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 劉海燕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四川德陽 618400)
淺談高校體育教育中實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①
李青 劉海燕
(四川工業科技學院體育學院 四川德陽 618400)
近年來,高校屢屢傳出重大安全事件的消息,如何在高校中進行生命安全教育成為高校管理者們重視的課題。同時,在高校體育教育中如何實施生命安全教育,已成為體育界研究的議題。該文從體育教育中實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意義出發,認為安全是體育教育開展的前提要求,體育教育可以發展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能力,可以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兩者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實施以及特性上可以契合。
生命安全教育 體育教育 關聯 可行性
中國的未來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葉瀾教授認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學思考的原點。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隨著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高校生源不斷增加,大學生的安全問題成為社會聚焦的熱點。特別是近年來,高校屢屢傳出重大安全事件的消息,在讓人們痛心疾首的同時,不得不反思我們的安全教育工作。如何在高校中進行生命安全教育是高校中的重要工作。在高校體育教育中如何實施生命安全教育,已得到體育教育者們的關注,成為體育界研究的議題。該文從體育教育中實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意義出發,分析了兩者之間的關聯性,探討了兩種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1.1 順應當前高校安全教育的需求
大學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希望,是建設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實力量,在新形勢下,大學生的健康與安全成為了家庭、學校乃至社會的關注焦點。報告文學作家楊曉升說過“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如今在中國比比皆是,一家三口的家庭乍看是幸福而穩定的,殊不知卻時刻潛藏著危機。”實施生命安全教育是規范和加強大學生安全教育的需要。大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它關系到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在這個階段對學生實施生命安全教育具有實際意義。然而,我國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還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地方。分析近年來我國大學生安全事件發生的原因,如果大學生們具備了生命安全意識、安全防范技能和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那么很多事件都是可以避免的。加強生命安全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預防安全事故發生,減少安全事故對學生及其家庭造成的傷害,減少社會和國家的損失。
1.2 彌補當前高校安全教育的不足
查閱我國關于學生安全教育的相關文件,2007年教育部頒布了《中小學公共生命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然而至今沒有頒布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指導性綱要。盡管各大高校都設置了專門從事安全管理和教育的機構,但是我國高校的生命安全教育還是存在一些急需規范的方面。在組織實施上,各大高校將安全教育列為學校工作的重點內容,但是在實施過程中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教育的實效,學生往往對學校的安全教育重視不夠,安全教育流于形式。在課程設置上,只有很少一部分學校將安全教育列為學生的正式課程,大多數學校將生命安全教育作為學生工作或安保部門的一個方面,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和技能,更缺乏評價學生學習效果的指標體系。在教育內容和形式上,安全教育內容多以防騙、防盜、防火等知識性內容為主,缺乏安全防護技能培訓,例如:在緊急情況下的自救、他救能力。高校學生普遍存在不夠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對于生命安全的認識不全,更缺乏在危機狀況下的應變能力和生存技能。
1.3 進一步豐富體育教育的內涵
生命安全教育是指針對遭遇突發性事件、災害性事故的應急、應變能力,避免生命財產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生傷害的自我保護、防衛能力,以及法制觀念、健康心理狀態和抵御違法犯罪能力的教育。通過生命安全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讓學生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從而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生命安全教育在體育教育中的實施,可以提高學生對生命的認知、對安全的重視,激發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促進運動技術技能的形成和發展,不斷發展學生的終身體育能力、防身自衛能力,健全大學生的心理,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生活,熱愛生活的態度,同時也進一步豐富體育教育的內容和意義。
2.1 生命安全是體育教育的前提要求
學生的安全是學校體育教育工作開展的前提要求。在每一節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教師們必須要根據課程內容做到安全的預防工作。無論是從每一節課的開始與準備部分,還是在每一節課的結束部分,都是以“安全”為主導。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是建立在保護學生安全的基礎之上。此外,學校體育工作部門往往將課堂的安全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指標。
2.2 體育教育可以發展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能力
