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瓊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1-0161-01
公開課作為學校教學和教研的重要窗口,在校本研訓中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式。近一年來,圍繞“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我校教師呈現了一堂堂精彩的公開課。我反復研究了這些課,通過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的梳理,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對課堂教學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課堂教學設計應關注什么?
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陣地,也是教師教育理念和教學設計得以體現的主要場所。那么在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該關注什么?首先,教學設計應關注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終身發展來看,學生獲取知識不應當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而應當是一種手段、一種過程。因此,在設計教學時,不僅要創設情境,教給學生知識,更應當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和途徑,以及步入社會后的理性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其次,教學設計應關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體驗,促進課堂從“文本的課堂”走向“體驗的課堂”。如果內容和學生認知相差太遠,那么就要想辦法將學習內容進行重建補充,讓學習貼近學生的生活,關注學生的體驗。如在《變阻器》一節中,初中學生對于變阻器很陌生,但調節亮度的臺燈卻是人人皆知,利用“臺燈”實物展示變阻器,讓一個陌生的概念由遠及近,貼近了學生。同時,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教學需要,安排學生合作制作“變阻器”,引入體驗式學習,使學生以極大的熱情自主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體驗,去感受,主動構建知識。第三、教學設計要注重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改變過去“灌輸、囫圇吞棗”的學習。倡導自主學習,弘揚學生個性,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設計教學時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學習,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合作學習是相對于個體學習而言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是學生在小組團體內為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分工的互助式學習。《變阻器》一節中,在學習小組充分討論了變阻器的制作要點之后,合作制作變阻器,學生在合作中加深了對變阻器原理的理解,也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二、情境創設的優劣標準是什么?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的,情境中所含的刺激種類越豐富,一定范圍內刺激的強度越大,越能激發探究欲。因此,情境的刺激強度、與學生的貼近程度是評價情境創設優劣的標準。情境設計時,應把握好“二忌”。一忌舍近求遠。教學情境應該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熟悉的、親切的、生動地典型素材?!蹲冏杵鳌芬徽n中,老師原準備從實驗、從變阻器甚至從夜景中閃爍的霓虹燈引入,這些做法,讓學生對變阻器有了一些認識,但是由于缺乏真實的感覺,學生難以迅速將此變化與變阻器聯系起來。經過討論,改由演示一盞臺燈的忽明忽暗,在明暗變化中,學生感受到電流的變化、電阻的變化,于是產生一種探究的欲望“怎樣改變電阻”。這說明情境設置要高于生活,但應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這才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有利于學生在發展中學習。二忌繁雜多變。多媒體的省時、高效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有些教師通過課件展示繁雜多變的信息,相關的,不相關的,動態的,靜態的,使學生眼花繚亂,思維上跳躍波動,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如在《花的結構》中,一位老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各種各樣的花,并展示花的解剖結構,殊不知,與其讓學生只看不動,不如讓學生親手拿一朵花,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拆一拆,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調動了多種感官,對某一事物才會有更完整、更深刻的認識。
三、知識的可探究性取決于什么?
許多教師認為,知識的可探究性取決于知識本身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可探究的知識應是處于學生“最近發展區”的知識。其實,某一知識是否具有可探究性,除取決于上述兩要素以外,還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處理,對學習資源和教學手段的整合。在《變阻器》一節中,制作變阻器看上去超過了學生探究的“最近發展區”的知識,老師通過引入演示實驗,將探究分解成多個階段,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等策略,化大家之“不能”為“能”。因此,越是教學的難點越有必要引導學生去探究學習,教師不要有畏難情緒,應該反復思考,看看能否通過自己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來幫助學生完成探究學習。同時,為了使探究活動落到實處,教學中必須樹立四種意識。一是突出假設意識。假設是探究的開始,同一個問題的提出,在不同的頭腦中有不同的想象,有不同的假設,為了證實自己猜想是否正確,就會興趣盎然地進一步探究。二是強調觀察意識。觀察是學生獲取探究答案的一種方法。在探究的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觀察的意識,養成好的觀察習慣,掌握觀察的方法。三是強化問題意識。在平時的教學中鼓勵學生提問,學生才會有探究的欲望。四是不怕“亂”的意識?,F在的課堂,活動多,看上去課堂紀律亂的很。這種“亂”非“真亂”。“亂”是因為學生有了探究的興趣,它可以讓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讓學生有了主動構建知識的機會,更好地發揮個體和小組合作的作用。
四、多媒體應用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和優化產生重大影響。尤其在公開課等教學活動中,教師使用率高,于是在教師中也就出現這么一種觀點,上課時一定要用多媒體,否則就算不上好課。一些教師在備課中,花很多時間在尋找圖片、文本或視頻資料上,把課件做得美輪美奐,上課時課件一放,教師開始當“放映員”、“講解員”,學生則成了觀眾。其實,多媒體在教學中僅僅是“輔助”作用,它不能“代替”教師的動手、動嘴,假如我們的課堂被信息技術綁架,忽視學生的觀察、實驗、討論等主體性活動,不但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聯系實際解決問題能力,也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因此,根據學科特點,適度運用信息技術,千萬別把多媒體當成了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把課堂變成了一個“人機”對話的場所。
參考文獻:
[1]胡宇紅,一堂競賽課得到的啟示[J].生物學通報.2006(02),32-33
[2]楊海娟,初中生物教學情境創設的反思[J].金色年華.下2011(08),80-83endprint