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錦均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鎮白坭中學 廣東佛山 528131)
跳遠助跑最后兩步步長的淺析①
蔡錦均
(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白坭鎮白坭中學 廣東佛山 528131)
跳遠屬于一種速度力量型運動,由助跑、起跳、騰空和落地四個動作組成。其中,助跑是起跳的前提準備,它的速度和質量對跳遠成績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尤其是最后兩步,決定了起跳的效果和最大水平速度。該文從以上情況出發,分析了跳遠助跑最后兩步步長的變化特征,討論了助跑最后兩步步長對跳遠成績的影響,希望能夠為運動員的實踐訓練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跳遠 助跑 步長分析
助跑的目的在于為起跳做準備,以控制整個運動過程的速度和距離,而助跑最后兩步是助跑向起跳的過渡,是銜接不同運動階段的唯一途徑,對跳遠的成績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和作用[1]。該文從分析跳遠助跑最后兩步步長變化的特征入手,分析了其與騰起初速度、騰起角、著地角、起跳時間等因素之間的關系,具體過程如下。
1.1 最后一步大于倒數第二步
關于跳遠助跑最后兩步的步長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田徑界研究的熱點話題,運動員和教練對此存在著較大的觀點分歧。助跑最后一步大于倒數第二步是最后兩步步長變化特征中最常使用的一種,其特點在于:高速助跑中最后一步較長,運動員身體重心降低,起跳過程受到制動,水平速度降低但垂直速度上升。這種助跑方式能夠拉長運動員腿部肌肉收縮前的工作距離,大幅度的提高垂直分力,提高起跳后的身體重心高度,有利于激發運動員身體的爆發力,提高跳遠成績。
1.2 最后一步小于倒數第二步
助跑中,運動員倒數第二步邁的距離相對較大,最后一步小,這樣能夠縮短人體重心和跳板之間的距離,有利于運動員提高起跳速度,減少可能損失的水平速度。倒數第二步比最后一步長時,運動員的重心比較小,這樣到了最后一步時,重心會急劇升高,容易導致運動員重心不穩,增加平衡助跑速度的難度。最后一步較短,還容易導致起跳不充分,影響運動員跳遠時的垂直速度,增加重心的不穩定性[2],導致運動員的技術發揮效果非常不穩定。因此,這種跳遠助跑方式對運動員的水平要求較高,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助跑的質量。
1.3 兩步步長趨于一致
兩步步長趨于一致指的是有意識的縮短倒數第二步的步長,增加最后一步的步長,使運動員的身體重心保持一個穩定的水平,有利于其動作連貫,提高水平動量,為助跳做好準備。增加最后一步的步長,會使起跳的沖力和沖量增加,縮短倒數第二步的步長,可以提高腿部的擺動速度,加快身體重心移動的速度,縮短運動員的用力時間,加長起跳的距離。適當增加最后一步的步長能夠增加運動員身體的垂直速度,使得制動的反作用力有所增大,方便運動員儲存體力和勢能,有利于其技術的發揮。
2.1 與人體重心的關系
助跑速度的變化會對步頻和步長產生一定的影響,在實際比賽中,為了能夠獲得更高地助跑速度,運動員會有意識的加快助跑節奏,導致步長變短,身體重心變化下移。根據上文提到的,目前跳遠最后兩步步長的變化特征主要有最后一步大于倒數第二步、最后一步小于倒數第二步和兩步趨于一致三種類型。在第一種類型中,最后兩步步長之間會有20~30 cm的差距,這時人體的重心變化呈現出一個下降—上升的趨勢,其優點在于運動員可以獲得更大的速度和騰空角度,缺點在于重心起伏大,不穩定。第二種類型中,人體的重心呈現出一種持平—下降的變化趨勢,這種助跑方式難度較大,運動員一般不會使用。第三種類型中,人體重心保持在一個平衡的狀態中,步長和步頻都比較穩定。
2.2 與著地角的關系
著地角指的是運動員在即將離開跳板的瞬間,身體重心與支撐點之間的連線和地面所形成的一個夾角。助跑的目的在于減少空氣阻力,增加慣性力,提高前進的速度,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著地角對起跳距離來說是非常關鍵的[3]。實踐證明,著地角越小,人體前進的阻力越大,損失的水平速度就越多,一般來說,著地角的最佳范圍應該在68°左右,為了保證這個角度,運動員應該適當減少助跑最后兩步步長之間的差異,平衡身體重心的移動速度,使支撐點與人體重心投影點相一致,從而減少水平速度的損失量。
