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海霞,陳祥和,許克云
高校專業體育教學管理的現狀與發展
彭海霞,陳祥和,許克云
體育教學作為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正常教學秩序、開展基本教學活動,實現學院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而專業體育教學作為高等體育院校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有涉及范圍廣、工作量大且雜等特點。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經費不足、教學形式單一、對學生考核和評價不充分等問題。以上問題的存在,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對高等體育院校中專業體育教學管理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根據現狀提出針對性建議。希望能為高等體育院校中專業體育教學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和發展建議。
高校;專業體育教學;教學模式;考核方式
體育教學作為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正常教學秩序、開展基本教學活動,實現學院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的根本保證。體育教學又分為專業體育教學和公共體育教學兩大部分[1]。作為體育教學活動重要組成部分的專業體育教學,存在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機動性強等特點,其涵蓋課堂教學、考務、教學科研等重要方面[2]。所以,探究專業體育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對于提高教學水平、教學質量、人才培養等具有一定的現實和指導意義。
專業體育教學指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專業基礎理論教學,部分高校將高水平專業隊教學也歸到其下。專業體育教學以傳授體育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為基本目標,服務于本科生培養[3]。但是目前專業體育教學的管理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影響到體育教學和本科生培養的質量。所以探究專業體育教學管理在高校中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1 專業體育教學的發展歷程和專業布局
專業體育教學在高等體育類院校的發展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一、運動人體科學專業設立,該階段專業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運動訓練的科學化水平、預防訓練中傷病發生等,主要課程有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中醫學等;二、培養綜合性人才,隨著社會對復合型人才需求增加,高等體育類院校也加大了綜合性人才的培養,設置的課程主要有體育保健學、體育心理學、體育管理學等;三、體育類專業快速發展,隨著體育類高等院校自身發展需求增強,促進了專業體育發展[4]。目前全國體育類高等院校中已形成體育新聞、體育管理、體育經濟學等十幾個專業[5]。
全國體育類院校專業設置和發展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專業設置范圍越來越廣,目前專業設置設計到哲學、經濟學、醫學、管理學等多個方面[6]。并且很多高校還在大力發展非體育類的相關專業。雖然目前設置的專業越來越多,但相關專業均與體育存在密切聯系,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體育運動的廣泛社會效益[7]。通過相關專業的設置不僅增加了體育類院校的綜合社會效應,在一定程度上也豐富了學生知識范圍。但在專業課程增加的同時,也給專業體育教學管理帶來了相應的難度。
2.2 專業體育教學現狀
2.2.1 重視程度不夠,經費不足
隨著專業體育發展,原有基礎理論課程,如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等受重視程度不夠,甚至有的高校在減弱相關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在整個體育教學中的比重[8]。再者就是在很多高校的專業體育教學課程安排中忽視實踐課程在整個教學中的重要性。由于專業實踐課程需要特殊場所和儀器設備,并且實驗室建設需要大量經費的投入,在經費比較緊缺的很多體育類院校,滿足基本教學后,投入到實驗室建設的經費就很少[9]。并且除專業體育院校外,學校層面上很多領導對體育院系的認識停留在僅僅是上好體育課上,造成對體育院系及專業體育教學的經費投入較少[10]。所以,造成很多專業基礎理論實踐課無法開展,即使是開展也只是找幾個比較簡單進行。對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及其實踐課的重視程度不夠,學校對此的經費投入不足,造成專業體育教學受限,本科生培養質量下降。
2.2.2 教學形式單一
專業基礎理論課的教學組織形式是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織性要素。“教”與“學”的過程是在一定的組織形式下有序展開的,現行專業體育教學活動是時間固定、班級固定、不分學生水平、以講授法為主等進行授課[11]。但因學生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等,必須要加以區別對待,不能單單只是進行統一的傳授式教學。這難以滿足學生不同層次、不同水平的需求,不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12]。因此,高等體育院校非體育類專業體育教學應采用不同的教學形式,打破傳統的時間統一性,采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方式,把班級教學、小組教學、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力求加強學生自我能動性,既面向全體學生,又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學質量[13]。
2.2.3 考核和評價方式
課程考核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一環。目前專業基礎課程的考核或評價方式主要是考試,其考核內容是相關課程的基礎理論知識,而在專業技術課上是將基礎理論考試和專項技能合并后進行考核[14]??己撕驮u價方式較為單一,缺少機動性和靈活性,缺少對學生思考能力、基礎理論知識應用能力等的考核和評價。不能充分展示學生對相關理論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學習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目的是為了解釋運動實踐中的現象和遇到的問題[15]。那么單單的考試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準確考核學生對于專業課程或者實踐知識的掌握程度。
3.1 提高對專業體育教學的重視和經費投入
由于領導對專業體育教學的理解不深入,造成對專業體育教學的不重視,導致在專業體育教學上的經費投入不夠,使得專業體育教學尤其是實踐類課程受到經費資助不夠限制[16]。所以,在以后的專業體育教學管理中,首先要加大專業體育教學的宣傳。讓領導在知曉體育教學基本作用的同時,也要讓他們了解專業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和具體建設需求。還要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和優秀教師的引進,優化師資結構的同時也要注重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訓。其次,要加強專業體育教學實踐課程配套設施的配備,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所學理論基礎知識與實踐相結合[9]。培養既有豐富理論基礎知識,亦有較強動手能力的合格大學生。
3.2 豐富專業體育教學的教學模式
隨著社會發展,學生對于新鮮事物的接觸增多,接受能力增強。那么,老師教、學生學的老教學模式時間一長,不僅使學生厭倦上課,就連老師也會感覺索然無味[17]。所以,教師要根據自己所講授課程的特點,將基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上課地點搬到實驗室或運動場,將理論基礎知識滲透到實踐中[18]。便于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再者計算機技術迅速發展,使得目前教學方法和手段日益多樣化和豐富化。多媒體技術主要有文本、語音、動態影像等,通過豐富教學多媒體素材和課件,并應用到專業教學中,將對學生思維、學習積極性、專業基礎知識記憶、創設思維情境等具有重要影響[19]。最后,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將基礎知識應用到相關疾病防治等領域,這樣不僅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并對學生懂得如何去應用基礎知識也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由于專業體育教學的教學模式特點,所有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利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的學,并對教師的教也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3.3 完善考核和評價方式
