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堂 (江蘇省沭陽縣沭陽如東實驗學校,223600)
依托體育優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探析
——以“原地雙手頭上前拋實心球”為例
袁瑞堂 (江蘇省沭陽縣沭陽如東實驗學校,223600)
體育優質課比賽中的每一節課往往都是經過了參賽教師和團隊共同精心設計的,不僅體現了參賽者個人的智慧,也代表著區域性研究的方向,因此,它傳遞的信息更加豐富、全面,是體育教師借鑒和模仿、分享和研究的不可忽視的重要資源,也正是因為如此,各級比賽組織部門一般都會不失時機地把觀摩學習也納入活動的范疇。
學習與研究是教師發展的重要途徑。現場體育優質課的學習與研究的過程實質是通過間接經驗的獲取、加工,最終被內化為自己的直接經驗的過程,包括學習者對體育課堂真實場景的觀察、思考、分析、借鑒和總結。當教師運用支撐性理論對現場課進行分析與思考的時候,學習便從感性認知進入到理性反思的階段,其自我學習、自我反思和自我總結能力便有了實質性的提高,思想和觀念進一步升華,教學實踐研究也就有了厚實的基礎。
然而,現場體育優質課的學習與研究與一般的課堂教學案例或視頻課(如一師一優課)的學習、研究是有區別的。一般的課堂教學案例或視頻課可以重復觀看,研究的目標預知性和針對性也都比較強,而真實場景下的體育優質課活動轉瞬即逝,信息容易丟失,因而對它的學習、研究則要通過課的整體判斷和信息的搜集與歸納去發現課的價值所在,學習與研究的后知性特點比較明顯。所以相對而言,現場體育優質課的學習研究難度相對較大。鑒于此,以“原地雙手頭上前拋實心球”一課為例,提出以“現場記錄——確定主題——撰寫報告——實踐內化”為基本程序的學習與研究步驟并具體說明,旨在拋磚引玉,引起共同分享與進一步討論的機會,為促進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更有效的參考意見。
由于現場優質課瞬間即逝,觀課者要把教學背景、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手段、教學組織方法、師生活動等內容進行記錄,以便后續研究再現場景。
1.學生通過自我經驗的體驗和在不同姿勢下前拋實心球的感悟中體會到用力的效果。
2.學生能在教師指導和學生的幫助下,通過不斷地體驗,掌握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的用力順序。
3.在競賽中鞏固與提高練習,體驗學習的進步,并從中學會合作學習。
1.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進行自主體驗練習并點題
(1)課堂常規和熱身活動后,教師沒有直接進入原地雙手前拋實心球動作技能的講解與示范教學,而是問同學們:“你們在生活中可能都有拋擲物體的經歷,今天老師先不限動作,只要能拋遠就行,看看你們的表現吧?”(教師提出要求后,學生到達指定的正方形四邊上面向外,由教師統一下達口令開始練習)。
(2)教師肯定了學生的表現,提出拋擲物體動作有多種,但今天主要和大家一起學習“原地頭上前拋實心球”。
2.引導學生體驗與感悟“原地頭上前拋實心球”用力方式對拋球的影響,引出動作技能的教學
(1)教師依然避開直接的動作技術的示范與講解,而是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坐姿、跪姿和站姿三種拋擲方式的比較練習。
(2)集中討論,引出完整動作學習。
得出結論:因為坐著主要是手臂用力,跪著主要是手臂和腰腹用力,而站立則是手臂、腰腹和腿都能用上力,所以站立姿勢最容易把實心球拋得更遠。
教師評價:是的,你們說得很對,要想把實心球拋得更遠,不僅需要手臂用力,更重要的是需要手臂、腰腹和腿部共同協調用力才有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把這三種力量協調起來?請大家先看老師的示范,好嗎?(教師完整示范)
3.技術動作教學與練習
(1)動作分解教學。教師完整示范后,把動作分解成“持球預備——持球于頭后上方,身體后仰成反弓狀,身體重心落在后腿上”“后腿蹬地發力,挺髖,重心前移到前腿,球移到頭上方”“前腿發力,重心繼續前移,球在高點時收腹、甩臂、撥球”三個部分,在示范并講解每一部分的動作要領后,進行分解動作轉完整動作的徒手模仿練習。(對動作形成一個感性的認識與理解)
(2)由各組小組長帶領組員持球分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并給予及時的評價與幫助。(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適時運用即時評價的教學方法)
(3)學生示范,學生評價,教師總結并糾錯動作,然后繼續分組練習,教師繼續指導和幫助。(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相結合)
(4)教師針對學生練習的情況進行評價,肯定了學生的進步后指出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出手角度低,在告訴學生出手角度是影響拋擲遠度的重要因素后,講解與示范,并采取拋球過適當高度橫線的練習。(肯定成績,指出問題,并改進了教學手段,體現教學的漸進性,這是突破重點的一個重要方法)
(5)點評學生的學習進步,肯定了學生的學習成果后,組織學生進行得分練習,每小組拋擲方向的地面上都有4條得分標志線,其中由近到遠分別為1分、3分、5分、10分,每小組中以2人為一組,其中一名學生拋擲,另一名學生記分,連續拋擲5次后進行輪換,最后統計出哪一組超過20分的人數最多。要求記分的學生還要及時提醒拋擲學生的動作。(體現了鞏固與提高練習手段的運用,以競賽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體現了學生合作的學習方式,也體現了絕對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的運用,具有激勵性功能)
4.放松活動,總結與評價,安排歸還器材后下課。學生在快樂的學習氛圍中結束了本節課的學習。
現場體育優質課體現的內容與思想比較豐富,追求面面俱到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耗時耗力,效果不顯著。因此,對整個課的研究應把握重點,與自己的教學實際相聯系,致力于解決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此時確定一個研究主題非常重要,它有利于研究問題的升華。
