求,從而引起大學生共鳴,使體育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結合,增加其針對性,做到有的方矢,學生正真喜歡。學生有了興趣,有了目標,教學與訓練就不在迷茫了。另外,微課在體育教學與訓練中應用可以充分發揮其短小精悍、靈活便捷、主題鮮明等方面的優勢,增強體育課堂教學與訓練的新穎性、趣味性、互動性,對傳統灌輸性教學模式進行有效創新和發展,突出學生在學習訓練上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對于體育課程的學習潛能,進而實現體育教學訓練質量的不斷提高。
3.2 構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位一體”新型教學模式
新模式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加強師生互動,增加體育教學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實效性。較好解決了高校體育當下所面臨的問題,提高教學實效性。實現體育教學“四結合”,即師與生、教與學、學與思、知與行有機結合的問題,有效改善體育教學針對性不強,學生學習主動性不夠,師生互動性不足和實效性不高的問題。
3.3 促進高校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
微課制作、資源的上傳等都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相關知識,通過不斷學習和知識的積累,加深了拓展教學資源的意識,微課制作過程,從視頻的拍攝、剪輯,到微課資源上傳互聯網并開展網絡指導,再到微課教學資源的共享和互動,都需要教師具備多種信息化素質和信息技術整合能力。在制作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還要繼續掌握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同時通過微課教學可以有效緩解師資力量缺乏的問題。
3.4 運用移動網絡平臺,構建體育教學APP
學習者能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以任何方式學習任何內容,可以充分利用瑣碎的時間學習。滿足了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3.5 微課實踐性、創新性教學成效顯著,教師、學生競賽成績突出
通過不斷實踐與創新,微課教學在教師學生形成共識,教師與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成績突出。同時教學團隊建設不斷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富有成效顯著。
微課教學是一種新理念、新方式,是教育教學改革對信息化技術發展的一種適應性結果。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高校體育教學,不僅增強體育教學的魅力性、特色性和實效性,讓學生有了獨立自主學習空間和時間,而且促進高校體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帶動高校體育工作整體水平的提高。實效性是微課的翻轉課堂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運用前提,如果過度追求形式化而忽視體育教學本身內在特點,那么微課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就失去意義。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微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形式應運而生,為推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微課引入高校體育教學是一種探索性的嘗試,在實踐的初期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面對問題要敢于直面接受,密切關注微課教學的發展,結合體育教學工作實際,積極探索微課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應用的存在的問題與優勢,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實踐中不斷的總結、改進和反思,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的快速轉型和體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1] 郭文良,和學新.翻轉課堂: 背景、理念與特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 35( 11):3-6.
[2] 何克抗.從“翻轉課堂”的本質看“翻轉課堂”在我國的未來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14( 7):5-9.
[3] 曾淑煌.“翻轉課堂”的理論意蘊與實踐探索[J].教育評論,2014( 10):118 -119.
[4] 葉大鵬.“微”時代之微課發展意義與存在問題探析[J].綏化學院學報,2013(12):135-136.
[5] 王國亮,詹建國.翻轉課堂引入體育教學的價值及實施策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6(2):105-110.
[6] 盧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 外語電化教學,2014(7):33-36.
[7] 王穎,張金磊,張寶輝.大規模網絡開放課程(MOOC)典型項目特征分析及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4):67-70.
CreativeApplicationofMicro-courseinCollegePhysicalEducation——Take Pushup Teaching as An Example
Wang D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cro-coursecame into being as a new form of teaching, which provides new thinking and method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micro-class teaching as the object of study. By using expert interviews and literature materials and other methods, taking pull-up teaching as an example, it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micro-course teaching design. Guided by MOOC thinking, college sports teachers should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s, enhance the charm,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offer students with morespace and time for independent lear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ports, as well as the overall college sports improvement.
Micro- course; physical education; creative usage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16SJB890018)
王冬(1985-),男,安徽舒城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淮陰工學院體育部,江蘇 淮安 223003 Sport Department of Huan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Jiangsu, China.
G807.4
:A
:1005-0256(2017)09-0035-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9.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