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焱
(閩北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南平 353000)
我國群眾體育管理的理念創新與對策建議①
張焱
(閩北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南平 353000)
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從我國群眾體育管理角度為切入點,在分析我國群眾體育管理的發展方向基礎上,提出我國群眾體育管理的創新理念,即文化性創新、協調性創新、服務型創新、效益優化創新;提出我國群眾體育管理的三條對策,即構建群眾體育管理的良性運行機制、統籌兼顧群眾體育管理的非均衡發展、完善群眾體育管理多元化的管理體制。
群眾體育管理 理念創新 管理體制
體育事業乃民生大計,不僅直接關系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更關系到社會和諧發展和繁榮安定。群眾體育作為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的根本目標就是讓廣大群眾通過參與體育運動而獲得或滿足其健康和快樂需求。然而,多年來我國體育事業在“唯金牌論”影響下,群眾體育發展處于邊緣化,問題較為突出。在有關部門的積極引導下,“全民健身日”的設立、《全民健身條例》的頒布等等,群眾體育事業被擺上日程。2016年6月15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指出要做好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和產業鏈、生態圈,提升全民健身現代治理能力[1]。隨著群眾體育的快速發展,對它的管理也相應的成為體育管理的一個重點。筆者以此為切入點,從理念和體制兩個層面著手對我國體育管理進行研究。
(1) 系統化管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漸深入,現在的體育事業發展與中國傳統的體育事業管理體制產生沖突,其矛盾的焦點就在于國家統包供給制度對社會相關組織、企業干預過大。 政府對群眾體育事業發展同時承擔著所有者、經營者和管理者等多重職能和角色,在一定層面上導致群眾體育發展的權利過分集中,易形成官僚主義。現階段我國群眾體育管理要順應全能型政府的轉變,理順群眾體育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向著系統化管理方向挺進,發揮宏觀調控和政策性作用,為群眾體育營利性組織和非營利性組織提供保證[2]。
(2)現代化管理。群眾體育作為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在社會走向現代化進程中,對社會走向現代化發揮著重要推動力。群眾體育的現代化不僅是群眾體育產業的現代化,更是群眾體育管理的現代化,這標志著群眾體育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從管理本身角度看,群眾體育管理的現代化需要與時俱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最終建立與群眾體育管理制度相對應的管理體制。
(3)人本化管理。體育作為主體,其本身是為人這一客體服務,而群眾體育作為體育群體的一個層次劃分代表,應該重視人本化的管理理念。在群眾體育管理體制當中,特別是群眾體育的基層組織和管理還沒有做到人本化的管理理念,諸多主觀臆斷、片面猜想的思維灌注群眾體育管理當中,把想當然、我以為、我認為等加入到具體實施過程。在社會民主化不斷加強背景下,以人為本的人本化管理必將成為現代群眾體育管理體制的發展方向,這是毋庸置疑的。
確定管理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為群眾體育管理指明方向,指導群眾體育管理的實踐工作,從而獲得滿意的管理效果。
2.1 文化性理念
群眾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從屬于社會文化,對人的性格鍛造、意志挑戰、道德建設等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十六屆三中《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健全文化市場體系,依法規范文化市場秩序,要深化體育改革,構建群眾體育服務體系[3]。《決定》把健全文化市場體系與構建群眾服務體系相結合,表明了文化對體育的獨特影響。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要發揮體育的正確導向作響,必須從其文化性角度出發。作為群眾體育的管理者,要秉承著文化導向,不僅發揮群眾體育所應該發揮健康、娛樂等作用,更要以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建設為己任,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現下群眾體育管理應從根本上解決群眾對群眾體育的認知問題,這也就決定了群眾體育管理者必須以文化性理念導向,提升群眾的體育文化能力,端正群眾的體育價值觀。
