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平
【摘要】大幅度增加“文言文”的教學力度是當前語文教育的趨勢,但文言文的自身特性和以往的教學方式導致效率低下。如何更加有效地進行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筆者認為,開展“下水”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收到教學奇效。
【關鍵詞】文言文 下水 教學嘗試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050-02
一、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
加大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教學力度,大幅度增加“文言文”為載體的傳統詩詞、散文等,是當前最新教材修改動向。做為漢語言的“文物”的文言文是祖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我們民族語言的根基,是掌握運用現代漢語的起點,也是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起點。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進行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
二、文言文的教學困境
然而,在學生中卻流傳著“語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這樣一句看似調侃的順口溜,足以看出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抵觸情緒,貼切地反映出當下文言文教學的困境。文言文是距現代漢語比較遙遠的書面語,它時代久遠、詞法句法繁瑣,又是較深奧的書面語。文言文的這些特性加上教學中存在的教法僵化、形式單一等原因,使學生對文言文存在著很大的距離感、陌生感。如果在教學實際中無法提起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味同嚼蠟,學生就會對文言文學習失去耐心,產生厭學情緒,那么教學目標就難以實現。
三、“下水”教學的觸因
錢夢龍老師曾說過:“教師,‘教的重點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喚醒學生沉睡的求知欲”。因此,重視學生感性的、直覺的、潛意識的心理活動,充分利用非智力因素,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所在。法國教育家盧梭曾提出“教育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采用各種方法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通過教師身體力行,開展“下水”的教學方式熏陶感染,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或許可成為一劑治療語文教學,尤其是文言文教學“三怕”困境的“良藥”。
四、“下水” 教學的實踐
1.師范誦讀出奇效。吟讀背誦名篇名句,成為領略精髓文言文的一大要訣。然而基于文言文自身特性,要迅速高效地誦讀記憶實屬不易,尤其是長篇累牘的文言散文,如人《蘭亭集序》和《赤壁賦》“相約而至”,想要在較短的時間段內要完成背誦,對于文化基礎較薄弱的體育特長生來說可謂艱難。記得當時布置背誦時,就有學生大膽提出了“質疑”——老師,要不您給做個示范,帶個頭兒……還好在教學設計時,本人就有意識要嘗試“下水”示范,并與學生“約戰”,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斗志”。通過本人流利而有情感的誦讀,展現了自身的教學魅力和淡化了“文言難背”的陰影,保住了我老師的威嚴,更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更讓我意外的是,我的“下水” 示范鼓起了下水完成背誦任務的信心,在之后教學中反映出較好的效果。
2.投身參演化難題。教材有許多學生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如《鴻門宴》、《荊軻刺秦王》等經典作品。教學中可通過以課本劇、舞臺劇等教學形式再現故事情節,教師也親身參與其中,有利于化解文言課堂的枯燥和破除師生間的“隔閡”,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奇效,開拓文言教學的新途徑,在歡聲笑語的“快樂教學”中消滅教學困境。記得第一次嘗試時,我先是讓學生毛遂自薦,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來演,但號令一出,卻“鴉雀”無聲。最后只能點兵點將,挑幾個平時表現欲望較強的擔當主角,樊噲這“配角”我就親自下水。意外的是,我的表現博來一陣陣喝彩,幾個主角也比我想象中表現的更大膽、得心應手。在隨后的《荊軻刺秦王》教學中,大家都躍躍欲試,興趣濃厚,而且文言現象教學也“水到渠成”。
3.融入游戲識文言。了解和梳理文言實詞、虛詞、句式的意義和用法,落實文言文基礎是高中文言文教學不變的主題。以往的教學中,我都會要求學生根據文本對文言現象進行整理。但學生缺乏自主性,很少人能自主探究、歸納整理,多數照搬參考書,教學效果差。我嘗試以游戲的形式開展整理競賽并親身參與其中,由大家討論提出文中常見字的幾種用法,并找出課文中出現的或者學過文言文中相關的句子,我點撥明確;指派學生連線表演,對與錯都要有相應的獎罰;尤其是較有難度的字,如果能全部做對了,便有權利讓在場任何一人接受處罰,包括我在內。規則一出,學生積極性驟然“膨脹”,“逼迫”自己對其中意義用法做了深入的探究,課堂實效大大提高。
總之,實踐證明,文言文課堂上老師的“下水”引領,創設良好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拉近教與學的距離,實現高效的課堂。發號施令,不如躬體力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