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媛
[摘要]綠色建筑設計反映了生態優先原則和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精神,加強綠色建筑相關技術的研究開發力度,加快推廣和普及先進適用的節能技術,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綠色生態;建筑;設計
上一個世紀末,綠色建筑(Green Buildings)就在西方國家興起,進而成立了國際性組織,制定了有關綠色生態建筑指標體系,開展了不少活動。如1987年和1988年分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關“健康建筑”的國際學術會。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了一項名為《21世紀議程》的文件草案。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的可持續發展觀念作為新的規范寫入《里約熱內盧宣言》可持續發展意味著充分尊重環境和利用自然資源方面實行節約。包括節約礦物、能源、水、土地、保護海洋和大氣,并且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世界大部分國家都接受了這一思想。綠色建筑就是建筑的構建盡量少地采用不可再生資源,盡可能利用再生資源,以能耗低、能效高為目的,最大限度地減少對人體健康及環境的不可逆影響,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的環境。探討了我國發展綠色生態建筑的意義,從綠色生態建筑的特征、綠色生態建筑的基本要素、綠色生態住宅的類型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提出了綠色生態建筑的設計準則,以提高建筑師的設計水平,促進我國綠色生態建筑的發展。
1生態建筑的特點
生態建筑的概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提供有益健康的建成環境,并為使用者提供高質量的生存活動的小環境;第二,減少能耗,保護環境,尊重自然。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生態自然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并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生活、工作所需的工作環境,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它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改善生態環境、減少環境污染、延長建筑物壽命等諸多好處,可以使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很好的統一。生態建筑實際上是指這樣的一種實踐:它既利用天然條件與人工手段創造良好的富于生氣的環境,而同時又要控制和減少人類對于自然資源的使用,實現向自然索取與回報之間的平衡。研究生態建筑的目的就在于處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間的關系,它既要為人創造一個舒適的空間小環境,同時又要保護好周圍的大環境(自然環境)。具體來說,小環境的創造包括:健康宜人的溫度、濕度,清潔的空氣,好的光環境、聲環境以及具有長效多適的靈活開敞的空間等等。對大環境的保護主要反映在兩方面,即對自然界的索取要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小。因此,高科技與生態的結合,代表了新世紀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
2生態建筑設計的原則
綠色建筑的原則:資源經濟和較低費用原則,全壽命設計原則,宜人性設計原則,靈活性原則,傳統特色與現代技術相統一的原則,建筑理論與環境科學相融合的原則。生態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是基于建筑在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的中介地位,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盡量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對使用者的關心:對于溝通人類與自然環境創造條件:面向未來發展的足夠彈性。傳統的建筑設計往往注重建筑的位置、功能、形態,而忽略他們與設計元素、能源、資源、使用過程中的能耗、廢棄物的回收利用等關系。生態的建筑設計是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條件下利用適當的技術,發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物質空間。根據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和生態環境系統,考慮節能節水、方便美觀、適用等因素,為人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營造良好的建筑生態系統,將建筑設計成為和諧、良性循環的人工生態系統。生態的建筑設計體現在建筑規劃與設計、設備技術設計、施工安裝等階段,不同的階段各有側重,而建筑規劃與設計階段是構造建筑系統活動的第一步,是將生態的觀點融入建筑系統的關鍵。
