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暉
[摘要]針對浙江信息經濟發展的情況,以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計算機專業群為例,研究了浙江信息經濟發展對信息人才需求,并分析了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調整適應性,最后提出了圍繞區域經濟產業服務的專業群建設的途徑與方式。
[關鍵詞]專業群建設;服務地方經濟;經濟發展
引言
服務社會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作為高職教育主要功能之一,高職院校的專業群建設就要緊緊圍繞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培養適應地方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產業的轉型升級不斷推進,專業群與區域產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兩者之間已經形成了相互依賴和相互發展的關系。
在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大潮中,浙江的信息產業在全國已處于領先地位,信息、健康等七大產業將打造成萬億級別。從2017年招聘信息來看,企業對信息人才需要較大,特別是高素質高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更加明顯。為了更好地發揮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功能,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結合自身實際,對計算機專業群進行設置和調整,通過整合辦學資源,利用人才、專業等優勢,創新辦學思路,積極探索為社會服務新途徑與方式,主動對接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浙江信息產業建設與發展做貢獻。
一、浙江信息經濟發展對信息人才需求分析
(一)浙江省信息經濟發展概況
“十二五”期間,浙江省以信息經濟發展為契機,信息產業在高起點上保持較快發展,整體競爭力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笆濉逼陂g浙江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突破萬億門檻。已成為浙江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是信息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
近年來,浙江省大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范區和信息經濟示范省建設,認真貫徹落實國家軟件與集成電路產業政策,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呈現快速、質優的發展態勢。2016年實現軟件業務收入3602.0億元,同比增長18.6%,高出全國增速3.7個百分點,增速在全國規模前十省市中居第二位。實現利稅總額1341.0億元,利潤總額103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1%和33.7%,利潤增速高出全國18.8個百分點。軟件收入占全國的7.4%,實現利潤占全國17.1%,行業盈利能力繼續保持全國領先。
根據《浙江省信息經濟發展規劃(2014-2020)》,目標到2020年,浙江信息經濟核心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3萬億元,在全省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初步確立,基本建成國際電子商務中心和全國物聯網產業中心、云計算產業中心、大數據產業中心、互聯網金融創新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數字內容產業中心和國家兩化深度融合(即信息技術和工業融合)示范區。
通過分析,相比廣東、江蘇,浙江信息產業在體量上沒有優勢,但在戰略制高點上有優勢,在基于電子商務的大數據、互聯網金融、智慧物流、云計算等方面有著強大的企業基礎,而且浙江提供了靈活的政策,最重要的是浙江企業在信息產業的理念轉換到了新的路徑上,會有更好的發展,甚至會成為引領全國發展的重地。
(二)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對高職人才需求情況分析
信息經濟核心產業,分別為電子商務產業、云計算與大數據產業、物聯網產業、互聯網金融產業、智慧物流產業、數字內容(智慧文創)產業、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電子信息產品制造產業、移動互聯網產業、集成電路產業、信息安全產業、機器人產業。
通過問卷調查和座談會等方式收集了12大產業的人才需求數據,并進行了統計和分析。
1.從企業需求人才類型來看,需求最大的是研發類人才,占比為47%:管理類人才的需求量是最少的,占比為20%:技能類需求量居中,占比為33%。
2.從產業分布來看,互聯網金融產業對研發型人才需求最大,移動互聯網、機器人、云計算與大數據、信息安全、軟件與信息服務、物聯網、電子商務產業對研發型人才的需求均在50%以上:智慧物流、數字內容(智慧文創)產業對管理類人才需求較大,在30%以上。集成電路、智慧物流、電子信息產品制造、云計算與大數據、軟件與信息服務等產業對技能類人才的需求在30%以上。
3.大部分企業反映技術型人才缺乏,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機器人、云計算與大數據、信息安全、軟件與信息服務、物聯網、電子商務等8個產業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比例占其人才總需求的一半以上。
4.應屆生需求旺盛,但畢業生就業問題仍然突出:高校相關職業培訓的時效性較弱,人才產出跟不上產業行業發展需要,使得崗位技能人才供應不足。
5.人才招聘渠道單一、信息不對稱情況突出。
二、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調整適應性分析
近年來,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主動對接浙江經濟發展,與浙江產業結構相適應。目前形成了以土木建筑、機械制造、計算機應用、財經商貿及文化藝術等5個專業群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開設了32個專業,這些專業基本覆蓋了浙江省信息經濟核心產業中的9個產業對人才的需求,物聯網產業、互聯網金融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等3個產業還沒有開設相關專業,主要原因是與我院的專業布局不匹配,這些產業的專業建設成本比較高,缺少相應的師資,這些產業對學生的知識和素質要求較高,高職畢業生較難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其它產業的人才需求層次較低,注重技能培養,比較符合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要求。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經過1 5年建設與發展,基本形成了以建筑專業為龍頭多個專業群協調發展的專業結構,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浙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但也存在如下問題。