2.3 與騰起初速度和騰起角的關系
實踐證明,跳遠的距離與起跳瞬間運動員身體重心騰起角度和騰起初速度之間有著直接的聯系和作用,因此為了達到更高的騰起初速度,應該盡可能的增加水平速度與垂直速度。騰起角是運動員離地前水平速度和垂直速度的實際水平所決定的,若想達到45°拋射角度,應該盡量使水平速度與垂直速度保持一致。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垂直速度是非常難控制的,即使是非常高水平的跳遠運動員,也很難將垂直速度保持在5m/s水平線上。同時,水平速度的控制和獲取則是非常簡單的,即使是初學者,也可以輕松的將水平速度控制在10m/s水平線左右。因此,從理論來講,運動員是很難將水平速度與垂直速度水平保持一致,這個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運動員應該盡可能縮小助跑最后兩步步長之間的差異,增加垂直速度,并控制水平速度的上升速度,從而使騰起初速度和騰起角獲得最佳水平,延長跳遠的長度。
2.4 與起跳時間的關系
起跳后,運動員腳步與地面之間會產生一種碰撞力,這種力量是非常大的,為了緩沖這種力量,運動員應該能夠合理掌握著地緩沖技術,并在起跳時將身體微微前傾,使重心在支撐點之上,迅速完成準備、伸蹬、起跳一系列的動作,使起跳時間控制在0.1~0.12 s[4]。實踐證明,助跑速度越快,起跳時間越短,運動員的跳遠成績就會越好,這是由于助跑速度對起跳時間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而縮短起跳時間可以增加騰起初速度,增加起跳的力量和沖量,使運動員在一瞬間內連貫地完成動作。因此,運動員應該合理控制助跑最后兩步的步長,縮短起跳時間,控制好腿部動作的節奏。
2.5 與跳遠成績的關系
從所得的研究結果來看,大部分成績優異的運動員均采用了倒數第二步略微大于倒數第一步的模式。例如,鮑威爾、劉易斯等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倒數第二步略小于倒數第一步時,人體重心與支點的水平距離較近,著板角較大,腿部承受的沖量小,膝關節角度大,有利于運動員的膝關節發力,減少助跑速度的損耗,能夠獲得較好的起跳效果。
總的來說,縮短倒數第二步步長,加大最后一步步長,使跳遠助跑最后兩步趨于一致,能夠使運動員保持身體重心的平穩移動,減少水平速度的損失,增大垂直速度,使騰起角保持在適宜的水平內,發揮有效騰起初速度,縮短起跳時間,增加起跳的沖力,有利于運動員發揮最高的運動水平。
實踐證明,我國部分跳遠運動員的最后一步重心偏高,這是造成其跳遠成績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為了達到更好的成績水平,運動員應該盡量控制最后一步的重心,使其與倒數第二步保持一致,提高跳遠速度和水平的穩定性,為獲取垂直速度和最佳起跳角做好準備。此外,運動員還應該保持情緒上的穩定,這樣能夠減少影響因素,保持最佳的狀態,以獲取更好的成績。
[1]陳毅清,汪繼兵.我國優秀女子跳遠運動員助跑最后兩步技術運動學特征的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9,4(6):33-35.
[2]楊永立,劉繼成.試析助跑最后兩步的步長對跳遠的影響[J].科教文匯,2010,6(32):194-195.
[3]龐慶軍,李銀萍.中美優秀男子跳遠運動員助跑最后兩步身體重心變化的運動學分析[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0,3 (15):111-113.
[4]楊虎智.對急性跳遠助跑最后兩步技術的分析[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11,34(21):35-36.
G823.3
A
2095-2813(2017)01(b)-024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2.241
蔡錦均(1974,11—),男,漢,廣東羅定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