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杰
【摘要】 目的 研究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用于剖宮產術中前置胎盤致產后出血的效果。方法 66例行剖宮產術中因前置胎盤致產后出血的產婦,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3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 觀察組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采用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治療, 對比兩組產婦的止血效果。結果 觀察組產婦手術時間為(54.73±12.76)min, 術中出血量為(582.43±207.38)ml, 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79.26±12.85)min、(812.65±397.62)m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1周后, 觀察組產婦子宮下段或陰道出血發(fā)生率為6.06%(2/33), 低于對照組的24.24%(8/33),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止血效果較好, 且操作簡單快速, 不影響產婦后期的生育能力;該方法應用于治療剖宮產術中前置胎盤致產后出血現(xiàn)象有一定的臨床發(fā)展前景。
【關鍵詞】 剖宮產;產后出血;前置胎盤;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1.040
產科領域中主要實施的手術之一即為剖宮產[1], 其是用于解決難產和某些產科合并癥, 以達到挽救產婦和圍生兒生命的有效手段。且行剖宮產產婦術中出血、前置胎盤[2]和子宮破裂[3]的發(fā)生率遠高于正常分娩的產婦, 同時剖宮產的新生兒呼吸系統(tǒng)功能異常的可能性也較高, 自身抵抗力也遠低于陰道順產的新生兒。其中前置胎盤是產婦在晚孕時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或胎盤下緣達到宮頸內口, 位置低于胎先露部位, 屬于妊娠期嚴重的并發(fā)癥;前置胎盤的臨床表現(xiàn)為產婦妊娠晚期發(fā)生無誘因和無疼痛性的陰道出血, 大量的出血會造成產婦出現(xiàn)貧血、脈搏微弱以及血壓下降等出血性休克的表現(xiàn);臨床對嚴重妊娠產婦多建議終止妊娠, 其中剖宮產術終止妊娠會致產婦大出血, 不到萬不得已不會使用該種方法[4, 5]。近幾年臨床采用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6]對剖宮產術中前置胎盤致產后出血的產婦進行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 本院對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行剖宮產術中前置胎盤致產后出血產婦展開研究, 尋求適宜的治療方案,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本院治療的剖宮產術中前置胎盤致產后出血的產婦66例, 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3例。對照組產婦年齡最大36歲, 最小24歲, 平均年齡(31.46±2.23)歲;孕周29~38周;其中初產婦20例, 經(jīng)產婦13例。觀察組年齡最大37歲, 最小23歲, 平均年齡(30.39±3.32)歲;孕周28~37周;其中初產婦21例, 經(jīng)產婦12例。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產婦在產后出血中實施常規(guī)方法進行治療, 具體措施:給予產婦硬膜外麻醉, 術中見胎盤分娩出后子宮下段胎盤附著部位大量出血, 藥劑師除立即使用縮宮素以外還應給予產婦250 μg欣母沛, 然后對于胎盤粘連的情況實施人工剝離胎盤, 刮宮, 清除產婦宮腔內殘余的胎盤組織, 后對前置胎盤附著出血部位進行局部的“8”字縫扎止血。
1. 2. 2 觀察組產婦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具體措施:首先按照對照組患者的常規(guī)治療方法進行縫合后, 再進行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將患者的子宮拖出腹腔外, 將膀胱充分下推后反折腹膜, 于患者子宮下段外側向內約0.5 cm處進針, 出針部位則在對側相應部位, 將子宮下段進行環(huán)形捆綁, 然后拉緊縫線進行打結;入子宮前再根據(jù)產婦出血部位和出血情況予以適當?shù)沫h(huán)形縫扎術, 每針間隔0.5~1.0 cm, 直至盆腔不再出血。手術縫合使用1號可吸收線, 并注意拉緊縫線打結, 一般可容納一根小指指尖讓惡露排出即可;環(huán)形縫扎術的第一針要盡可能靠在最下方出血部位, 確保縫合完整。在縫合完成后不要急于關閉子宮切口, 醫(yī)師需耐心觀察10~15 min, 若盆腔不再出血即可關閉子宮切口, 關閉后若未發(fā)現(xiàn)陰道出血的情況才可完全逐層縫合手術傷口。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產婦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1周后, 對產婦進行超聲檢查, 觀察出血癥狀發(fā)生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 觀察組產婦手術時間為(54.73±12.76)min, 術中出血量為(582.43±207.38)ml, 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79.26±12.85)min、(812.65±397.62)m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 2 兩組出血發(fā)生情況比較 手術1周后, 觀察組產婦子宮下段或陰道出血發(fā)生率為6.06%(2/33), 低于對照組的24.24%(8/33),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對于妊娠孕婦在遇到胎位不正、產婦骨盆平面狹窄、骨產道異常或胎兒窘迫難產時, 臨床多建議采用剖宮產, 若產婦在妊娠期出現(xiàn)子癇、胎盤早剝、前置胎盤或子宮肌瘤等疾病時也會實施剖宮產[7, 8]。行剖宮產的產婦在術后多會出現(xiàn)產后陰道流血或感染的情況, 需使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感染, 并注意子宮的復舊[9]。前置胎盤作為妊娠期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 在臨床上的治療難度較大, 傳統(tǒng)的局部縫扎手術止血很容易引發(fā)再出血, 剛分娩完的產婦抵抗力還未恢復, 很容易引起各種并發(fā)癥[10]。
本院關于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治療行剖宮產術中前置胎盤致產后出血產婦的臨床療效展開了研究, 試驗結果顯示, 觀察組產婦手術時間為(54.73±12.76)min、術中出血量為(582.43±207.38)ml, 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79.26±12.85)min、(812.65±397.62)m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1周后, 觀察組產婦子宮下段或陰道出血發(fā)生率為6.06%(2/33), 低于對照組的24.24%(8/33),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前置胎盤致產后出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推薦臨床應用該種手術方法治療產后出血。
參考文獻
[1] 楊慧麗. 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前置胎盤致產后出血臨床分析. 河南外科學雜志, 2016, 22(6):98.
[2] 楊紅云. 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治療剖宮產術中前置胎盤導致產后出血臨床研究. 河南醫(yī)學研究, 2017, 26(3):506-507.
[3] 陳春燕, 謝妹二, 陳燕鴻. 欣母沛和米索前列醇在剖宮產術中預防前置胎盤產后出血的療效觀察.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6, 10(7):135-136.
[4] 劉明蕾. 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在剖宮產前置胎盤致產后出血中的應用效果.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5, 13(26):89.
[5] 彭珠蕓, 俞麗麗, 韓建, 等. 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治療前置胎盤致剖宮產后出血. 局解手術學雜志, 2014(1):9-11.
[6] 魯建華. 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治療前置胎盤致剖宮產后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探究.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5, 10(33):113-114.
[7] 劉瑩. 剖宮產前置胎盤致產后出血實施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6, 14(6):185-186.
[8] 潘鳳. 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在剖宮產前置胎盤所致產后出血患者中的應用.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5(8):82.
[9] 孫靜, 陳香, 龐穎, 等. 剖宮產前置胎盤致產后出血患者實施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治療分析. 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15(4):99-101.
[10] 易菁, 殷文靜, 劉國成. 子宮下段環(huán)形縫扎術對減少前置胎盤剖宮產出血的應用價值. 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 2017, 38(1):23-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