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冰冰
基于問題的教研讓體育課堂更具魅力
文/石冰冰
基于目前體育課堂教學存在的準備活動陳舊、教學方法固化、教學過程不暢、運動負荷不足等問題,通過教研的形式,有針對地分析其成因,覓求解決策略,提升體育課堂魅力,以期更好地引導學生知體育、學體育、會
體育、用體育,從而促進其健康成長。
體育;課堂;問題;研究
目前,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性質、內涵等有了深度的理解和認知,在踐行層面呈現出多元、豐富、良好的發展態勢。但由于每一位體育教師對于體育與健康課程都會有自己的理解和詮釋,都會以自己所感知到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情境去設計、實施教學。因此,又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會兒拋棄傳統、一會兒傳統要得、一會兒淡化技能、一會兒強化技能、一會兒體能至上、一會兒認知在先、一會兒情感當頭、一會兒大密度大負荷等不同的聲音,這讓一線教師,特別是廣大農村欠發達地區的體育教師及大量的兼職體育教師“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想兼顧但又力不從心,不兼顧但又不知從何下手,致使體育教學的根基松動,以身體練習為載體的認知、技能、情感目標的有機融合缺失。很多學生經過十多年1000多節體育必修課的學習后,出現了不會體育、不喜歡體育、不參與體育的“三不”畢業生[1]。為此,直面當前體育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覓求解決策略,還體育課堂本真,提升其魅力,以更好的引導學生知體育、學體育、會體育、用體育,是教研工作的重中之重。
研究表明,現在的青少年缺乏運動甚至不會玩,這跟幼年時期“玩”得少有關。而缺乏身體活動的行為、習慣會由一代人傳給下一代人。如果父母都積極參與身體活動,他們孩子的積極參與率是其他兒童的5.8倍[2]。今天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人,今天學生運動行為、習慣的習得將會直接影響著未來社會主人生存的環境,這一切皆在于當下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優劣,然而當前體育課存在的一些問題卻制約著學生的體育學習。
慢跑、徒手操、游戲似乎是所有體育課準備活動的“三部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成不變,與主教材毫無關聯,不知道為誰做、為何做,趣味性、針對性、鋪墊性、創新性無從談起,試想小學階段節節課如此、中學階段節節課也如此,學生能喜歡體育課嗎?無怪乎在對一些高校的在校研究生進行調查時,他們對于體育課的認識僅是跑跑步、做做操而已。
講解、示范、集體學練、分組學練、一遍遍的糾錯、交流展示等成為了固化的、機械的教學模式,籃球這樣教,排球這樣教,武術、體操還是這樣教,無新意、情境設置之說,而基于學生、為了學生、發展學生的教學設計更無從談起,教師教得費力,學生學得乏味,學不會也就不足為奇了。
教學中有時學生剛開始練習,教師就鳴哨集中,說是講解示范;繼續練習的指令發出后,學生剛剛進入學練狀態,集中哨響起,說是要糾正錯誤動作;再繼續練習,有的學生還沒返回到練習場地,教師又鳴哨集中,說是要強調一下重、難點,如此種種,在一節課有限的時間內隊形調動多達6~8次,練習次數得不到保障,場地器材閑置、浪費,學理不明、教理不清,違背了體育課堂的教學規律,導致了學生的學習蜻蜓點水。
班級人數多,教學分組少,無論什么課,組數、組內的人數固定不變,少數學生練,多數學生排隊、等、站、看的現象屢見不鮮,由于等的時間過長,隊尾的幾名學生還會出現打鬧的現象,課堂紀律混亂,練習時間、練習次數、練習組數、練習密度、練習強度等嚴重不足,導致了體能、技能教學的“雙差”問題。
盲目地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把分組當成自主,把兩人一組而沒有實質性的練習當作合作,把多人湊在一起的討論當成探究,無論什么內容、無論什么課型,都華而不實、流于形式,導致了身體練習的低效。
問題有時是一把雙刃劍,既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不足和差距,又讓我們深刻地反省、比對、覓求其解決路徑,這是基層教研應有的態度和視角,也是真實教研的體現。為此,筆者基于現狀,通過教研,總結出了以下策略。
由于很多學校場地小,同堂上課的班級多,學生人數多,在體育課上經常會出現“搶場地”、臨近課堂的學生相互干擾、相撞或一些傷害事故。解決辦法是課前教師應給學生建立直觀的邊界概念、區域意識,可以用四個椎體或其他器材作為標志物設定一個大小合適的教學活動區域,并規定所有的學生在活動時都不能超過這個區域,每節課都要求學生進行自我、相互的監督與管理,長此以往習慣就會養成,教學的有序安全也會得到保障。