2.2 協調性理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4]。由此可知,《憲法》以法律條文明確規定公民參與體育活動權利,不僅強調了體育事業建設的重要性,同時確立了體育的本質功能[5]。群眾體育是屬于體育社會學范疇的概念,《憲法》在規定公民參與體育活動權利的同時就等于確定了體育的社會關系。群眾體育管理雖由政府主導,但在體育改革過程中,我國體育事業發展逐漸走向社會化、產業化道路,使得體育事業發展離不開社會資本的投入,這就讓群眾體育管理在管理層面必須形成政府與社會相結合的管理的方式。
實行政府與社會相結合的管理方式,是基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和文化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所以強調群眾體育管理政府與社會之間是協調性關系,原因在于政府和社會不是隸屬關系,而是業務上的指導關系。政府在某些層面提供的群眾體育服務具有一定局限性,而社會企業調動社會力量和開展群眾體育活動擁有政府所沒有的優勢。
2.3 服務型理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改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表明我國經濟發展邁入新的發展階段。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人民對體育文化需求日益提高,增加體育服務供給成為體育事業發展的關鍵一步。中央8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全民健身計劃,構建多元化體育服務體系。從政府的報告和文件中可以看出,國家對群眾體育發展的重視及群眾體育本身發展的迫切性。群眾體育作為提供大眾體育需求的主體,必須保障人民所享有的體育活動的基本權利,這也是《憲法》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隨著物質水平的提升,人們對身體健康和期望年齡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較為強烈,因此,在群眾體育管理上,必須從服務的角度出發,做到合理配置體育資源,滿足大眾基本體育需求,即保證其體育活動的基本權利,同時為群眾體育發展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和創造條件。
2.4 效益優化理念
筆者之所以將群眾體育管理以效益優化方式來表述,原因在于我國群眾體育管理往往涉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個層面,而如何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成為群眾體育管理的重點方向。以人為本,重視人民的健康,發展群眾體育,這本身就屬于社會效益的一部分。但是當二者發生沖突時,不能以犧牲社會效益謀取經濟效益的暴利,經濟效益在某些層面上需服從社會效益,這是群眾體育運動的利益所決定的。反過來,群眾體育發展需依靠社會經濟基礎,短時間來看,群眾體育管理效益呈現階段性收益,例如1995年6月自《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以來,其實施過程分為若干階段完善,每一階段都有其收益。從整個全民健身工程來看,它是長期性的,不能因為一時利益而損害群眾的長遠利益。由此,群眾體育管理實踐中,要合理規劃,正確指導,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長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的最優化。
3.1 構建群眾體育管理的良性運行機制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逐漸深入,群眾體育管理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改革已是必然趨勢。一方面,政府大力扶持群眾體育發展在一定程度加速群眾體育管理的規范化,另一方面,群眾體育政府和市場結合管理,有效防止群眾體育資源損耗和投入成本過大。但是,目前我國群眾體育因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差異性,造成我國城鄉群眾體育發展極為不平衡。在城市當中,有一定經濟支持,群眾體育市場發展相對成熟,群眾體育管理體制雖不完善,但其雛形已初步形成。而在部分鄉村地區,由于經濟、思想、觀念等阻礙,農村群眾體育發展本身就困難重重,群眾體育管理更是難以開展。
諸如此類,這些問題致使群眾體育管理難以為繼,群眾體育管理松散,在其位卻不謀其政。因此,政府要構建群眾體育管理的良性運行機制,以此來協調政府和市場之間管理,對部分責任和利益需重新調整,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為群眾體育管理提供不竭動力[6]。群眾體育管理的運行機制可以從兩個層次展開,其一,橫向聯合。政府作為群眾體育管理的主體,政府群眾體育管理部門與相關部門之間形成橫向聯合,擴展合作規模。其二,縱向聯系。群眾體育發展最終以服務群眾為基準,群眾體育管理必須突破體制性的障礙,使得群眾體育管理上下暢通,這就要求群眾體育管理要規范,有相應的規章制度和管理體系。
