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丹丹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帶一路”區域合作的倡議,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2015年3月,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有關“一帶一路”戰略的區域合作愿景與行動,宣告“一帶一路”進入了全面推進階段。在“一帶一路”戰略推進過程中,進行全面的經濟學分析,探討金融支持的定位和作用,能夠幫助“一帶一路”戰略參與各方在中國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更準確地把握機遇,共同促進“一帶一路”戰略的成功實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晉平認為,“一帶一路”戰略是當前和今后我國對外開放的總綱領,將我國的對外開放與“一帶路”戰略結合,更能體現“一帶一路”戰略的深刻內涵,從歷史傳承、大國責任、開放包容、合作共贏、內外兼修、陸海統籌、東西雙向、經貿先行、設施聯通和市場作用這10個關鍵詞人手,全面闡釋了金融參與“帶一路”戰略的內涵。
現在與“一帶一路”有關的金融機構可以劃分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和絲路基金,是完全國有的:第二層次是亞投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金磚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是兩家由中國主導的國際性組織:第三層次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純粹的商業銀行。這些金融機構中,有些是補貼性的,有些是商業性的,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目標,因此我們需要協調好這些機構共同支持“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涉及65個國家和地區,很多都是經濟不發達國家(地區)。所以,主權違約問題我們早晚會碰到。主權違約之后,一個問題是對方國家內部怎么辦,另一個問題是我國采取什么辦法對沖。我們應該分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國際戰略,是在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復蘇面臨各種不確定性的國際背景下提出的,也是中國經濟體量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之后,向國際社會排出的合作共贏新思維。實施這一國際戰略,就好比舞龍,龍頭便是中國這不僅要求中國在經濟、社會、政治等各方面進行改革和調整,而且必金站在全球視角,推動重塑世界經濟新格局。隨著經濟的金融化,在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樹立“大國金融”意識,構建開放型的大國金融體系,就顯得尤其重要。“一帶一路”戰略既是經貿投資的國際戰感。
金融發展的國際戰略,甚至可以說,這直接就是金融的“一帶一”經濟全球化、經濟金融化以及財富金融化,意味著全球財富的生產與分配越來越依賴金融活動。從歷史上的“荷蘭金融”“英國金融”到今天國的“美國金融”可以發現,大國的影響力與金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金融的是全球化條件下配置全球資源的重要工具,一個國家的發展崛起取決于金融這種工具的運用:金融也是一種高端資源,決定一個國家在全球財富分配中的地位。
我國金融體系的落后和金融發展的不足,是長期金融抑制的結果,形成了“大國經濟”與“小國金融”的反差對比。金融與實體經濟脫節、金融理念落后、金融體制不順,事實上成為當前阻礙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因素,也是妨礙“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風險因素。要樹立大國金融意識,按照現代金融理念,對金融發展戰略、金融制度、金融市場、金融工具、金融資產、貨幣銀行等現代經濟要素重新認識、重新定位,并通過頂層設計重構我國的金融體系。所謂“大國金融”意識,不僅指擴大國家金融總量規模,更重要的是要發揮金融的區域和全球影響力。“影響力”與“競爭力”不同,前者和示范性聯系在一起,后者與排斥性聯系在一起。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對我國金融來說,更需要的是對沿線國家的影響力,而不是基于排斥的競爭力。“影響力”高于競爭力,或者說是對“競爭力”的超越。具有較大的金融影響力,是“大國金融”的基本標志。有競爭力的金融體系不一定具有影響力,主要是因為:一國金融體系的競爭力更多表現為對他國的壓力。
當前,在中國金融業以大國金融意識助推“一帶一路”戰略的同時,還應該以“一帶一路”戰略的需要來推動國內金融改革和金融發展。當前,中國金融行業和金融體系的發展面臨諸多問題,大幅改革可能會帶來風險,對風險的擔心可能會推遲相關改革措施的出臺。但金融發展必須改革,否則會影響到“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以此為契機,可以促使相關部門盡快出臺一些對中國未來金融體系能夠產生重大影響的改革措施,加快金融體系改革步伐,使大國金融理念與“一帶一路”戰略相輔相成,共同推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