回看現場記錄后可知,本節課中教師引導、學生體驗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對于知識的意義建構和突出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而言,體驗式學習確實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的建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如何在體育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這又是許多教師感到困惑的問題,也正是有了這種困惑,激發了我們對教學的不斷探索,于是,我們根據課的記錄分析,確定研究的主題為“如何上好教師引導下的體驗式體育教學課”。
反復分析與思考現場記錄,以研究主題為方法,對課的優點、存在的不足以及自己的反思以報告的形式呈現,反思的內容注意體現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思想,注重專家理論、上課教師的思想以及自我實踐相結合,并把它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是提高教師反思意識和能力的研究過程。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本節課的優點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的明確,教學重點突出。教學方法的運用、學法的指導以及教學手段的不斷改進都是圍繞著學生“體驗”學習服務,教學步驟包括“已有經驗體驗練習——比較與感悟體驗練習——結合教師的知識體驗練習——漸進性提高與鞏固體驗練習”,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經體驗而獲得體育知識與技能的循序漸進過程。
2.體驗環節設計巧妙。自主經驗練習中,教師沒有直接從傳統的動作技術結構的講解與示范這個教學常規出發,而是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經驗進行自主練習體驗,實際是為后面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埋下了伏筆;教師充分引導學生“手、腦、口、眼、耳”并用,調動了學生思維的參與,有效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為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原地頭上前拋實心球”的學習認知形成助力。結合教師的知識體驗練習以及漸進提高與鞏固體驗練習則是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融合。在教師的不斷指導下,學生通過漸進性的練習與感悟,最終形成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整個教學流程清晰、訓練到位。
此外,教學中滲透了大量的現代教學理念。除了體驗式學習這個教學理念本身之外,在教學中廣泛采用了師生討論與分析、生生合作等形式,這實際上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而教師指導與幫助又恰恰體現了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要求。整個教學中,評價幾乎也貫穿于教學的始終,而且既有教師評價,也有生生評價;既有即時性評價,也有過程性評價;既有定性評價,也有定量評價。教學評價呈現出多元化和多樣化特征,體現了現行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對評價的要求。
首先,對于一節課而言,突破重難點的方法或手段是教學中必須體現的,我們看到教師在突破“出手角度”這個教學重點時,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拋過一定高度的橫線進行體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們也發現,對于本節課的難點“腿部和身體協調用力”卻沒有突破的方法,學生因缺少這方面的體驗影響了學習效果。
其次,教師將“雙手頭上前拋實心球”分成三個部分讓學生體驗并不科學。不可否認,分解教學是動作技術教學常用的方法,但是分解教學必須符合動作的特點。對于“原地雙手頭上前拋實心球”而言,把完整動作分解成三個部分看起來規范,但是仔細觀察和分析就會發現問題:當分解成“預備——重心前移到前腿,球在頭上方——拋”的練習時,學生動作越來越僵硬,而且越擺越僵,真正完整練習的時候卻又體現不了這三個分解動作的標準,因而絕大部分學生又回到原來的動作上去了。另外,假如第二個動作“重心前移到前腿,球在頭上方”是超越器械加大用力距離的最佳點,本來應該在此時順勢將球拋出,才能達到最佳超越器械的效果,但由于分解動作,此時身體是處于靜止狀態,超越器械的作用被減弱,當學生聽到“拋”的口令后只有再加上振臂和抖腕的動作以彌補不足,錯誤的動作隱患便形成,因而該教學環節對學生的體驗將產生消極的影響。
通過這節課的分析,我們認為,一節好的以體驗式學習為主的體育課,需要做到:教學的目的明確,重難點突出,且能有一定的突破的方法;每一個教學的環節設計要巧妙,任務要清晰,練習要到位;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注重知識的意義建構,在循序漸進中完成體驗,最終實現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滲透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注重教法的運用和學法的指導,評價要體現多樣化和多元化,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別人的思想畢竟屬于間接經驗,是否符合自己的教學還需要實踐的檢驗,通過不斷實踐與反思,才能逐步內化為自我的思想或理論,用于指導自己的實踐。實際上,這是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借鑒該課的教學優點,按照自己的理解設計課堂教學,并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評價;也可以邀請同伴參與設計或看評課,總結與反思存在的差異與不足,不斷豐富自己的認識,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進而促進自我專業能力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