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杰 褚沈東 周文淵 苗旺
(中國礦業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
“體質健康”導向下江蘇省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①
陳慶杰 褚沈東 周文淵 苗旺
(中國礦業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
體質健康是時代發展對學校體育教育的要求,“健康第一”已經成為學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該文通過中國知網檢索相關文獻、實地調查和訪談法獲得相關數據,對“體質健康”導向下江蘇省大學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江蘇省高校體育教學以體質健康為導向豐富和發展體育教學模式。研究結果表明,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符合體質健康導向下江蘇省大學體育教學的要求。
體質健康 江蘇省大學 體育教學模式
體質健康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人存在的客觀必要條件。當今世界各國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國民素質、人才素質是重要保障。世界上各國政府都開始關注國民健康,國際上也在尋求促進健康的全球性戰略,這也就將“體質健康問題”提上議事日程[1]。我國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制定出臺了《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國家體育鍛煉標準》、《大、中、小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及《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一系列學生體育評價標準。隨著時代經濟和科學的發展,一些學者、專家都意識到了學校學生的體育合格標準和檢驗方式應跟隨時代科技的步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開始關注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以1986— 2008年間6次全國學生體質調查資料,總體而言大學生身體素質呈逐年下降趨勢; 超重及肥胖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我國大學生體質健康的發展[2]。對“體質健康”導向下符合學生體質健康要求的教學模式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1.1 體質健康的概念
體質健康是由體質和健康兩個詞構成,體質在這里主要是指身體素質,健康在這里主要作為衡量的標準。所謂的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是在遺傳和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生理功能、身體素質、人體結構、心理素質等綜合相對穩定的特征,其范圍包括身體和身體素質、生理功能、適應性和心理狀態等。正確地認識和理解體質,是實現體質研究基本理論和實踐內容科學化、系統化和規范化的基礎和前提。體質內涵明確指出人是一個統一的、相對密切協調的有機整體,其包含著身體素質和心理兩個方面[3]。健康作為衡量指標常分為三級:健康、亞健康、不健康。
1.2 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本質內涵
我國在2002年頒布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經過幾年的推行與發展,于2007年正式推出《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國家對學生的體質健康發展一直作為學校體育教學主要任務。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本質就是《標準》檢驗的成果及后續影響,目的是使得學生擁有一具健康的體魄和掌握幾項鍛煉身體的體育運動項目。
2.1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實施的意義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自2002年試行以來,全國各地教育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認真進行組織推廣,根據新的形勢,經過修改和完善,將《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更名為《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同時也作為《國家學生體育鍛煉標準》的有機組成部分。《標準》的實施過程中,學生體質評價和體質測量工作是重點。在《標準》的研制和實施過程中,國家投入巨大,期待通過《標準》的實施來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的全面發展,激勵學生主動自覺地參加經常性的體育鍛煉[4]。
2.2 我國學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轉變
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變遷:軍國民體育思想,重視對學生身體訓練和軍人精神的培養,以德國“兵式操”為主的學校體育;自然主義思想,以球類、游泳、田徑、普通體操等作為體育課的主要內容;社會主義體育思想,突出了體育的工具性和階級性,強調了體育的服務功能,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為祖國接班人培養服務;體質教育思想,體育教學應以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為主;終身體育指導思想,在人的一生中都學習與參加身體鍛煉,以終身鍛煉為目標;“健康第一”指導思想,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其本質就是把學生的健康發展作為體育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中之重。我國的學校體育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是不固定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每個歷史時期總會出現和當時歷史背景相符合的學校體育教育思想,形成相配套的教學模式。
大學體育教育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最后階段,是奠定終身體育意識的關鍵環節,強調體育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改革創新我國大學體育教育,真正實施終身體育的思想,是培養高素質人才、乃至提高全民族文明程度的必然途徑[5]。
3.1 江蘇省大學體育教學模式演變發展
教育部新聞辦透露,截至2014年7月9日,從地域來看,江蘇省普通高校數量最多,有134所[6]。江蘇省不僅是教育和辦學大省,而且江蘇省辦學歷史由來已久,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中國最早的師范院校在江蘇南通舊通州城外千佛寺處開始建校。我國在清末開始創建以現代學校為藍本的小學、中學和大學等,起初辦學者想辦學救國圖存,啟蒙國民思想?,F代學校的創建總伴隨著學校體育教育,區分當時舊時代學堂和近現代學??梢杂脤W校體育教學來區分。近現代學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發展,由軍國民體育思想、自然主義思想、社會主義體育思想、體質教育思想、終身體育指導思想向“健康第一”指導思想過渡。江蘇省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也經歷了三基型、并列型、三段型、一體化型向俱樂部型的轉變過程。
3.2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是“體質健康”導向下江蘇省大學的選擇
國外的發達國家以健身體育及終身體育作為大學體育教學工作的基本宗旨,貫穿實施于學校體育教育的全過程。以美國為例,其學校體育教學形式靈活,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培養學生主體體育意識和個性發展,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觀念,使學生在體育運動中發展自己個性、愉悅心情和鍛煉體魄。江蘇省高校體育教學以國家制定的“體質健康”為導向,發展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以各個運動項目為一個俱樂部,開展課內俱樂部、課外俱樂部和課內課外俱樂部結合模式進行教學。它突破了以上各種教學模式的弊端,揚棄分明,對發展個性、弘揚創新精神起到了重大作用,保證了體育教學效果的連續性和延伸性。
3.3 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符合“體質健康”要求
大學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以身體、娛樂、休閑競技和人文素質教育內容為主,以高度彈性化、立體化課程結構為輔,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對學生興趣和個性發展的培養,以學生的體質健康為目標。體質健康要求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健康觀,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價值強調素質教育功能;掌握一定的體育和衛生理論知識,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鍛煉的體育觀念。體育俱樂部教學模式符合“體質健康”要求,以“健康第一”為宗旨,旨在鍛煉學生體魄、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觀念。
[1]李宗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融入大學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11.
[2]尹小儉,杜建強,季瀏,等.中國大學生體質健康變化趨勢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9):79-84.
[3]劉星亮.體質健康概論[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10.
[4]戴霞,朱琳,謝紅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價效能的反思與優化——大學生體質健康預警機制的構建[J].中國體育科技,2012,48(3):75-82.
[5]李欣,韓新君.中外大學體育教學模式分析與我國大學體育教育的創新發展[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6):111-114.
[6]新京報.教育部公布高校名單:江蘇134所數量居首(表)[EB/OL].(2015-05-19).http://news.ifeng.com/a/20150519/ 43790306_0.shtml.
Research on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 of Jiangsu Provi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Physical Health”
Chen Qingjie Chu Shendong Zhou Wenyuan Miao Wa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116, China)
Physical health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on th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quirements, “health first”has become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o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 of Jiangsu Provi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physical health” is beneficial 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Physical Educ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orts club teaching mode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physical health.
Physical health;Jiangsu University;Physical education model
G807
A
2095-2813(2017)02(a)-007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4.079
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編號:201610290154X)。
陳慶杰(1990,6—),男,漢,江蘇沛縣人,本科,研究方向:社會體育與指導。苗旺(1994,2—),男,漢,河南社旗縣人,本科,研究方向:社會體育與指導。褚沈東(1994,2—),男,漢,浙江桐鄉人,本科,研究方向:社會體育與指導。周文淵(1994,1—),男,漢,四川宜賓人,本科,研究方向:社會體育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