3.2 統籌兼顧群眾體育管理的非均衡發展
我國群眾體育發展政府一直給予政策和經濟方面的支持,以城鎮體育為中心,上推城市體育,下帶農村體育[7]。由于經濟發展的差異性,城市體育在相關資源上較為優越,其發展始終領先農村群眾體育發展水平。城鎮群眾體育近年發展尤為迅速,農民進城,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推動了城鎮經濟的發展。城鎮居民在經濟取向和生活方式向城市靠攏,促使城鎮群眾體育快速的發展起來。農村體育由于經濟發展、思想觀念、人口基數等限制,農村群眾體育發展目前十分薄弱。從城市到農村,我國群眾體育發展現況呈現非均衡的發展態勢。因此,我國群眾體育管理在區別對待基礎上,需統籌兼顧,不能顧此失彼。它們都屬于一個整體,之間既存在個性有存在共性;既要因地制宜的發展,又需全面兼顧。
城市體育應以社區為重點,以點帶面。城市經濟發展、基礎社會建設、人才資源充足等為城市社區群眾體育開展提供優越的條件。城鎮作為國家宏觀調控的紐帶,城鎮群眾體育管理應盡量結合本地區特點或結合本地區的民族體育特色為方向。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俗體育在我國體育發展中占據一定的地位,同時各地區開展的民俗體育都貼近群眾的實際,符合群眾體育鍛煉的要求。農村體育目前完全處于供給不足現況,因此,農村體育才是我國群眾體育管理更應該重視的地方,在相關政府和經濟扶持力度要比城市、城鎮更大。縱觀我國“三下鄉”活動的開展現況,一定程度上帶動了我國農村文化、衛生的水平,由此,政府可以借鑒經驗,開展“體育下鄉”,配合“三下鄉”,共同推動農村發展。
3.3 完善群眾體育管理多元化的管理體制
(1)政府管理體制。政府是權利的代表,同時是權利高度集中的體現。權利越大,則責任越大。在群眾體育管理中,政府應專門設立管理群眾體育的機構,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在這里強調的是,在體育改革之前,我國體育管理一直由政府全面管理,因為當時的社會體育組織暫不具備有實質性的管理能力。而現今強調政府管理,并不是“全權”管理,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服務型政府更多強調的宏觀調控。由政府主導群眾體育的管理體制,有利于資源集中利用和統籌兼顧,在保證執行效率基礎上,增加一定的速率。
(2) 社會管理體制。社會管理體制顧名思義是社會體育組織管理。如前所述,體育改革之前,政府全面管理,歸咎于社會體育組織能力不足。現今社會體育組織發展逐漸趨于成熟,相關管理體系逐步形成和完善,因此,由社會體育組織管理對發揮群眾體育市場效應具有良好作用。權力下放,既進一步體現政府簡政放權,又讓社會體育組織獲取一定經濟利益。
(3) 結合管理體制。指的是政府與社會共同管理。政府強調宏觀調控的同時,需要社會相關體育組織微觀執行。同樣的,社會相關體育組織其市場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目前,絕大多國家采用此種管理體制,專設管理部門,負責協調社會各團體組織之間的管理,實行宏觀調控。結合管理體制是我國群眾體育管理最為理想的、最優發展前空間的管理制度,重點要分配權利和利益之間的關系。
[1]國務院.《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http://www.gov.cn/xinwen/2016-06/23/content_5084638.htm.
[2]秦椿林.當代中國群眾體育管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3]國務院.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http://www.gov.cn/test/2008-08/13/content_1071062.htm.
[4]最高人民法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http://gongbao.court.gov.cn/Details/2dd2010bb0aac0463ba 2a1db1f636e.htm.
[5]肖林鵬.社會體育管理[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
[6]石靈芝.我國群眾體育管理體制與改革發展研究[J].內蒙古財經大學學報,2016,14(3):140-142.
[7]王勇.社會體育發展方式改革框架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6(6):26-29.
G812
A
2095-2813(2017)06(c)-0186-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8.186
張焱(1963,7—),男,漢,山東信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學校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