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海濱
別樣的“體育記憶”
——有感于跨界聯合課程教學
文/金海濱
“聯合課程”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它在讓我更加深入了解孩子的同時,也看清了自己。讓我從大教育觀的視角重新審視了體育教學。
體育;聯合課程;教學;反思
前不久,江蘇省南通市四位名師工作室間的彼此碰撞,成就了一次“聯合課程”的教學新體驗。本次“聯合課程”教學的授課對象為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整個課程以《“穆桂英”牽手“花木蘭”:醉美中國風》的獨特切入點來詮釋奧運主題。語文老師的《學會收集信息》引領學生貼近奧運報道;美術老師從《臉譜繪制》這一角度帶著學生把人物故事與角色融為一體;體育老師將《合作跑》替代奧運項目自行車運動,用接近的規則豐富了身體動作的體驗。三門學科、不同視角、多種手段,非線性的形式給學生帶去了“不一般的奧運體驗”。
本人有幸成為了其中的一名執教者,與學生一樣,對課堂充滿了幻想與期待。“聯合課程”雖然是一種未來形態,可能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不會成為教學常態,但是這種靈動、自由、變化、開放的課堂卻給每一位執教者與聽課者帶來了強烈的心理沖擊,也給我們這些長期在學科專業領域教學的老師帶來了深深的反思。
作為體育老師的我也一直在思考:我們應該給孩子怎樣的體育課?是教會學生運動技能還是以運動技能為載體育人?一直以來,“體育”似乎成了“運動技能”的代名詞,在教學中,我們教授動作,強化技能,過于重視“運動技能”,往往忽略了運動本身的特質。當然“過于強調動作技能”和“摒棄動作技能”都是不可取的,但可取的課堂究竟是什么樣的?我想,如果我們能靜下心來思考“運動”的內涵,思考體育課到底應該怎樣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也許會尋得一些我們想要的答案。
孩子們想要的體育課絕不是機械重復的身體練習,不是了無生趣的無味比賽,不是浮于形式的合作體驗。強調“運動”的體育課,一定是多元發展的體育課:它應該有著豐富的運動情境體驗,踴躍的動作技能表現,積極的心理情感支撐,發自內心的為同伴吶喊加油,甚至還應有著大膽嘗試新運動的勇氣,主動了解運動文化的熱情……“聯合課程”的實施是在體育課之前,通過語文、美術部分的教學,讓孩子對自行車運動的規則、成績、國人的重視程度有所了解,對花木蘭、穆桂英的精神有所感悟,對自行車賽場的中國元素充滿了自豪感。于是在我的體育教學中,孩子們一下子迸發出來強烈的參與意識與運動激情,完全出乎我的預料。由于其他學科的教學讓他們對自行車運動有了初步的感知,一下子激發了孩子們主動運動的內驅力,他們為同伴聲嘶力竭,為勝利傾盡全力,這一切,早已超越“動作技能”本身,這或許才是真正接近于“運動”意味的體育課。在“運動”中教,在“運動”中學,以“體”育“人”,或許是體育教學可持續研究的一個新方向。
“聯合課程”給我帶來的第二點感受:運動絕不是以單一的形式呈現,動作技能也絕不是運動的唯一內容。要從唯動作教學觀解放出來,必須構建運動項目的整體框架。讓學生對運動項目建立全面、豐富的整體認知,包括動作技能、核心價值、運動文化、交往策略等。這種理念的建立需要打破學生的認知壁壘。所以除了體育課堂以外,如何調動、整合一切可用的教學資源,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整體認知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這種教學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是廣度上的拓展,深度上的挖掘。“聯合課程”讓我們對傳統教學資源有了新的認識。作為體育老師,我們可能想到最多的是器材的開發與利用,而這些也只是停留在物化的基礎上。作為專科教師,我想更應該挖掘人的資源、知識的資源、技術的資源。“聯合課程”努力在為孩子們構建整體性的知識、技能領域,從運動知識、運動技能、運動文化、體育品德等方面做到整體無痕滲透,淡化學科界限。正因為這樣的嘗試,讓我對課程資源有了新的啟發和認識。我們的體育單元教學是不是可以打破傳統的以項目內容為中心,構建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多項目組合單元?讓學生用精確到百分位的秒(數學知識)來清楚認識自己的運動成績?可不可以讓他們用報道的形式(語文知識)進行體育課的表達?是不是可以與音樂老師溝通安排運動音樂欣賞課?是不是可以布置利用網絡資源(信息技術知識)搜索運動相關的課外作業?是不是可以與其他學科老師溝通共建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主題(聯合課程體驗)?等等。看上去,這些課程資源都是“運動技能”核心領域以外的事兒,但一味凸顯生物鍛煉的價值并不是體育課堂的終極追求,只有充分利用和調動這些非物化教學資源,才能讓我們的孩子真正懂運動、會運動、愛運動。
這次“聯合課程”教學的初嘗試,讓我深深感到理想與現實存在的差距,這種差距讓我表達無力,無法用豐富的理論去詮釋那個近似完美的結果。正因如此才會讓我一個專職體育教師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聯合課程”不是要求每個人都做全科教師,而是在聯合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學科專業的不可替代性。這對非專科知識領域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的教學不能只是基于學科本位的,而是要基于學生的。往往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構建和掌握又是整體性的,不是割裂的。所有的教學都應直指學生的健康成長,核心素養的培養。我們應該為新時期的教學變革做怎樣的準備,這對我們體育教師提出了挑戰,我想只有不斷地再學習才是唯一的途徑。這種學習既是觀念的轉變也是實踐的基礎,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一定需要更多領域的知識來支撐,除專業知識以外,還要去了解兒童,了解課程,了解各門類學科的教育。教育一定不能只做“脖子上的教育”,體育教學也應突出具生性,讓孩子們在運動中認識主體的自己,世界的自己。心懷大教育的體育教學,才會給孩子們帶來幸福、健康的生活,才會讓孩子們的生命成長更具意義。
G633.96
B
1005-2410(2017)08-0050-02
(江蘇省南通市永興小學 226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