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晨曦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探討科技推進體育產業進步的策略
蔣晨曦
(成都體育學院 四川成都 610000)
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全國性的戰略項目,并將體育產業建設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之中,這是我國高層領導對體育重視程度提高的結果,作為一個人口大國、體育大國,不僅有著悠久的體育運動歷史,而且在激烈的國際競爭市場中,提升國民的身體素質、健全體育產業的整體體系、挖掘體育運動潛在的經濟價值是當今體育運動必須完成的時代使命,而體育產業的進步離不開科技的強力支持,以體育器材業為例,沒有先進正規且十分科學的生產工序與制造流程,就不會有多種樣式且能夠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運動器材產品的面世,由此可見,科技支持是體育產業進步的新型動力,對此,下文將詳細探討科技是如何推進體育產業進步的,并針對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體育產業 科技 策略
體育產業主要包括:體育本體產業(體育競賽活動、體育娛樂表演、體育培訓、體育咨詢等圍繞基本體育活動展開的一些產業)、體育相關產業(通過體育這一載體直接或間接向公眾提供體育服務的行業,例如體育彩票、體育服裝等)以及一些體辦產業(主要是由部分體育單位或者經營主體在獲得經濟收益與服務公眾的同時而產生的一些經營行為,包括餐館、賓館等),由此可見,體育產業已經不再單指與體育相關,為體育運動員、體育愛好者服務的產業了,而是已經深深融入公眾的生活,成為公眾現實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近來隨著體育健身業、運動服裝業的盛行,跑步、健身、參與戶外體育項目已經是人們枯燥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巧妙利用良好的發展契機,推動體育產業迎來發展的高潮既是國家戰略部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全體社會成員的時代使命。
1.1 體育產業結構平衡度較低
盡管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提出了發展體育產業的良好政策,在此政策的領導下,我國體育產業已經形成了以體育比賽、健身、休閑、娛樂為主要發展內容,在體育用品所開拓的市場的基礎上,加快了體育旅游、體育場地、體育設備、體育服裝等各個相關產業的發展,整個發展體系較為完善,但結構不夠均衡,其中,體育用品產業(服裝、彩票等)成為體育產業發展的半壁江山,競技、健身所占比例次之,而體育服務業卻成為整個發展體系中的短板,這與我國其他服務業蓬勃發展的繁榮現象形成巨大的落差。
1.2 體育銷售與體育制造行業就業摩擦升級
十三五規劃出臺以來,我國走向了“中高速發展”的時代,這要求各行各業都必須改變以往“物美價廉式的發展模式”,而是從質量、效益、速度等方面考慮,改善產業的經濟價值,這對體育產業來講也是必須解決的發展難題。由于體育制造業需要就業人員具備一定的科技知識、技能以及相應的制造經驗,臨陣上崗很難取得優異的工作業績,而且制造工作無論工資水平、工作環境等遠不及體育銷售行業,加上體育銷售門檻較低(只要你能賣出產品,有業績,你便可以拿到較高的工資),因此,這種現狀導致了體育制造業與銷售業之間的就業比例存在嚴重的不平衡,提高體育行業人員的科技素質才是攻克這一問題的關鍵。
1.3 科技轉化率低,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從目前體育市場的產品類型來看,不僅種類少、可供選擇對比的品牌有限,而且質量不能夠保證,無論是制造過程還是銷售過程大多采用“爛大街”的方式,對先進科技的轉化與運用的靈敏度不夠,而且很多從事體育產品生產的企業甚至仍在處于“模仿道路”,難以在產品創新上占據市場的有利位置,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專業的科技研發人員、可用資金較少、科技專利寥寥無幾,尤其是政府對體育企業扶持的力度還有待加強,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一些國家運動品牌(阿迪達斯、耐克等)能在我國市場中站穩腳跟,并且深受我國消費者的喜愛,而一些國產品牌(回力、匹克、特步、鴻星爾克)始終處于劣勢的原因,既缺乏科學的銷售策略,又不能在產品研發、產品質量上等有所突破,因而不能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
以上三點分析了體育產業結構、產業銷售與制造中的一些問題,除此之外,隨著國際市場的強勢介入,體育產業發展依然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下文將對此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2.1 完善科技人才培養策略
首先,做好體育企業管理階層的科技素質培訓,使其具備敏銳的眼光與洞察力,能夠發現科技中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并將其用于產品研發與銷售中來,例如,體育娛樂、體育旅游、體育運動服裝等目前都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但是體育咨詢行業有待進一步開拓,為此企業可以借助信息科技產品(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實現線上體育服務業創新;其次,做好體育行業內部參與人員的科技意識與自身技能的提升,只有全體公眾都具備較高的科技素養,其才能在參與體育活動、產品制造與銷售過程中采用更加科技化的方式進行。例如,體育服裝業的銷售人員除了在實體店面進行實物銷售外,還可以借助線上途徑進行虛擬網絡化銷售,包括朋友圈、微博、粉絲會等,所有銷售業績均屬于個人所有,即培養體育行業人員以富于2.2 大學生對使用智能手機的認識
從以上調查數據可以看出;有63.6%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通過移動互聯網對其健身行為進行指導,所需要的健身指導內容排在前兩位的是“鍛煉方法”和“技術指導”,這些數據說明通過智能手機對學生的健身行為和生活方式干預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干預內容上還需要體育專業人士更多參與健身應用軟件的開發,使這些軟件內容更專業。
2.3 智能手機使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內在聯系
通過比較每日入睡時間和調查對象其鍛煉行為特征,大學生晚上入睡時間和每日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長有顯著性相關(P<0.01),說明過多使用智能手機是導致學生晚睡的主要原因;大學生獲得體育知識的渠道排首位的是因特網,其次是體育教師,對于移動互聯網提供的健康生活方式的信息,69.3%的大學生持積極肯定的態度。這些數據提醒我們,應該充分重視智能手機的影響力,對學生進行指導和運動干預。
(1)大學生普遍有晚睡的習慣,這個習慣和調查對象使用智能手機的時長和使用地點都有顯著性相關,有25.1%的學生在午夜以后才入睡,有可能會對學生的健康產生影響。
(2)學生對智能手機的使用認可度較高,也希望能夠通過智能手機對其健身行為進行指導,希望能有更多的體育專業人士參與運動軟件的開發,滿足對運動項目技術和鍛煉方法的需求。
[1]中國互聯網絡發展壯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1).
[2]賀金波,陳昌潤,鮑遠純,等.青少年手機依賴的測量、危害和發生機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2012(6):822-825.
[3]王樂,張業安,王磊.近10年屏幕時間影響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國外研究進展[J].體育學刊,2016(2):138-144.
[4]卜彥麗.體育鍛煉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癥患者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14(7):1242-1244,1248.
G633.96
A
2095-2813(2017)06(c)-022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