目前專業體育教學存在考核形式單一,且不能對學生掌握知識和應用能力進行較為綜合的評價[20]。建議在以后的專業體育考核和評價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掌握、其在運動實踐過程中的運用及對運動實踐過程中相關現象的理解等。所以,在保留原有考核評價方式的基礎上,要顯著增加應用型和拓展型試題的比重,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教師要加強對學生平時表現成績的考核,擴大其在最終考核成績中的比例。平時課堂上,教師亦可通過小組間討論、問題解決、預留課下問題、課堂上提問等教學考核模式,這種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不僅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亦可促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3.4 立足現實,提高現有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教育資源是實施專業體育教學的基礎條件,而充足的基礎儀器設備是保障專業體育教學順利開展和實施的必備條件。但受限于受重視程度、經費投入情況等的影響,用于專業體育教學的教育資源將會比較有限[21]。而專業體育教學的基礎理論課又要開展,教師教學活動也不能停止。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現實專業體育教學教育資源的現實情況,充分挖掘現有儀器設備在教學過程中的功能。甚至有時也可做到一種儀器設備的多種用處[22]。有時教師還要發揮主觀能動性,設計一些簡單且實用的教學儀器,如可用電子秤來代替測力臺等。所以,在專業體育教學中并不是所有的情況下,現有教育資源均能滿足教學需要。這就要求教師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覺現有儀器設備等教育資源的功能,并且有時也要自己設計或改裝一些服務于教學的儀器設備。以來滿足于教學。
專業體育教學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專業體育教學因其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所以在其管理過程中亦存在不同之處。目前國內專業體育教學過程中存在受重視程度不夠、考核和評價方式單一等問題,本研究建議可提高對專業體育教學的重視和經費投入、完善考核和評價方式等。通過對專業體育教學管理現狀的研究,可為以后專業體育教學管理等提供一定的建議和理論支撐。
[1] 劉翠萍.高校體育教學管理淺議[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 2014, 22(4):15-16.
[2] 宣嬰. 高校體育教育教學管理的現狀及措施分析[J]. 科技創新導報, 2015, 12(2):208-209.
[3] 高林琴. 創新高校教學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 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 23(2):145-147.
[4] 韓峰, 史衍, 潘勇. 高等體育院校非體育類專業體育教學的研究[J]. 體育教育, 2011, 28(4):72-75.
[5] 林立, 吳燕丹, 江蕓.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管理的發展與創新[J]. 泉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 2005, 23(2): 96-99.
[6] 孔艷君, 李克雷. 高校體育教學管理的特性與實施[J]. 語言藝術與體育研究, 2016, 12(9):363-364.
[7] 毛紅英, 李梅娟, 鄧逢明. 皖西學院學報, 2005, 21(5): 136-138.
[8] 吳湘軍, 石紅, 張福蘭, 等. 《體育心理學》網絡課程互動資源建設研究—以吉首大學為例[J]. 當代教育論壇, 2011, 11(6):122-123.
[9] 崔瑋. 基于職業性與師范性的學前教育專業體育課程改革[J]. 陜西教育學院學報, 2011, 27(4):71-73.
[10] 唐東陽, 陳浩. 專業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就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 2011, 30(2): 139-141.
[11] 趙俊. 高師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調查[J]. 教育與職業, 2014, 11(9):190-191.
[12] 趙巖. 學前教育專業體育教學模式的構建[J].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2011, 27(2):35-37.
[13] 張瑞珠.民族健身操引入新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校本課程的可行性研究[D]. 新疆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15.
[14] 趙禹.適應服裝表演專業體育教學內容的實驗研究[D].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08:23.
[15] 魏立新, 范永勝. 淺析高校體育休閑課程的理念與目標[J]. 科技信息, 2010, 13(8): 184.
[16] 崔艷艷. 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研究[J]. 河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35.
[17] 柏林, 馬傳志. 數字化體育在高校體育專業教學中應用與對策研究[J]. 體育世界, 2016, 12(6):96-97.
[18] 王軍. 甘肅普通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現狀研究[D]. 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5: 19.
[19] 王國亮. 翻轉課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研究[D]. 北京體育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6:27.
[20] 彭青軍. 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體育世界, 2017, 9(4):12-14.
[21] 馬金鳳.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討[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4, 30(2): 105-109.
[22] 韓兵. 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創新策略研究[J]. 教學探索, 2017, 25(5):64-65.
The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ofProfessionalPETeachingManagementinUniversities
Peng Haixia, Chen Xianghe, Xu Keyun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in higher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 which acts as guarantee for normal teaching order, basic teaching behavior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eaching and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Professional PE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in higher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s with the features of wide range, large amount of duties and complex work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roblems exist such as insufficient fund, single teaching form, insufficient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for students and son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above problem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the quality of student training. In this study, the status of profess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anagement in higher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Hoping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assessment methods
G807
A
1005-0256(2017)12-0045-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2.018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項目編號:T-b/2016/08);揚州大學人文社科基金
彭海霞(1985-),女,山東菏澤人,碩士, 研究方向:體育教學。
揚州大學 體育學院,江蘇 揚州 225127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127, Jiangsu,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