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昌
(遼東學院體育部 遼寧丹東 118003)
實現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持久性聯動發展的策略①
董金昌
(遼東學院體育部 遼寧丹東 118003)
該文運用文獻綜述法和調查法,從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聯動發展的必然性;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現狀情況的對比;影響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聯動發展的制約因素等方面進行研究;提出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聯動發展策略的相關建議。其核心在于改善高校體育教學社會實用價值低下的現象,為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提供借鑒與必要的參考。
高校體育 社會體育 聯動發展 策略
在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的要求下,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逐漸呈現出“教育社會化,社會教育化”的趨勢與特點。學校體育是社會體育的基礎和前提,社會體育是學校體育的延續和發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聯動發展,可以解決社會體育開展中存在的場地資源匱乏,指導人員缺乏等諸多問題,高校體育可以為社會體育的開展提供了場地、人才、知識等資源,也可以為社會體育實踐提供科學有效的健身方法、健身理念,促進社會體育健康發展。兩者聯動還可以提高高校資源的利用率,豐富高校體育文化,拓展高校體育范疇,促進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和諧發展,達到雙贏效果。
高校體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和基本技能,達到增強體質、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和習慣等。高校的體育活動形式主要以課內教學及課外體育活動相結合為主,活動范圍也只是局限于校園之內,師生的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顯現和合理利用。而在高校體育服務于社會方面也沒有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社會和高校自身發展都要求高校在未來的社會中要承擔起更多的責任和義務,高校體育終將要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所以高校利用自身的優勢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服務與方便[1]。顯而易見,高校體育應該積極參與到社會體育發展建設中,以其強大的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和場地資源服務于社會體育,使體育成為共創和諧社會的紐帶,利于社會和諧發展。
1.1 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現狀情況對比
1.1.1 高校體育的具體現狀
高校體育在人力資源、知識資源及場地資源上都具有優越的條件,高校擁有大量的教師和體育專業的學生;由于有國家經費投入的保障,高校體育設施資源較為豐富,體育場館設施更為齊全,圖書資料豐富。調查發現,高校學生課余時間利用場地和器械進行體育活動的很少,使高校的場地資源被閑置,節假日、寒暑假更是如此,有關體育鍛煉的圖書資源利用率極低,沒有充分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傳統的高校體育教學體系已經不適應當前社會體育的需求,存在著理念陳舊、目標狹隘、內容枯燥、方法單調以及評價單一等弊端,受此影響,高校體育教學的教學程序具有明顯的程式化特征,不適應社會體育發展的需要。
1.1.2 社會體育現狀
我國社會體育活動的開展形式主要以自發性為主,例如:當前熱興的廣場舞運動、健步走運動以及跳繩、踢毽等群體活動,都是在自發狀態下開展的。這種組織與開展的形式,雖然能夠給予參與者一定的自主權,但是從發展的角度來考量,則存在著因缺乏必要的發展規劃與組織體系的保障而呈現出后繼乏力的狀態,或因活動內容過于單一而導致參與者興趣索然,由此折射出我國社會體育面臨著諸多困難,缺少統一的組織、管理,在日常體育鍛煉中沒有專業的體育指導員,缺少專業的科學指導;在場地器材方面,經費投入力度不夠,設施極其缺乏。
1.2 影響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聯動發展的制約因素
(1)體育意識是指人們對體育及其重要性的認識以及由此產生的思想觀念、心理活動的總和,是動機產生的基礎,也是行為表現的先決條件[2]。意識是實踐的基礎,通過調查發現80.16%的體育參與主體對體育健身理念認識不夠,參與意識不強。要推動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在實踐中的聯動發展,必須重視對體育參與主體的體育健身互動意識的科學培養。
(2)良好的健身環境及穩定的物質基礎是體育參與主體科學鍛煉的前提,但場地設施條件、經費投入力度、資料獲取等問題是制約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聯動發展的主要因素。社會的體育設施無論是在數量、質量、配置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問題,高校體育資源豐富,利用率低,但對外開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加強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力度,體育指導員是指在群眾性體育活動中從事運動技能傳授、健身指導和組織管理工作的人員[3]。體育指導員缺乏是制約社會體育與高校體育聯動發展的又一因素,體育參與者缺乏正確的指導,對項目的認識理解不夠,往往進行錯誤的鍛煉,起到了相反作用;同時還容易出現對一些器材設施的不科學利用。因此,應該科學合理地把高校豐厚的師資力量安排到社會中去,對體育參與者進行科學有效指導。
(4)宣傳力度薄弱,政府扶持不到位。目前的宣傳主要以便于實施和組織的公告欄、報紙專欄、條幅和宣傳畫的形式,宣傳環節薄弱使體育參與者缺乏鍛煉意識及科學有效的健身方法,不能在體育實踐中深刻理解和體會體育健身的作用與特征。政府扶持不到位,現在政府部門還沒有為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提供聯動幫助,設置聯動平臺,部分高校與社會的聯動也是自發行為,缺少政府部門政策性的支持。
(1)高度重視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協調、聯動發展。高校每年舉行校園體育文化節,科研氛圍較為濃厚,社會體育參與者步入高校參加體育鍛煉,必將受到校園文化的影響,既修身又養性,同時又促進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協同發展、聯動發展,使高校體育范疇得以拓展,可以促進教師的科研與教學改革的開展,使高校體育內容和形式更加豐富,不僅開闊了教師的眼界,還為教師科研提供了廣闊的研究天地。
(2)進一步加強宣傳力度,提高體育參與者對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聯動發展重要性的認識,通過設立體育知識咨詢機構、體育技術指導協會、學術講座活動、遠程體育教學、體育指導員培訓班、科普進社區等服務項目,提高體育參與主體的健身意識,豐富健身方法,培養良好的健身習慣。如搭建網絡平臺,通過網絡向千家萬戶傳授體育知識、傳播體育文化,使人們在不同的時空都可以接觸體育、了解體育,感受體育的魅力,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參與體育活動[4]。
(3)政府部門應該建立相應的機構,制定相應法規和制度,使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聯動更有組織性、紀律性;同時建立信息平臺,發布相關的體育信息,為社會體育參與者和高校體育開展提供必要的服務。
(4)努力構建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一體化協調發展模式,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制定聯動方案,場地設施的使用安排,聯動時間的安排及實施后的效果。實現高校體育和社會體育的人力資源、知識資源、物質資源和組織管理共享。
(1)通過加強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協調發展的理論研究,可以實現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持久聯動發展。
(2)通過加強宣傳力度,設立信息發布平臺,培養體育參與者科學的體育健身互動意識,縮短意識與實踐行動之間的差距。可以實現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持久聯動發展。
(3)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與幫助,建立相關部門,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有助于加速實現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聯動發展。
(4)通過構建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一體化協調發展機制,使人力資源、知識資源、物質資源和組織管理共享,從而實現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聯動發展。
[1]潘宏波.高校體育促進社區體育發展探討[J].高教論壇,2008(2):158-160.
[2]蘇莉莉.濟南市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D].上海體育學院,2010.
[3]夏群彪.高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現狀及聯動發展的途徑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9.
[4]陳龍國,張新中.高校體育與城市社區體育聯動發展的“雙贏”模式探索[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66):112-114.
G807
A
2095-2813(2017)02(a)-001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4.017
遼寧省社科規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L16BTY002)。
董金昌(1970—),男,遼寧丹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