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加龍 王磊
(長春工業大學體育教研部 吉林長春 130000)
20世紀70年代我國羽毛球項目發展的歷史回顧①
劉加龍 王磊
(長春工業大學體育教研部 吉林長春 130000)
我國羽毛球運動從西方傳入,最初以“游戲”為主逐步發展成為競技很強的運動項目。20世紀50年代左右廣東沿海一帶留學生等一些外國友人開始打羽毛球,羽毛球運動慢慢開始傳播開來,隨著我國歸國華僑把一些先進的羽毛球技術傳到國內后,羽毛球運動開始蓬勃發展。隨著建國以后我國加大了對體育的投入,羽毛球項目也隨之全國性普及和發展起來,該文闡述從最初的起步時期到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階段,重點闡述70年代羽毛球項目發展歷程。通過文獻資料法、歷史研究法、歸納演繹法等對我國70年代羽毛球項目的發展歷程進行剖析,總結其經驗和不足,并提出解決建議以指導我國羽毛球項目更好、更快發展。
中國羽毛球隊 羽毛球項目 歷史回顧
通過在知網、各大型期刊等查閱大量有關資料對羽毛球項目在70年代的發展有了一定了解,結合筆者對其內容的總結研究用歸納演義的方法對其探討和分析,梳理出了該研究的邏輯層次,進而推出了該研究的結論。并通過對其他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整理出了中國羽毛球隊在此時期發生的重大事件,并總結其經驗教訓,指導羽毛球項目更好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開始對體育競技加大了資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羽毛球運動在大政策支持的情況下開始蓬勃發展,60年代我國成立了由歸國華僑組成的國家羽毛球隊,后續成立了許多地方羽毛球隊,羽毛球運動穩步發展,直到70年代我國遭遇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此時期我國正處于以中央高度集權為特征的政治體制,“舊政治體制暴露著重大弊端發揮的作用日漸減弱。主要表現為中央高度集權,企業沒有積極性, 黨政不分、政企不分,忽視民主法制建設,權大于法,導致反右擴大化、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左”傾錯誤[1]。”而此時體育事業幾乎全部中斷,國家隊及各地方羽毛球隊相繼解散,各隊羽毛球教練員、運動員被迫下方到貧困山區,各級體委及體育工作全部整頓,各體育器材、場館等被占用或被破壞,體育事業陷入了全面癱瘓。
1971年“乒乓外交”的成功實現以后體育事業開始逐漸好轉,王猛任命為國家體委以后,整個體育管理系統開始恢復,特別是聯合國恢復了我國的合法席位,國際奧委會恢復了我國為合法席位,全國掀起了體育熱,同年重新組建了國家羽毛球隊和近20個省市地方羽毛球隊,此后競技羽毛球項目開始蓬勃發展。
1972年《新體育》復刊上明確提出了抓好訓練工作,提高運動競技水平,趕超世界先進行列,此后競技體育逐步恢復、發展起來。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從1974年起每年都舉辦全國青少年羽毛球比賽,大大推動了羽毛球運動的發展。隨后在領導的重視下重新組建國家隊,恢復訓練,提高競技水平。鄧小平同志兼管體育以后加大了對體育工作的重視和投入,全國體育事業走向了復蘇的局面,國家體委明確提出了“重點抓省級以上的競技體育,市縣級以下主要側重群眾體育,完善了運動員、教練員等級制度,提出“三從一大”訓練原則,逐步建立不同訓練層次相銜接適合國情的競技體育訓練體系,形成了系統的運動員輸送渠道,確立了中國競技體育“思想一盤棋、組織一條龍、訓練一貫制”的指導思想”[2]。為我國羽毛球項目發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做出了巨大的指導意義。
在國家體委的支持下我國羽毛球隊參加了多次國際交流賽,先后參加了在香港和曼谷召開的國際邀請賽和表演賽,1978年第三屆亞洲羽毛球邀請賽,1979年世界杯賽和第二屆世界羽毛球錦標賽,而后又與尼泊爾、日本、英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國家進行了多次交流賽,我國運動員通過比賽都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感知到了自己在國際賽場中所處的地位,多次取得的優異成績也大大提升了我國的國際地位。通過我國的多次努力終于在1979年恢復了我國在國際奧委會中的合法席位,重新振興了我國體育事業以及羽毛球競技項目的發展,對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鼓舞。
