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葉俊
(麗水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浙江 麗水 323000)
為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2〕53號)的有關要求,教育部在2014年4月28日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印發〈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辦法〉等三個文件的通知》(教體藝〔2014〕3號),同年 6月 11日,教育部又下發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教體藝〔2014〕4號)。針對這些文件要求,大學體育迫切需要改革。本文通過分析大學體育現階段存在的普遍問題提出的相應解決辦法,為大學體育改革提供參考。
隨著教學新思潮的涌入,再加上近幾年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專業技能知識在大學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加大。在整個學校的教育方案中,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會成為最終期末量化考核中的主要內容,作為評定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而體育在部分學校未得到重視,只是作為參考和形式,未被學校教育重視[1]。學生在缺乏興趣的基礎上更加不重視,遲到、消極應付、曠課現象屢見不鮮。
大學體育的教學目標著重于體育技能的教學,增強學生體質健康。但由于多種原因,體育教學只解決體育技能,增強學生體質健康往往停留在喊口號的階段。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中,往往忽略了體育精神的培養,忽略了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大學生的人格健康不僅關系到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時也關系到我國的未來與希望。健康的體質、人格以及生活方式是學生走向社會發揮各自能力的一種基本條件,而大學體育教育則是培養這種基本條件的一種教學手段。在大學體育教育中,通過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優秀的意志品質來實現體育教育的目的已經被人們所忽略[2]。
大學體育考核體系不完善為許多學者所詬病[3-6]。高校往往都是采用傳統的技能、素質考核作為評價學生成績的主要標準,也就是結果評價。這種考核方式使那些體質較弱,剛開始接觸新的運動項目的學生很難獲得高分,從而影響他們練習的積極性,考核也就失去了對他們的激勵作用。
體育教師往往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方法多采用演示法、競賽法,以體育技能傳授為主導[7]。但是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體育教師擔任著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重要使命。要求體育教師不僅自己要熟練掌握運動技能,還要會教,會研究,除了專項知識傳授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注重學生學習興趣、鍛煉習慣的培養。這就要求體育教師掌握更多的相關知識,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學生的課外鍛煉往往是學生提升自身身體素質的主要途徑,也是培養體育鍛煉習慣的主要途徑。高校往往對這一環節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導。很多高校沒有經費保障,課外鍛煉放任自流,好一點的高校基本采用APP、打卡之類的手段對考勤進行管理,但對于具體的鍛煉方式方法沒有指導,學生往往是應付了事。
從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現狀來看,由于教育制度、家庭、社會環境等多因素的影響,使得好多學生對體育運動不感興趣,從中學開始,學生都沒有體育鍛煉的習慣[8]。到了高校后,學環境較為寬松、自由,使得學生更是沒有體育鍛煉的意識,對大學體育也是被迫學習。近年來大學體育為了迎合學生的興趣,多數高校都采用選項課教學或者俱樂部制,但是在沒有養成體育運動習慣之前,任何體育項目在網絡游戲等現代娛樂方式面前都顯得索然無味。
在高中階段,為了提升學校的高考的成績,提高升學率,很多學校會大大減少甚至取消體育課,而在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下,多數學生自身也放棄了體育鍛煉,這就直接導致到大學后學生普遍身體素質較低。而且中小學的體育教育對基本的體育素質技能培養不夠,像基本的跑、跳、投的能力,都偏弱,以至于身高 170厘米的女生立定跳遠跳不到 150厘米的現象在大學中較為常見。大學體育雖然是選修,但由于缺乏了這些基本的身體素質和基本技能,導致學生掌握新技能比較慢,體育教學難以順利并且有效的開展[9]。
我國大學體育政策處于不斷完善、發展的階段,政策的制定、執行、評估等方面尚不成熟[10]。政策的出臺必須有前瞻性,各部門、地方還要建立相應的保障體系,宣傳、資金、執行、考核監督都要有配套政策出臺,這樣才能提高政策的實效性,讓頂層設計政策能真正落地。
切合實際地調整教學目標及內容定位對于大學體育的發展和提高有著決定性的作用。確立清晰的目標后,才能據教育目標來對其課程體系進行合理的設計、設置和安排。除了掌握運動技能之外,還要根據現代學生身心特點加強理論知識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的意義和作用。像國家全民健身計劃十三五提出的“運動是良醫”等新理念,一定要貫徹執行,這樣對提高學生興趣,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使他們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都有很好的激勵作用。
除了結果評價之外,大學體育一定要強調過程性評價。注重過程才能讓學生重視現在,寄希望于未來。教師也能關注到個體差異,更容易做到因材施教,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激發學生的潛能,建立信心。要將學習過程,技能素質的提高作為重要的評價考核標準。
作為我國教育工作的主要組織者和執行者,教師水平的高低對于教學質量有著最直接的影響[2]。大學體育教師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首先就是要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加強繼續教育。除了自身學習之外,還要有定期的培訓學習,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努力打造全能型教師。教師對學生的鍛煉一定要要加強管理和個性化指導,努力讓鍛煉成為一種習慣。
在體育課堂教學的安排中,增強趣味性、娛樂性、競爭性的內容,重視師生互動、學生間的交流、相互協作,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體會到體育的魅力所在,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無論是課外鍛煉還是大學體育課內課外一體化教學,更或者從學校、家庭、社區構建的結構模型都是要讓體育融入生活方式。大學生體育生活化是大學生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體育生活化使大學生在自覺參與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認知、道德和能力[11]。
[1]崔文軒.大學體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管理觀察,2017,03:150-151.
[2]李強.對我國大學體育教育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16(35 )2:161-164.
[3]尹文芳.大學體育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高等教育,2016,12:80.
[4]李德勝,胡振曄.我國中學生體質健康教育的對策[J].湖北體育科技,2009(28)1:16-18.
[5]張錦.大學生體質健康教育影響因素的分析[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6(38)3:345-347.
[6]顧玉芝.健康促進政策視域下青少年體質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當代體育科技,2016(6)31:62-63.
[7]馬珺.大學體育教學現狀與改革創新分析[J].學校體育學,2017,07(6)136-138.
[8]楊淑英.《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分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6,11:96-97.
[9]陶軍. 大學體育教育的危機與改革研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7,15:156-157.
[10]李娟,陳寶,郭寶科等. 政策學視域下我國大學體育政策現狀與問題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16(35)3:1-4.
[11]黃美蓉. 我國大學體育困境與出路探析[J].體育與科學,2017,38(3):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