運動安全知識是大學體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運動技能的學習中,體育教師會針對每一個動作進行講解示范,并且時刻提醒學生們安全注意事項,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在不同項目的學習中,教師有針對性地發展學生的安全防護能力。例如:在短跑項目的訓練中,教師可以很好地發展學生的速度素質,同時提高學生們的反應能力。在武術散打、擒拿格斗、拳擊、自由搏擊等對抗性項目教學中,教師不僅會傳授學生基本技能動作,不斷提高學生的抗擊打能力與安全防護能力,同時還要不斷發展學生的抗壓心理。通過游泳的教學訓練,可以發展學生在水中的生存自救能力。通過運動創傷的預防和急救學習,可以提高學生在危機狀況下的應變能力、自救、他救能力等。
2.3 體育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特別提出過“運動有益健康”的口號,積極倡導通過體育鍛煉,來提高生命質量。體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通過體育教育不僅可以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健身水平,發展學生的運動技能,嚴格的教學和訓練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紀律意識、團隊精神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質。此外,形式多樣的體育運動項目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健康觀、審美觀,幫助學生認識和發現體育運動的魅力所在。通過體育鍛煉還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幫助學生身心得到更加充分、自由、全面的發展,為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基礎。如今,體育運動已經成為了提高人們的生命價值和生活質量的一種重要手段。
3.1 教育目標具有統一性
體育教育是指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遵循人體的生長發育規律,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而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身體教育過程。其主要目標在于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使學生掌握體育運動、衛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識、運動技能和健身方法,培養學生體育的能力和鍛煉身體的習慣;向學生進行品德、意志品質教育,健全學生人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生命安全教育是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一種教育活動。其主要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生命安全意識,強化自我保護意識,使學生掌握基本安全防范知識、逃生知識和技能、自救、他救的技能,培養學生健全的心智,提高其在面臨危急時刻的心理素質,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兩者在技能發展、心理素質方面都具有統一性,都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標。
3.2 教育內容的復合性
高校體育教育的教學內容大部分是為了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協調發展而安排的一系列身體活動,這與生命教育是相融合的。體育教育中提高學生的運動安全意識、防身技能及健全學生的心理素質都與生命安全教育緊密相關,內容上具有復合性。例如:安全防身的游泳與救生技能、自我防護的格斗技術、運動創傷急救技術、生命安全防護意識、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等方面。
3.3 教育實施可操作性強
體育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實踐教育為主的教育形式。生命安全教育中的逃生技能、自救與他救技能、心理素質的培養和訓練等內容,可以融合在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之中。例如:在進行跑步訓練的過程中,可以發展學生的速度、耐力、反應能力,還提高學生吃虧耐勞的精神,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將體育教育和安全教育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如在對抗性項目的練習和比賽中,可以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他們應對能力和水平。在團隊項目練習中,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協作、互助精神,從而更好適應社會。二者的教育形式具有開放性,將兩種教育融合實施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3.4 二者具有相同的特性——親歷性
無論是體育教育還是生命安全教育都具有親歷性,二者都是傳授技術技能的重要手段。兩種教育中的技能學習都是建立在人最基本的運動能力“走、跑、跳、投、攀爬”的基礎之上。只有受教育者親身體驗,親自參與訓練才能夠達到教育的目的,特別是在技能的習得方面,生命安全教育中的求生、逃生技能、自救、他救技能都必須要親自實踐才能夠獲得;運動技能的獲得也必須要有受教育者本人參與,他人無法替代。
伏爾泰提出“生命在于運動”的觀點,其含義包括生命的產生在于運動,生命的存在在于運動,生命的發展在于運動。在這種觀點的指引下,將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體育教育中更具有說服力。當前高校體育教育處于一個變革發展期,將生命安全教育納入體育教育的呼聲越來越強烈,這也是高校體育工作者們必須認真思考和研究的新領域。
[1]王子樸.安全教育課程內容和結構體系的構建[J].體育教學,2009(12):112-115.
[2]王子樸,李曉天.我國學校體育實行生命安全教育的發展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2(1):110-114.
[3]吳澤萍.學校體育發展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2(4):100-103.
[4]董翠香,朱美珍,季瀏.發達國家學校體育發展方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體育學刊,2012(4):72-75.
[5]王東敏,張銳.大學體育教育基礎之上的安全教育實證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3(2):249-250.
[6]丁勇,王成明.生命關懷——體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6):154-155.
[7]劉德,王華倬.生命安全教育:體育教育的本源回歸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7):112-114.
G807.4
A
2095-2813(2017)02(a)-006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4.067
李青(1982—),男,漢,安徽滁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