文化大革命以后國家領導人加強對體育工作的投入,加強了對體育設施的建設和對競技體育人才的培養,大大推動了競技體育的發展。1978年第二次羽毛球會議的召開更加明確了羽毛球技術風格的發展方向,為提高和發展羽毛球運動影響深遠。隨后在國際賽事上我國運動員多次取得優異成績。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黨和領導人的高度重視,可見這一寶貴歷史經驗值得我們后人學習。
我國多次開展國際交流賽,在比賽中嘗試過輝煌也慘遭過失敗,但運動員和教練員們了解了各國的技術風格,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從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開展國際交往,結合自身特點走羽毛球特色之路這一寶貴歷史經驗對后世影響深遠。
1966年開始我國經歷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此期間體育事業遭到了重創,全國體育設施多處被破壞,國家隊和體工隊全部解散,從體委干部到教練員運動員全部下放到山區、農村等,國際比賽以及國內大小比賽全部取消,整個體育事業處于癱瘓狀態。這十年來羽毛球運動幾乎終止,競技水平下滑很大,也不了解當時國際羽毛球技術水平,可見我國此時期由于政治原因阻礙了競技體育的發展,阻礙了羽毛球項目的發展,這一深刻的歷史教訓值得后人學習和借鑒。
國家的政治決定經濟發展,經濟發展的快慢直接影響競技體育的發展,我國遭遇了文化大革命,民不聊生,大多數地區溫飽難以解決哪有精力發展競技體育,發展全民素質。體育事業的發展直接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而經濟的發展又要有穩定的國家政治局面。我國70年代羽毛球運動處于低谷徘徊期,可見政治因素阻礙了我國羽毛球項目的快速發展,這對后人有著重要的歷史啟示。
我國開展的多次國際交流賽,取得過優異成績,用體育成績提升了國際地位,為恢復我國在國際奧委會上的合法席位打下了基礎。乒乓外交的實現就是很好的實例,在整個體育史上意義重大。
獨立自主走羽毛球特色之路。第二次全國羽毛球會議明確了技術風格和發展方向,注重了后備人才的培養,建立了適合我國國情的訓練方案,對羽毛球運動發展影響深遠。
綜上所述維護國家和平統一,努力學習,為構建和諧社會出一份力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多與他人溝通、學習、交流取長補短,為提高個人素質和更好的奉獻社會。
該論文闡述建國以來我國羽毛球運動發展過程重點講述了70年代羽毛球運動經歷了坎坷起伏時期,由于政治原因羽毛球運動遭到了重創,后期領導人的高度重視才得以好轉,通過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研究中國羽毛球運動發展史,不但具有理論上的歷史意義,還對指導我國羽毛球運動的科學化發展、創造新的歷史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人為鑒,可明得失”。以史為鏡,可知歷朝以來、存亡興替,研究歷史的經驗教訓,有利于未來發展。毛澤東曾經講過,“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他還多次發出過“學一點歷史”的號召。當前,我國體育進入了“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的新時期,在這個關鍵的歷史時期,回顧和總結中國羽毛球運動的發展史,也就是回顧和總結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發展道路歷史上的一個歷史事件。這將有助于我們客觀地看待過去的成就與失誤,正確地理解今天正在深化的體育改革,科學地展望我國體育發展的前景。
[1]金殿偉.新時期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發展軌跡研究[D].濟南:山東輕工業學院,2011.
[2]馮曉麗.我國社會體育制度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0(12):27-29.
G847
A
2095-2813(2017)08(a)-017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2.174
劉加龍(1988,5—),男,吉林乾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王磊(1987,9—),男,吉林永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