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密云分校體育辦公室 北京 101500)
淺談體育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①
王志勇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密云分校體育辦公室 北京 101500)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進步,中學生的競爭和學習壓力越來越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將精力放在高考的知識積累上,而很少有時間和機會去支配自己的空余時間,也很難去接觸除了學習以外的新鮮事物。學生的身心和個性很難得到全面的發展,這也是我國中學教育中,中學生創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學生正在被應試教育剝奪創新的意識和能力。體育教育是放松學生身心壓力,培養創新能力的很好的嘗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和個性塑造,經過長期的實驗和實踐證明,體育教育除了在體育教學上幫助學生緩解學習壓力,增強體質之外,還應該在學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和長處進行挖掘,幫助學生釋放壓力和心理負擔,培養其對新鮮事物的興趣,培養學生在創新方面的能力。
中學生 體育教學 創新能力
隨著社會的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深入,知識經濟體制已經成為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基石,國家對于教育基礎設施的投入也在逐年的增加,但是教育體制的改革在一段時間內依然面臨很多的挑戰,最明顯的一個就是應試教育很難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和企業需求的適應性人才,學生缺乏獨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缺乏創新意識。在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很多家長將中學知識的積累看成是成功成才的唯一標準,為學生報各類的補習班,學生被繁重的課堂和課后作業壓得喘不過氣,沒有自由的時間去支配和接觸其他的事物,學生成績好、聽話也成為衡量一名學生是否將來能夠成功的唯一的標準,對于那些有個性,敢于懷疑和挑戰權威的學生則被貼上調皮搗蛋的壞孩子,這種教育環境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和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這也是造成當前學生在素質教育的很多方面都有所欠缺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比如,學生在團結合作方面的不足,在奉獻和無私方面的欠缺,以及在情緒控制、自我約束、創新能力等方面的短板等,這些都顯示了當前中學生在素質教育的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課堂上有限的時間老師都在盡量將盡可能多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很難在這樣寶貴的時間里面去討論和思考。因此,課堂之外的體育教育就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機會。
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的影響因素有很多,但是歸根到底就是社會環境因素和家庭以及學校教育因素等這三大因素,這三個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互影響和作用的關系。
1.1 社會影響因素
知識經濟體制下,人們對于知識的需求也越來越重要,學生在入學開始就被社會冠以大學象牙塔的憧憬,但是市場經濟重視的是知識和技能型的人才,而社會風氣造就的缺失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惡性攀比心理。在多年以前,學生只要考上大學就會被冠以秀才的名號,而今的大學雖然已是琳瑯滿目,教學水平也是參差不齊,加上信息傳遞方式和傳播手段的多樣化,對于大學生的評價更是褒貶不一。因此,家長之間對于學生之間的攀比也從原來的考上大學轉變成考上重點大學,這也就造成了家長和學校對于一個學生的評價只停留在學生的分數之上,而不再關注學生在其他方面的發展和能力,尤其是以后的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諸如團隊合作、獨立思考和判斷、自我控制和壓力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學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每天面對就只有做不完的作業,答不完的試卷。學生經過批量生產之后,學校產出一大批的高分考生,但是在其他的能力上卻表現的差強人意。
1.2 家庭影響因素
在近幾年以來,國民經濟發展迅猛,家庭經濟條件不斷改善,家庭對于學生在讀書上的花費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提高學習成績方面,很多家長在這方面的態度是,只要孩子愿意讀書,能夠讀好書,讓我們付出什么都是可以的。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優秀,就不枉費家長對孩子成長教育的一片苦心,孩子到學校的唯一目的就是讀書考大學,別的事情沒有必要去操心,只要專心的學習就行了,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教育出來的孩子很難具有獨立性和注重意識,學生缺乏鍛煉的機會,成了只會讀書學習的工具,這也是為什么經常可以看到有的高分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依然無法自理自己的生活,以及一些學生不懂得感恩和自主學習。這些都是在家庭教育中學生被過度的代勞導致的在其他能力方面的喪失。
1.3 學校影響因素
學校在教育體制改革的浪潮下,雖然一直在強調教育教學改革,提倡學生的素質教育和綜合能力的培養。但是在實際的落實過程中,真正將學生的素質教育納入教學考核的學校并不多,這主要是學校在招生和高考升學率以及重點大學的上線人數上存在很大的壓力。這就導致學校在教學的過程中只能將所有的資源和教學精力放在學生獲取知識應對高考上,而對于其他的與高考無關的能力的培養則被放在不太重要的位置,學生參加體育運動和其他的活動的機會自然就會特別少,學生主要的時間都放在聽課、做作業和答試卷上。而對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學校也只是想著等學生高考之后進入一個好的大學再去強化這方面的能力。
體育教學中對學生思想認識,是學生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條件。學生只有正確的認識到體育教學對其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的重視體育,理解體育鍛煉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的健康和精神上的放松,同時還讓學生的精力更加充沛,適當的體育鍛煉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集中精神投入學習,幫助大腦對于周圍事物的反應和思考,促進學習的進步。
體育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信心是學生培養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之一。體育教學是一個實踐性的教學過程,在實際的教學中學生通過完成教學任務,難免會遇到很多的障礙和困難,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主動去嘗試,尋找不同的解決辦法,同時像籃球和足球等體育活動,通過老師的組織,學生之間形成默契,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放松學習的壓力,緩解緊張的情緒。學生在這樣的體驗和不斷的嘗試中,會不斷的增強其學習和成功的自信心,對于學習上的苦難也會產生積極的心態,讓學生明白不管是什么樣的苦難,只要敢于去嘗試,就一定能夠實現目標。
體育教學注重細節觀察,細節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基因。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通過一些案例進行新課程內容的引入,之后就開始向學生灌輸各類的定義和知識內容,學生對于新知識的記憶應接不暇,更沒有時間去思考老師在講課過程中的問題,導致對于知識概念的理解和領悟還沒有透徹就已經進入下一個環節。而在體育教學環節中,老師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對于體育活動中的內容和方式有足夠的權利和表現方式。因此對于活動細節的把握也更加有優勢。例如,在籃球教學中,老師要求學生去觀察進攻和防守上的問題和亮點的時候,學生更容易根據以往的經驗,發現進攻方和防守方的籃球戰術特點,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結果也會不盡相同。學生在觀察完成之后,會主動思考接下來自己進攻或者防守的時候的主要方式和戰術,獨立的思考和分析。最終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創新出獨特的戰術和方法。
社會、家長和學校在對待中學生的學習上,應以更加長遠的發展和成長為目標,而不該過度的去關注學生的學習分數。學校應真正將素質教育、綜合能力納入到學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獨立思考、創新發展的能力。老師在課堂教學中,還應該積極尋找更加科學高效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把合作教學,情境教學等融入到現實的教學實際中去。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
[1]邱雍羲.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J].2010(13):56-57.
[2]楊勇,李翠霞.體育鍛煉與學生心理健康[J].中國學校體育[J].2003(6):27-29.
[3]黃德煒.認知新課標,更新體育教學觀念,打造全新的教學模式[J].海淀論文集,2004(12):32-36.
G8
A
2095-2813(2017)02(a)-025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4.252
王志勇(1968—),男,漢,北京人,教育學學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