(一)專業培養目標不明確,有重疊
現在各高校熱衷于開設熱門、就業好、教學投入低的專業,導致專業名不同,培養目標大同小異,重復建設,造成畢業生供大于求。如電子商務、國際貿易和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電子商務方向,都是培養電子商務方面的人才,差異性較少,顯示院校對專業設置的急功近利,沒有充分調研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對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等缺乏科學合作的管理。endprint
(二)專業培養目標過細,跨界不夠
當前高校專業設置針對性太強,培養方向過細,學生畢業后就業面太窄,能力不全面,靈活性不夠等問題。如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等專業都強調研培養計算機的應用能力,能力比較單一,知識面較窄。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產業對人才的要求不能局限某一行業,要求跨專業或跨行業,復合型人才更加受企業的歡迎。
(三)專業建設以學校為主,企業參與少
隨著浙江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規模和數量增加,許多院校開設了與信息經濟相關的專業,但此類專業魚目混雜、方向不明確、培養規格混亂等。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學習內容雜亂,就業率不高,導致招生困難。究其原因,就是沒有做好市場調研,企業沒有參與專業建設。
三、圍繞區域經濟產業服務的專業群建設的途徑與方式
(一)加強專業的宏觀調控,合理設置專業
為了適應浙江信息經濟的發展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專業發展規劃,加強對現有專業的評估,實行優勝劣汰,積極和引導開設適應新經濟發展的新專業。
為了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辦學水平,培養技術型高素質人才,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制定了“十三五”計算機專業群的專業發展規劃。專業群建設主動對接市場,服務產業,堅持“四個對準”(對準產業設專業,對準崗位設課程,對準能力抓實踐,對準就業提素質)。計算機專業群包括計算機應用技術、軟件技術和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等3個專業,以軟件技術為龍頭,該專業與浙江醫療行業合作培養軟件實施和軟件開發的人才。
(二)合理定位,突出特色
隨著高職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各個高職院校都應當針對不同產業的結構設置不同的專業,培養不同層次的人才,各高職院校就應該合理定位,突出特色。如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廣廈集團的建筑優勢,注重設置面向建筑產業,開設了一批以建筑工程技術為龍頭的專業群,這些專業設置瞄準東陽區域特色與建筑產業發展需要,體現了東陽的區域特點。經過10多年的辦學,現已建成了一批以建筑有關的優勢和特色專業,在浙江省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計算機專業群中的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為了突出學院的特色和定位,對接建筑產業,培養“大數據+建筑”跨界人才。
(三)主動適應產業結構,分層分方向培養
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并及時進行專業結構調整,是高職院校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支撐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性工作。專業設置要充分考慮到區域經濟的發展及對人才的需求,主動適應產業結構。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要實行分層分方向培養。
浙江廣廈建設建設職業技術學院的計算機專業群由3個專業5方向組成,分別對接電子商務產業、云計算與大數據產業、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信息安全產業等4個產業,有針對性培養浙江信息經濟需要的人才。為了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出了“1+1+1”人才培養模式,第一學年3個專業共同學習專業基礎課,第二學年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職業規劃選擇其中的一個專業方向學習,第三學年工學交替和頂崗實習。選擇方向前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職業規劃,積極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方向,保證教育資源的充分利用,實行學生分層培養。
(四)積極開展校企合作辦學,保證專業及時性
信息經濟展日新月益,行業、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是瞬息萬變,學校培養的人才始終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所以,積極探索校企合作辦學的體制機制,充分發揮政、行、企、校資源,成立校企合作辦學機構,探索和實踐在該機構下的合作辦學機制,讓行業和企業在專業建設規劃、人才培養、科研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進行指導和合作,形成企業和學校共建共管,職責分明,責任共擔,利益共享的專業建設機制。
浙江廣廈建設建設職業技術學院于2012年專門成立了校企合作辦學辦公室,開展合作辦學就需要申報、批準、實施和考核等過程,保證了合作辦學規范性和有效性。計算機專業群立足行業,依托企業,3個專業分別與4家企業開展了合作辦學,在基地建設、師資培養、專業建設和實習就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