3綠色生態建筑小區的要求
當前,全國上下打出綠色生態建筑小區的旗號。但是,對于綠色生態建筑小區應具備什么條件,并未明確概念,建設部住宅產業化促進中心正在研究制定有關綠色生態住宅小區的技術細則,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3.1能源系統
進入小區的能源在一般情況下有:電、燃氣、煤。對這些能源要進行優化分析,采用最佳方案,對住宅的圍護結構和供熱、空調系統要進行節能設計,建筑節能至少要達到50%以上。有條件的地方,鼓勵采用新能源和綠色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潮汐能等其他再生資源)。
3.2水環境系統
對于小區的水系統要考慮水質和水量的問題。室外系統要設立將雜排水、雨水等處理后重復利用的中水系統,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雜排水循環利用系統等。用于水景工程的景觀用水要進行專門設計并將其納入中水系統一并考慮。小區供水設施宜采用節能節水型,要強調淘汰耗水型室內水器具,推行節水型器具。在必要的地方,同步規劃設計管道直飲水系統,以便提供優質直飲水。
3.3氣環境系統
小區的氣環境系統包括室內和室外兩個方面。室外空氣質量要求達到二級標準:居住室內達到自然通風,盡可能采用綠色建材,衛生間具備通風換氣設備,廚房設有煙氣集中排放系統,達到居室內的空氣質量標準,保證居民的衛生健康。
3.4聲環境系統
小區的聲環境系統包括室外、室內和對小區以外噪音的隔阻措施。室外聲環境系統設計應滿足,日間噪聲小于50分貝,夜間小于40分貝:建筑設計中要采用隔音降噪措施使室內聲環境系統滿足:日間噪聲小于35分貝,夜間小于30分貝。對于小區周邊產生的噪聲,如果影響了小區的聲環境則應采用降噪措施。
3.5光環境系統
小區的光環境一般著重強調滿足日照要求,室內要盡量采用自然光。除此以外,還應注意居住區內防止光污染,如強光廣告、玻璃幕墻等。在室外公共場所地采用節能燈具,提倡由新能源提供的綠色照明。endprint
3.6熱環境系統
小區的熱環境系統要滿足居民的熱舒適度要求、建筑節能要求以及環保要求。對住宅的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和保溫隔熱提出要求。
3.7綠化系統
小區的綠化系統要滿足居民的綠化要求。在建筑旁邊進行植樹,草坪等綠化,可起到防風、隔熱、防塵和美化環境的效果;另外亦可達到節能、凈化空氣、維持生態平衡的目的。
4生態建筑設計的要求
4.1基地環境的整體規劃。建筑規劃設計從整體角度把握人類生態系統的結構,以生態為基礎進行整體規劃和生態規劃,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協調經濟、社會和生態之間的關系。根據自然的本質屬性,組織各功能分區,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暢通無阻;從建筑物朝向、間距、形體、綠化配置、能源的循環利用等方面考慮,建筑規劃要走中小型化、花園化、智能化為一體的道路,提高綠地面積比例,降低能耗量;建筑整體規劃應體現建造場地、植被的一體化;減少對資源的干擾和污染:建筑及裝飾材料的選擇應考慮對能源消耗和對空氣、水污染的影響;全方位考慮建筑綠化,沿街綠化、樓間綠化、樓旁綠化、綠化建筑,形成多品種、多層次、立體的、廣泛綠化環境,改善建筑小氣候,使人類貼近自然。在生態的建筑規劃設計中要把具體建筑看成是城市建筑大系統的一部分,與城市建筑大系統相聯系,使建筑內部難以消化的廢物成為其它元素的資源。
4.2建筑設計人員要把建筑視為一個微型生態系統,通過生態設計充分有效利用太陽能、風能等自然能量,考慮建筑空間的形體與自然空間的聯系,采暖、通風、照明、電氣等方面的高效與協調等,降低建筑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建筑方案應充分利用太陽光、陰影,選擇合理的建筑朝向和建筑型體:營造良好的局部建筑小氣候,室內空間與室外空間相結合,加強人與自然的聯系:建筑空間多樣化、科學化,加大使用功能的靈活性和空間的可變性,留有變化余地,經過改造和裝飾可以再生使用。
4.3可再生能源的循環利用。建筑外表面應考慮圍護結構的熱效率:設計規模恰當有效的供熱、通風和空調系統: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種可選擇的再生能源,形成與建筑空間使用配套的能源綜合開發利用系統,建筑生活垃圾綜合處理:從節能出發做好照明、器具設備和電氣負荷的最優化設計:考慮建筑空間的建筑材料中易揮發的有機成分,盡量減少微生物生長的機會,提供新鮮的空氣,創造易于接近日光和公共適宜的環境,同時要考慮室內空間維修和清潔材料揮發的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影響:建筑構造使用可循環或帶有可循環材料(如鋼材、鋁材等)的產品,考慮建筑構件和建筑設備的再利用,盡可能減少建筑垃圾:為建筑物主人使用可循環設施提供方便,通過中水的再利用和節水裝置,使生活污水排放量降到最低:建筑屋頂、地面、門窗要進行隔熱處理:廣泛應用建筑采暖節能、制冷節能、通風節能、照明節能等建筑節能技術。
總之,生態建筑是可持續發展思想指導下的產物,它強調建筑設計與生態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傳統建筑的設計理論和設計實踐,是建筑與環境保護的完美結合。基于對建筑的可持續性與生態的考慮,將城市景觀環境建筑與技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的建筑形態與環境,我國資源短缺,生態建筑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