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愛秋 張劍勇 郭瑜
【摘 要】青海省產業發展基礎薄弱、創新能力不足,如何在新常態的背景下完成產業經濟的升級,這是我們當前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論文旨在對青海省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找出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而提出解決對策,以期為青海產業優化升級提供綿薄之力。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Qinghai province is weak, and the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sufficient. How to comple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normal is the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we are facing now.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and propose to provide modest help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Qinghai industry.
【關鍵詞】青海;產業優化升級;主導產業;關聯度
【Keywords】Qinghai;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leading industry; degree of association
【中圖分類號】F0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11-0050-02
1 引言
青海省位于中國西部,交通運輸不便,氣候條件惡劣, 少數民族聚居,宗教信仰豐富等因素為青海的發展帶來極大的挑戰。由于地理和歷史的原因,青海省的經濟發展水平一直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全省各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也極不平衡,全省各族人民迫切希望青海經濟快速發展。
2 青海省產業發展現狀
從近十年來青海省三次產業結構基本情況來看,青海省的產業結構一直呈現“二、三、一”的工業化結構特征,即第二產業占主導地位,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位居第三位。從產值比重的變化趨勢看, 青海省第一產業產值比重呈下降趨勢,由2007年10.5%下降到2016年的8.6%[1]。第二產業在2007—2011年中呈現出持續上升的趨勢,但是在20l2—2016年中則呈現持續下降的趨勢。第三產業在2007—2012年中,整體呈下降的趨勢,但是在2013年至2016年的三次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重逐漸增加。
以2016年為例,青海省經濟發展水平穩中有進。2016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572.4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21.19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1249.98億元,增長8.5%;第三產業增加值1101.32億元,增長8.0%。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8.6%,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3531元,比上年增長7.1%。從宏觀來看青海省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經濟結構持續優化,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3 青海省產業優化升級存在的問題
3.1 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發展水平低
近年來,青海省第一產業的增加值比例不斷下降,雖然第一產業比重較高,但是青海省第一產業整體水平低,農副產品品種單一,附加值低,產品結構有待升級,由于擁有豐富的資源,因此青海省第二產業的增長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第二產業形成了以資源依托為優勢,以重工業為主、輕工業為輔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但是輕重工業失衡,貢獻突出的主要行業大多為資源型及高耗能工業;第三產業的增長速度與全國基本相同[2]。但青海的第三產業中商業、交通運輸業發展較好,而房地產、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科技等生產服務性產業發展滯后。因此,青海省的三大產業結構并不是非常完善的,產業發展水平和層次還比較低,資源優勢還沒有轉化為經濟優勢。
3.2 輕重工業比重失衡,可持續發展能力有限
從三次產業產值結構來看,青海省經濟發展過分依賴第二產業,而農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第二產業的競爭力主要是由一些具有區位優勢的產業帶動的,如有色金屬采選、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石油和天然氣開采、電力等產業。這幾個產業具有相對優勢。但由于總體經濟規模較小,重工業在第二產業中占的比重非常大,并且呈現出很強的資源依賴性。過多的依賴資源開采和初加工工業,如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水力發電業、有色金屬業、鹽化工業等都屬于資源型重工業。重工業當中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的產業如采掘工業的比重較高,而高技術含量的加工工業比重過低,這就使產業的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制約[3]。
3.3 主導產業關聯度低,產業鏈條脫節
主導產業,是對于一個產業結構系統的未來發展具有決定性引導作用的產業。在區域經濟中,它是指那些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度、增長率高、有較高的生產效率和高附加價值的產業。關聯度高的產業對其他產業會產生較強的前向、后向以及側向影響,選擇這些產業為優勢或主導產業,可以帶動整個經濟的發展。從近幾年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可以看出,青海省的主導產業對GDP的貢獻以及對利潤總額的貢獻都十分突出。然而青海省的主導產業從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度指標來衡量,其產業關聯度低。青海的產業發展主要是處于初級化發展階段,資源依賴性強、產品加工度低,在高附加值的產業鏈條上卻非常薄弱,甚至缺失。主導產業的產業鏈條比較短,不能明顯拉動本地經濟的發展。因此,青海省產業協作能力差,極大地限制了產業鏈的延長,產業競爭力嚴重不足。endprint
3.4 省內各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青海是一個典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省會城市西寧經濟發展條件較好,而一些偏遠地區環境惡劣,思想觀念封閉保守,經濟發展非常落后,長期以來形成的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不同地區產業結構比重嚴重失衡。結合青海省地域特點可以看出,青海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地區間差異很大,客觀上形成了以東部西寧市為中心,西部以柴達木盆地為中心的較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位于青海省東部和北部;不發達地區主要是果洛、玉樹等區域。
4 青海省產業優化升級的有效對策
4.1 繼續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一個產業能不能順利成長,一個地區的產業結構是否合理,都取決于當地的基礎設施是否良好。近年來青海省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相對滯后,存在許多方面的問題。比如擁有豐富礦產資源和礦產品的柴達木盆地,物流主要依賴一條鐵路和三條干線公路,運力緊張,雖然國家一直對現有鐵路和公路進行改造和升級,仍無法滿足經濟發展要求。再比如農牧區的通信、路、水、電等基礎條件差,公共服務水平低。還有全省的網絡化水平依然較為落后,難以滿足新常態背景下的產業優化升級要求。因此,青海省政府應繼續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為產業優化升級提供堅實的基礎。
4.2 提升產業自主創新能力
青海雖然有很多獨特的資源,比如說旅游資源、少數民族文化產業資源、特色農業產業資源等等。但是由于產業科技含量低,這些資源無法形成特色優勢產業。目前大多數企業仍靠引進技術維持增長,企業的產品缺乏自主知識產權,企業間主要進行低層次的價格競爭。青海省政府應進一步加大政策和資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青海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軟硬件資源,搭建科技項目孵化和創業平臺。推進產、學、研合作,鼓勵企業發揮主體作用,加大對專業技術人員培養力度,對于自主創新的模范企業給予一定的獎勵,進一步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4.3 積極培養和引進高素質人才
青海省工作條件艱苦,福利待遇較低等現狀很難吸引高素質的人才,產業升級舉步維艱。青海省政府一方面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業,培養產業優化升級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強人才引進力度。面向海內外吸引精細磷化工、高端裝備制造、教育、衛生等行業緊缺人才,建立一批創新和科研人才團隊。另外還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運用股票期權、技術成果獎勵等多種方式,充分調動和激發優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4 加大資本市場的支持力度
產業優化升級需要資金作為強大的后盾。金融在產業優化升級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目前青海金融改革發展相對滯后,資金缺口仍然較大。盡管國家不斷加大對青海省的投資力度,對于經濟發展基礎薄弱,產業結構調整求資若渴的青海省而言,國家的投資額度還是比較少,投資力度還是不夠。所以建議國家應該加大對青海省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以便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
5 結語
對青海省經濟結構進行深入研究,改變嚴重的資依賴型發展模式,促使經濟發展走上消費、投資和創新“三核”驅動發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蔣昭俠.產業結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2】黨勝利.青海省金融發展與產業結構研究[J].青海金融,2014(12):9-13.
【3】連成順.淺論中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研究導刊,2009(9):25-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