在體育課中大多數教師常用哨聲、口令、擊掌等形式作為練習的起止信號,進行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隨著信息的多元發展,僅用這幾種方式難免顯得單調、乏味,其實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作為練習的起止信號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例如,音樂起練習開始,音樂止練習停止,并通過反復練習讓學生體驗、鞏固、強化、自動化,學生在傾聽、理解、運用、享受美妙音樂的同時,不僅明確了音樂指令的目的意義,規范了自身的行為,提高了對令行禁止課堂規范的認知,又促進了遵紀守規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多元信號方式有機結合、融會貫通的運用于體育課堂教學中,則會顯得更加靈活、人文、豐富、有趣、長效。
由于一節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課堂伊始教師要帶領、督促學生盡快地活動起來,在走、跑、跳、側滑步、高重心、低重心等多種姿勢交替練習的基礎上,可以增加路徑的變化,游戲融入,或是相互擊掌、問候、介紹、進行一些話題的交流,在一般性準備活動的基礎上,再融入一些專項的準備活動,例如,在韻律舞蹈的教學中,做準備活動時可以聽著音樂節奏進行上述活動,也可以將本節課的步法進行分解,適時地融入到準備活動中,這樣就顯得內容豐富、多彩趣味、鋪墊充分,學生的神經系統處于興奮狀態,身體各關節得到充分活動,各器官功能被充分激活,在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愉悅氛圍中,學生會更入情、入境、入學,從而為基本部分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體育課各練習之間應做到無任何“裂縫”,各環節銜接緊密、過渡自然、清晰流暢、融會貫通、一脈相承,教學步驟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時間、空間充足,數量、質量有保障,運動強度、練習密度適宜,才能較好地促進認知、技能、情感一體化學習目標的達成。例如,在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教學中,學生兩人一組由近至遠進行傳接球練習,三人一組迎面傳接球練習,四人一組迎面傳接球練習,可在此基礎上進行五對五的教學比賽,在整個練習過程中沒有人為的割裂某一教學環節,沒有過度的組織集中解散,有的是單位時間內練習時間、練習空間、練習次數、練習密度等均得到保障,且效果顯著。學生由兩人到三人、到四人、到五人的組合也非常自然流暢,既有基本技術的學練,又有技戰術的融合,這種有目標、有內容、有策略、有情境、有提升、有效果的教學活動顯得骨肉豐滿、實實在在、潤物無聲、水到渠成、價值多元。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打破固有的分組形式,通過改變要求進行分組。例如,按學生的著裝顏色分組、按學生的身高分組、按學生名字的首字母分組、按學生名字全拼的字母數進行分組、按身體不同部位分組等,這種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分組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了活躍的課堂氛圍,增加了學生與他人多次合作、交流的機會,增進了學生間的交往,而且使學生更專注、更投入地參與學習,同時凸顯了體育學科以身體練習為載體的育體、育人的多元教學價值。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內容、變化教學手段,營造良好的課堂環境,以引導者、助學者、伴學者、隱形者的多重角色,盡可能多地與學生一起探究學習,從而在情感上、情境中與學生達成共鳴,以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其實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學得高興,教師教得快樂,師生才能共同成長。
總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發展是永恒的主旋律,我們要基于問題,立足校情、師情、學情,精準教研,克服諸多不完善因素,形成統一認識,堅定不移地朝著實現教學質量真突破、為著學生健康成長的目標而努力前行。
[1]潘紹偉.強外優內并舉健身育人共贏[J].體育教學,2016(6).
[2]李小偉.學校體育再出發:讓體育成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J].體育教學,2016(6).
G633.96
A
1005-2410(2017)08-0042-02
(江蘇徐州市銅山區教育局教研室 2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